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芝泉

增加 20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经历
粉碎“四人帮”,兰花又绽放。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37岁的王芝泉喜返舞台。从《琼花》女战士丹竹,到《挡马》杨八姐;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到《盗仙草》中白素贞,她以自己矫健的身手和扎实的功底,让观众目不暇接。
==='''高压强迫不弯身'''===
随着影视艺术的迅速普及和流行文化的不断冲击,戏曲的境遇变得不容乐观起来。戏曲观众的逐渐流失,导致了昆剧观众面的狭隘,而且年龄相对偏高。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舒缓柔和的昆曲甚至被人用上海话讽刺为“昆曲昆曲,目困目困(睡睡)吃吃”。此外,不满于歌星、影星的高收入,一些昆剧演员相继离开舞台,另谋生路,开始搞起所谓的“三产”,卖起了烤鸭,开起了饭店。
面对昆曲发展的困境,王芝泉和她的“战友”们并没有灰心丧气。为了能像 [[ 日本 ]] 歌舞伎那样古曲唱新声,用现代的声光电手段来争取年轻观众,年过半百的王芝泉参加了充满试验性的昆曲大戏《上灵山》,并担纲主演孙悟空。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改小嗓为大嗓,去适应武生行当的猴戏,难度实在太大。为了反串好孙悟空,演出悟空身上的猴气、猴趣、猴态,王芝泉到处拜师求教,随处模仿猢狲动作。她笑道:“演悟空,就要学悟空,用悟空‘顽石里生就顽石性,高压强迫不弯身’的顽强劲儿去克服困难。”
==='''新松恨不高千尺'''===
[[ 杜甫 ]] 有诗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从《上灵山》后,王芝泉这位终身迷恋舞台的艺术家,在光环灿烂、好评如潮的黄金时刻,毅然决然开始了她所说的“战略转移”。那时,她曾清醒地表示,自己和昆大班的同学都已年过半百,比当年演《十五贯》的“传”字辈老师岁数都大。为了昆曲的振兴和今后的发展,她决心移情于后一代,寄望于未来,像老师当年对自己那样,把一片忠于艺术的赤忱,转移到培育下一代身上去。
王芝泉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美猴王”成了“孩子王”后,带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的小武旦,使兰苑充满了生机和朝气。她和小她30岁的昆三班6位弟子朝夕相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同甘共苦。为使新苗茁壮成长,她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不但教弟子刻苦练功,耍大刀,舞枪花,还教弟子们要有一颗为昆曲献身的心。瘦小的谷好好是6位弟子中入行最晚的,但由于她有一股拼劲,文戏基础好,嗓音宽厚,又会表演,短短几年中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可以一口气连排4遍《昭君出塞》 。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