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薄昭

增加 9,290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本 名 薄昭 民族族群 汉 去世时间 公元前170年 姐 姐 薄姬(薄太后) 爵 位 轵侯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时间 不详 主要成…”
本 名 薄昭
民族族群 汉
去世时间 公元前170年
姐 姐 薄姬(薄太后)
爵 位 轵侯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时间 不详
主要成就 帮助汉文帝登基,力保周勃等
外 甥 汉文帝
官 位 车骑将军


1基本内容
2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3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4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1基本内容编辑





薄昭(生年不详,公元前170年卒),西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即文帝的娘舅,出任车骑将军,封轵侯。

目录

人物生平 史籍记载 历史评价

2编辑本段人物生平编辑
  《史记·吕太后本纪》载,薄太后的父亲是吴人,姓薄氏。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 后薄姬入宫侍刘邦,生代王刘恒,即汉文帝,刘邦驾崩,吕后遣薄姬随其子归代国,薄昭作为弟弟跟随姐姐一起去了代国。后吕后死,周勃、陈平等诛灭诸吕,考虑到刘恒没有什么势力,比较好控制,决定拥立他为帝。刘恒犹豫不定。于是代王就派了自己的舅舅薄昭进京去见周勃,问清楚事情的原因经过,周勃向他仔细作了解释说明。回来跟刘恒说,“没问题,别怀疑了。”刘恒才放心去了长安当皇帝。这次薄昭冒着生命危险,帮着外甥进京打探消息,应该是他所立的最大的功劳。

  刘恒入长安,大局已定,又派了自己舅舅去代国接母亲薄太后。不久又于文帝元年正月封轵侯,无功受禄,可以说完全是因为裙带关系。

  此外,薄昭生前还作了一件可圈可点的善事,就是救了周勃一命。

  周勃立功受封,回到封地一年多,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想谋反,皇上就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廷尉又把此事交给长安处理,于是捕捉周勃治罪。周勃恐惧,不知怎样答辩。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两黄金送给狱吏,狱吏就在牍板背面写上字示意他说:“请公主作证。”公主,是孝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公主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引用公主作证。周勃把增封受赐的财物都给了薄昭。等到周勃案件紧急关头,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的事。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在狱裹的供辞,于是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才查清楚了,马上放他出狱。”于是派使臣手持符节释放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

  文帝十年冬,薄昭杀死了汉文帝的使者。汉文帝既不忍心下令杀死母舅,又不愿别人说自己执法不一。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让薄昭自己认罪、伏罪。他首先打发一些公卿大臣上薄昭家里喝酒,在酒席上大伙劝薄昭自杀;但薄昭不干,大臣们无可奈何地回来了。汉文帝又派他们去薄昭家“吊孝”,大臣们穿上丧服、戴着孝,来到薄昭家,一齐向薄昭号丧。薄昭没有办法,只好自杀了。

3编辑本段史籍记载编辑
  《史记·外戚世家》:“薄氏侯者凡一人。”

  《史记·外戚世家》: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史记·孝文本纪》:“(代王立)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大臣遂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称疾无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袒左,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犹豫未定。卜之,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又何王乎?’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见太尉勃,勃等具言所以迎立王者。昭还报曰:‘信矣,无可疑者。’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

  《汉书·文帝纪》:“(汉文帝)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十年冬,(汉文帝)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死。”

  《资治通鉴·汉纪》:“(汉文帝)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4编辑本段历史评价编辑
  西汉时期的轵侯薄昭,是薄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人。尽管他的一生都处在其外甥汉文帝刘恒的阴影里,但在“包装”汉文帝的同时,他自己也受到了后人的适当关注。

  薄昭之显达、死难均不见于《史记·孝文本纪》。薄昭为什么杀汉使者,汉文帝为什么要鼓励舅父自杀,这些正史当中都没有说明白。只是在后人的演义故事里越说越玄,以至于薄昭“依仗权势、无恶不作”之类的话都出来了,确实过于想当然。一些所谓的历史故事、历史剧,更是越编越离谱。

  事实是,在汉代,草菅人命的事情不胜枚举,前者如吕后、萧何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大功臣韩信,吕后因吃醋把情敌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并毒死了戚夫人所生的皇子刘如意。后者如汉武帝时代,飞将军李广为了一句过头话,找茬杀死了曾经冒犯他的霸陵卫。李广出兵匈奴无功而返,畏罪自杀之后,他的儿子李敢怀恨报复,击伤了大将军卫青。为给舅舅报仇,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又在围猎时公然射杀了李敢。这些死伤事件都没有人去认真追究。而即便是在文帝朝,也发生了皇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因为口角,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刘贤的恶性事件。当然这事也不了了之了。既然这样,皇帝的亲娘舅薄昭杀死一位“汉使者”就真的无法摆平了吗?而且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薄昭根本不想死,当时他姐姐薄太后还在世,说句话为弟弟求情还是应该管用的。估计这办法薄昭当时早就想到了,可是不好使。刘恒那小子铁了心了,一二再、再而三地搞“活体告别”,非把舅舅整死不可。

  汉文帝对薄昭的处理引起了后世的争论。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引用了李德裕的说法。李认为汉文帝的这个做法不近人情,因为汉文帝的母亲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但司马光认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汉文帝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及时发现薄昭的弱点并派贤良帮助,还让他带兵,最后才酿出这样的悲剧。

  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认为汉文帝处死薄昭,在法律上是圣明的,在道义上却不适当。当年秦康公送晋文公返国的时候,曾发出见到舅父就如母亲仍然在世一样的感叹。何况薄太后还健在,只有一个弟弟薄昭,汉文帝对他判罪不变,这不是告慰母亲的做法。我认为法律是天下的天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管关系亲近还是疏远都一视同仁,就没有做不到的,那么就没有人敢有所依赖而犯法的了。薄昭虽然向来被称为长者(有德行的人),汉文帝不给他人命圣贤的师傅就用他带兵,结果骄纵犯上,以至于杀死了朝廷的使者,这不是有所依赖而导致的吗?。如果汉文帝又赦免了他,则与汉成帝、汉哀帝的作法有什么不同?魏文帝(曹丕)曾经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是认为他处死薄昭不可取,魏文帝说:“对待国舅,只应当用恩泽赡养而不应当把权力交付给他,他犯了法以后,根据法律又不得不处罚他。”讥讽汉文帝开始不防备薄昭,魏文帝的话说得很对。然而要取乐母亲,一开始就要谨慎安排薄昭的位置。
11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