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苏辙

移除 3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苏辙'''(1039年3月18日 <ref>《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ref> -1112年10月25日 <ref>《苏颍滨年表》:十月三日,辙卒,年七十四。</ref> ),字子由,一字同叔 <ref>《苏颍滨年表》:辙,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山人。</ref>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 尚书右丞]] [[ 门下侍郎]] 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ref>[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401/00ysytl/006.htm 《渑水燕谈录·卷第四》] .国学导航2015-07-26</ref>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ref>[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9889 《栾城集》附录] .汉典古籍2015-01-01</ref>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守[[司徒]]兼[[侍中]][[文彦博]]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枢密使文彦博罢,以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阳。彦博辟辙为学官。</ref> 熙宁八年(1075年),改授齐州[[掌书记]]。<ref>《苏颍滨年表》:已而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ref>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ref>《苏颍滨年表》:辙以举者改著作佐郎。有谢启。二月癸巳,以张方平为南京留守。方平辟辙签书应天府判官。有谢方平启。时,轼亦得徐州,兄弟相遇于澶、濮之间,相従至徐,留百余日。有《逍遥堂会宿》等诗,有《汉高帝庙试剑石铭》,有《汉高帝庙祈晴文》。</ref>
[[ 元丰]] 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乌台诗案]]),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ref>《苏颍滨年表》:八月,轼下御史台狱。辙上书乞纳在身官赎兄罪,不报。十二月癸亥,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ref> 五年不得升调。
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ref>《苏颍滨年表》:六年癸亥……十一月壬寅朔,有《黄州快哉亭记》。</ref>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被[[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ref>《苏颍滨年表》:九月,以辙为歙州绩溪令。</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三年,授齐州掌书记。又三年,改著作佐郎。复从方平签书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移知绩溪县。</ref>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赵煦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ref>《苏颍滨年表》:五月,辙卧疾,至秋良愈。有《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戊午,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为门下侍郎。丁卯,以辙为秘书省校书郎。</ref>
[[ 元祐]] 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及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大臣[[吕惠卿]]以攀附王安石而受重用,后又竭力排挤、陷害王安石,受世人憎恨。到新党被清算时,他自知难逃责罚,请求外授[[宫观官]]以逃避贬官流放之罪。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最终使吕惠卿以散官安置建州。<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而旧相蔡确、韩缜、枢密使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辙皆论去之。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宫观以避贬窜。辙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ref>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却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司马光以王安石雇役之害,欲复差役,不知其害相半于雇役。辙言:“自罢差役仅二十年,吏民皆未习惯。况役法关涉众事,根芽盘错,行之徐缓,乃得审详。若不穷究首尾,忽遽便行,恐既行之后,别生诸弊。今州县役钱,例有积年宽剩,大约足支数年,且依旧雇役,尽今年而止。催督有司审议差役,趁今冬成法,来年役使乡户。但使既行之后,无复人言,则进退皆便。”</ref> 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光又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祐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ref>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ref>《苏颍滨年表》:甲辰,以辙为起居郎,有辞免状。</ref><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迁起居郎、中书舍人。</ref>
<big>'''拜相参政'''</big>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 龙图阁]][[ 直学士]] [[ 御史中丞]] 。<ref>《苏颍滨年表》:壬辰,以辙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有辞免札子并谢表。</ref> 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ref>《苏颍滨年表》:丁未,以辙为龙图阁学士。</ref>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 中大夫]] 、守[[ 尚书右丞]] 。 <ref>《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ref> 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 <ref>《苏颍滨年表》:四月,以辙摄太尉、充册皇后告期使。</ref> 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 <ref>《苏颍滨年表》:六月辛酉,以辙为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ref> 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为[[护军]],进爵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ref>《苏颍滨年表》:十一月癸巳,合祭天地于圜丘,大赦天下。有《进郊祀庆成》诗并状。以郊祀恩特加护军,进开国伯、食实封二百户。</ref>
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