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次編輯
變更
金训华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金训华 | 图像 = File:金训华.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金训华
| 图像 =
[[File:金训华.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87%91%E8%AE%AD%E5%8D%8E360%E5%9B%BE&step_word=&hs=2&pn=16&spn=0&di=8368269052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36807851%2C4073644210&os=1286096111%2C2007122845&simid=3508752184%2C643101371&adpicid=0&lpn=0&ln=712&fr=&fmq=154296003960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a2.att.hudong.com%2F13%2F16%2F01300000421423124928163750372_s.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kwthj_z%26e3Bv54AzdH3FothtAzdH3F%25El%25b0%25l8%25Eb%25AE%25AD%25Ec%25bD%25bE%26r61%3Df5_8_15v&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图片地址]]]
| 出生日期 = 1949年
| 逝世日期 = 1969年为抢救国家物质牺牲
| 出生地点 = 上海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 职业 = 上海知青
}}
'''<big>金训华</big>'''
金训华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1969年3月,金训华参加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黑龙江,返回上海后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插队落户联络站”,通过报告会、批判会、座谈会、家庭访问,广泛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8月15日下午,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金训华的死,给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注入了悲壮的色彩。在他死后的3个月后,六九届毕业生下乡了,他们纷纷要求去逊克县插队。
== 主要经历 ==
如果不是陈健的出现,一段历史就不会激活,一位历史人物也将默默地在黑土地沉沉睡去。
陈健是黑龙江北大荒的上海老知青,名列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2月10日公布)之
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行为,只是在36年里静静地信守一个诺言:我要永远留在北大荒,为金训华守一辈子墓。
叙事长诗《金训华之歌》,这是1970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至今已经历了35年的沧桑岁月。
金训华,上世纪60年代的“知青英雄”,他的生命在第19个年轮定格。1969年8月15日,山洪突发,150根待安装的电线杆面临危险……有两根被卷走了,金训华跳入滚滚洪流
《金训华之歌》
《金训华之歌》
抢救,陈健等三位知青、民兵也紧随下水……
陈健被救上了船,现在是黑龙江林区“最后一个知青”,他把信义的坚守,在茫茫雪原上写了13000多个日子。信义,在当今被一些人随意扔进泥淖之时,哪怕小小的坚守,都会像小兴安岭的冰花一样,显得那样晶莹。
《金训华之歌》是在“学英雄”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红色细条纹组成的封面,装饰着青松和火炬,扉页上的“内容提要”说:“这是一部叙事长诗。作品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歌颂了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的壮丽青春及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创作方法上,作者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金训华之歌》迅速在当时的年轻人中间广泛流传。
“文革”十年的出版物中,诗作者以工人诗人和农民诗人为主。《金训华之歌》的作者仇学宝,就是上海的一位工人诗人。此后较早出版的有李学鳌的《长城放歌》,好像他是北京印刷厂的工人。在武汉地区,长航工人诗人黄声笑也名气颇大,到处请他作报告,我们中学也请他登上大操场的主席台抒发豪情,可见当年诗歌之少。所以,毛泽东不久提出“文艺政策要调整”,批评“没有小说,没有散文,没有诗歌……”
| 姓名 = 金训华
| 图像 =
[[File:金训华.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87%91%E8%AE%AD%E5%8D%8E360%E5%9B%BE&step_word=&hs=2&pn=16&spn=0&di=8368269052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36807851%2C4073644210&os=1286096111%2C2007122845&simid=3508752184%2C643101371&adpicid=0&lpn=0&ln=712&fr=&fmq=154296003960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a2.att.hudong.com%2F13%2F16%2F01300000421423124928163750372_s.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kwthj_z%26e3Bv54AzdH3FothtAzdH3F%25El%25b0%25l8%25Eb%25AE%25AD%25Ec%25bD%25bE%26r61%3Df5_8_15v&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图片地址]]]
| 出生日期 = 1949年
| 逝世日期 = 1969年为抢救国家物质牺牲
| 出生地点 = 上海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 职业 = 上海知青
}}
'''<big>金训华</big>'''
金训华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1969年3月,金训华参加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黑龙江,返回上海后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插队落户联络站”,通过报告会、批判会、座谈会、家庭访问,广泛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8月15日下午,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金训华的死,给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注入了悲壮的色彩。在他死后的3个月后,六九届毕业生下乡了,他们纷纷要求去逊克县插队。
== 主要经历 ==
如果不是陈健的出现,一段历史就不会激活,一位历史人物也将默默地在黑土地沉沉睡去。
陈健是黑龙江北大荒的上海老知青,名列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2月10日公布)之
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行为,只是在36年里静静地信守一个诺言:我要永远留在北大荒,为金训华守一辈子墓。
叙事长诗《金训华之歌》,这是1970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至今已经历了35年的沧桑岁月。
金训华,上世纪60年代的“知青英雄”,他的生命在第19个年轮定格。1969年8月15日,山洪突发,150根待安装的电线杆面临危险……有两根被卷走了,金训华跳入滚滚洪流
《金训华之歌》
《金训华之歌》
抢救,陈健等三位知青、民兵也紧随下水……
陈健被救上了船,现在是黑龙江林区“最后一个知青”,他把信义的坚守,在茫茫雪原上写了13000多个日子。信义,在当今被一些人随意扔进泥淖之时,哪怕小小的坚守,都会像小兴安岭的冰花一样,显得那样晶莹。
《金训华之歌》是在“学英雄”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红色细条纹组成的封面,装饰着青松和火炬,扉页上的“内容提要”说:“这是一部叙事长诗。作品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歌颂了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的壮丽青春及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创作方法上,作者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金训华之歌》迅速在当时的年轻人中间广泛流传。
“文革”十年的出版物中,诗作者以工人诗人和农民诗人为主。《金训华之歌》的作者仇学宝,就是上海的一位工人诗人。此后较早出版的有李学鳌的《长城放歌》,好像他是北京印刷厂的工人。在武汉地区,长航工人诗人黄声笑也名气颇大,到处请他作报告,我们中学也请他登上大操场的主席台抒发豪情,可见当年诗歌之少。所以,毛泽东不久提出“文艺政策要调整”,批评“没有小说,没有散文,没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