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洋淀

增加 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名称演变==
白洋淀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或为“祖泽”,《 [[ 水经注 ]] 》记有大埿淀、小埿淀,也即大渥淀、小渥淀(渥,当与大清河古称渥城水有关,安新境内古有渥城),西晋时称掘鲤淀,左思在《 [[ 魏都赋 ]] 》中提到“掘鲤之淀”。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鄚县西”。北魏时称西淀,北宋至明嘉靖间称西塘,并出现“白羊淀”名。宋代在宋辽边界开修塘泺作为塘泊军事防线,一段“……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羊)淀为一水……”,这是白洋淀之名较早的历史记载中出现,《 [[ 宋史·河渠志 ]] 》:“……令注白羊淀矣”,当时“白羊淀”已成为白洋淀诸淀的总称了。明代以后,人们见到淀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遂演化写成“白洋淀”。为史载容城、雄县、安新间九十九淀之一,此后称“白洋淀”。清代,统称西淀,清代文献“大清自雄入,迳张青口(文安县),口西西淀,口东东淀。”因白洋淀本淀面积居诸淀之首,故今总称白洋淀。
==形成演变==
白洋淀形成于第三纪晚期,成于第四纪,是河北平原北部古盆地的一部分, [[ 古雍奴薮 ]] 的遗迹。白洋淀在地质构造上是属渤海凹陷(新华夏沉陷带)的一部分。早在海西运动时期曾两度下降,最后在第三纪末才沉没于海水之中,形成当时的北京湾。由于黄河和海河水系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成长发育,河北平原逐渐出露水面,冲积扇和三角洲上的坡流与分流,彼此汇合于冲积扇或三角洲的边缘地带,使洪水漫衍的低洼处储水成为湖洼。 这些洼地和湖泊成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如东淀、白洋淀、文安洼、大浪淀、千顷洼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洼地等。
白洋淀形成以后,由于水文气候的变化,海陆进退交替,人类开发利用等,致使古白洋淀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进过程。在距今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古洼地湖泊又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变过程。早全新世后期(距今10000-7000年),由于东南的热气团进人,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干涸的洼淀再度扩张。到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气候变得温凉、干旱,淀水变浅甚至收缩干涸。
唐以前,白洋淀地区人类影响较小。《 [[ 新唐书 ]] 》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洼淀相连,一片泽野。宋初,在宋辽边境的白洋淀地区大建塘泺作为军事防线,使白洋淀范围一度扩大。而宋代的屯垦开发、元代对大运河的改造,使海河宣泄不畅的情况加剧,河北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元在北京建大都,燕山、太行山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流域泥沙增多,加速了白洋淀的淤积。
明代移民屯田加剧淀区缩小,白洋淀几度干涸,到明代弘治年间,白洋淀有些淀泊已经淤成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为牧马场。”明正德年间,杨村河决口,唐河决入白洋淀。形成了徐、漕、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白洋淀才具备了现代的规模。为防洪水泛滥,建设了大规模的堤防。尤其是南岸的千里堤的建设,对白洋淀的水面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明代清代,继续对白洋淀进行治理,特别是保天运河的开通,至乾隆28年(1763年)白洋淀东、西淀的界限正式确定下来,“大清自雄入,迳张青口(文安县),口西西淀,口东东淀。”到了清末,政府无力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白洋淀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加快了其衰废过程。民国以后,对海河流域的治理着重于下游航道的治理,中上游河道淤积严重,也加快了中流洼淀的淤积。白洋淀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近代,1950年代初白洋淀总面积为567.6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代减少到366平方公里。
白洋淀,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缓洪滞洪区,位于九河下梢,承担着9条河流的洪水调蓄。白洋淀,及其上游几大支流,共同构成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南支。
 
古代九河是指徐、漕、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后因水系或名称变化而不同。现代地理是指潴龙河、孝义河、唐河、清水河、瀑河、府河、萍河、漕河、白沟引河。随着海河治理工程的建设完成后,入淀河系已发生变化:新盖房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和白沟引河的开挖,使原来不入淀的大清河北支也经由此入淀;唐河新道的建成,切断了金线河与清水河的入淀通道;府河清污分流,清水入淀,污水排入唐河污水库。孝义河、萍河属于平原河流,常年干枯断流。因此白洋淀实际只有六条河流入淀。在入淀的各河流上,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调节、灌溉工程。据统计有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水库53座,千亩以上灌区36处,大、中型扬水站44个,灌溉面积440万亩,流域的水资源入淀径流量逐渐减少。下游由枣林庄闸和赵北口溢流堰控制泄洪,自赵王新河入大清河。
'''下游支流'''
赵王河,《 [[ 畿辅通志 ]] 》记载,赵王河是同治十二年河道叶伯英所开。为使西淀(白洋淀)泄水畅通,自烧车淀(白洋淀北部)起,穿过十二连桥,至大港淀东南,顺千里堤至苟各庄,人工开挖的新河,称赵王河,后并入老赵王河。直到新中国成立,赵王河都是白洋淀唯一的泄水河道。1960年代又开辟赵王新河、枣林庄分洪道,分赵王河为上、中、下三段。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白洋淀水域辽阔,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淀内有芦苇12万亩,年产量7500万公斤,是本县的重要特产,经济价值高,可编织苇席,加工苇箔,造纸,制作工艺品,故芦苇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称,是淀区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2001年,安新县被河北省评为“芦苇之乡”。淀内有近10万亩 [[ 荷花 ]] ,鱼、虾、蟹、贝、莲、藕、芡等水生动植物品种繁多,鱼类有17科54种,以鲤科鱼类最多,经济鱼类约占64%,主要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鲂鱼、鲶鱼、乌鳢等,并盛产元鱼、青虾、河蟹等名优水产品,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鱼、苇在华北地区久负盛名。
安新县地处太行山与渤海相连接的凹陷地带,是冀中平原潜山油藏形成的主要地域,白洋淀边白庄潜山油田和刘李庄油田并称雁翎油田。安新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储藏面积350多平方公里,储量150多亿吨,并且埋藏浅、水温高、水质好、自喷力强,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和科学实用价值,适合发展温泉生态养殖、温泉保健旅游等项目,开发前景广阔。
==旅游资源==
白洋淀的旅游资源,除水体本身外,湖中的岛屿、温泉、水生植物(荷花、 [[ 芦苇 ]] 等)是很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淀周的几条大堤,是优秀的水利风景资源。此外,周边的历史文物遗迹也很有内涵和吸引力。主要有:鄚州药王庙,遗址位于鄚州镇古州村北1公里处白洋淀堤外。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庙”(明、清两代)。大庙初建于元代,为扁鹊祠及衣冠冢。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后始具规模,康熙年间被大火焚毁,山门及围墙等亦于1966年拆除。其址在白洋淀开挖中已成为河道。1992年,任丘市委、市政府重新选址修建了扁鹊祠。扁鹊祠南北长250米,东西宽80米,占地约30余亩,主体依次由山门、宫门、扁鹊祠、扁鹊墓四部分组成,在这条中轴线两侧,相对称建有东西配殿、名人书画展览室、文物陈列室等。
雄县宋辽边关地道,位于保定雄县祁岗和邢村周边地区,为北宋雄州、霸州北部边防防守工事,自雄州瓦桥关至霸州益津关修建七十华里。1993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地道内结构复杂,内有迷魂洞、掩体、翻板、翻眼、放灯处、通气孔等。已发现的地道有两部分:祁岗地道位于雄县双堂乡祁岗村中心,邢村大台地道位于雄县小步村乡邢村南二百米处。地道为青砖结构券顶,由通道和洞室两大部分构成。最大的洞室长8米,宽3米,高3米,通道最低矮处仅0.6米。
康熙水围行宫,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北侧,是清代康熙皇帝到白洋淀巡幸、水上围猎驻跸休憩宫殿式建筑的水上行宫,坐北朝南,对称排列。由万岁宫、千岁宫、御书房、御膳房、寝宫组成,供皇帝水围之余,召见臣工、阅审部院奏章、发布谕令、从事政务,以及读书、娱乐、憩寝等所用。原建筑早毁。2003年进行重建。
晾马台明月禅寺,位于白洋淀北容城县晾马台乡晾马台村西北角, [[ 晾马台遗址 ]] 的土台上。始建于唐代(642-712年)。五代时期至清朝乾隆年间,明月禅寺被毁多次,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禅寺石碑”等遗迹。1992年,容城县人民政府向地区行政公署申请修复开放明月禅寺。由唐玉先生引资重建大雄宝殿,于九六年竣工。赵朴初先生为大殿手书“大雄宝殿”四字。
黑龙口燕长城,位于容城县城西南13公里的小里镇黑龙口村东200处。此段长城当地人称"界堤"。据考察,系战国时燕国南长城的一段,残长200余米,高0.5-2米。夯土筑成,每层厚约17厘米,顶宽4米,底宽6米。1984年7月,容城县文保所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此段长城。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和北张村一古碑记载,这段"界堤"是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分界线,也是燕国长城的一段。燕国南长城的黑龙口、赵北口、张青口等处,均为当时关隘。《历年通鉴辑览·卷九》载:燕昭王元年(前311)秦使张仪说楚、韩、齐、燕连衡以事秦。张游说燕昭王:"赵以效河间,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攻燕,易水长城非王之有矣"。据此可知,在燕昭王时,已有易水长城之称,建筑年代要早于公元前311年。1987年8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洋淀上承九河,为海河流域蓄滞洪区,起着保护天津和周边市县安全的作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主要是洪涝灾害,因此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古代水利工程有记载的对白洋淀的治理开发始于唐代。明万历本《 [[ 任丘县志·山川 ]] 》记载:“长丰渠……在县西北,……引水东流通漕溉田,开元(唐玄宗年号)刺使卢恽开”。又称:“鱼陡(音bei),县南五里,亦名通利渠,唐令鱼思贤开,以泄淀水,得地二百余顷。”
到了宋代,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宋辽边界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堤筑埝,开塘泊蓄水工程。《宋史·河渠》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征调河北诸州一万八千人在边界开塘汩蓄水。沿雄州、鄚州、坝州及平戎军(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坝县信安),顺安军(治所在今安新安州)一带修筑堤埝六百余里,开泊合淀,“自坝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间(998―1007年),在宋辽边界进一步开修塘泺,汇聚缘边诸水形成一条东起沧州界,西至保定的塘泊防线。其中,有两段即在今白洋淀区域。一段“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另一段“东起顺安军,西至保州,合齐女淀(一写齐安淀)、劳淀为一水、横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上述第一段塘泊中提到的白洋淀,在端村、淀头以南、圈头以西,因其面积最大,故后来以其名指代雄州以西诸塘泊。《 [[ 宋史·河渠志 ]] 》记载了当时主管缘边塘泊的太监杨怀敏于庆历五年(1047年)给宋仁宗的密奏:“知顺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己复通之,令注白洋淀矣”。
随着开塘泊屯田政策的实施,白洋淀范围也有所扩大。《宋史.唐介传》记载,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太监)杨怀敏主之,割邑(任丘,时唐介为任丘令)西十一村在猪涨潦,介筑堤阑(拦)之,民以为利,曰唐堤。另据《新安县志》记载,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北堤,皆筑于宋。相传为北宋名将杨延昭为防御契丹而筑。
堤防。白洋淀四周堤防环绕,东有千里堤,北有新安北堤,西有障水埝和四门堤,南有淀南新堤,堤防总长202.62公里。
[[ 白洋淀千里堤 ]] ,又叫千里长堤,位于白洋淀东南沿岸。空中俯瞰,有如长蛇蜿蜒于冀中平原,聚集天下灵气,福佑淀区儿女。它是任丘、安新、容城、文安、大城、雄县、霸州、天津等九县市的防洪天然屏障,全长250公里,为国家一级堤防。堤顶平均宽8米,高12-14米。堤内青石护坡、甚为坚固,堤内树木大多以垂柳为主,堤外树木葱茏、村落相依。据清史记载:“千里堤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 乾隆 ]] 五十四年培修,起自清苑、历高阳、河间、任丘、雄县、霸州、大城等十一州县,长十三万余丈,合七百七十六里”。多年来,由于河道变迁,堤防决口,几经修筑。通常所说千里堤特指任丘境内百余华里堤段。历史上著名的白洋淀“六大美景”之一的“长堤烟柳”,便出自千里堤的任丘的西大坞堤段。
新安北堤,位于白洋淀北部,西自安新县三台镇山西村大桥起,南折向东,沿藻笮淀北岸经涞城,崔公堤、留村,南至安新县城南环城,向北折而东经宋庄、大张庄,北经南河、大阳,一直往东入容城留通村,至雄县十里铺。北堤全长46.2公里,其中安新县占32.4公里。保护着三台、安新、漾堤口、大王四个乡镇的37个自然村。北堤前身是公元前314年燕昭王为防御赵国,筑起的一条长达五百里的易水长城,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长城”。同时也阻止了淀水北泛,奠定了白洋淀的北界根基。到了宋代,北宋名将杨延昭为御辽,以燕长城遗址为基础,在白洋淀北界筑起一条沿淀通往霸州的堤防(又名长城堤、六郎亘)。明代又增高加宽、清朝继续加固修复,解放后,政府加大修复力度形成牢固的堤防。
'''湖区生产'''
白洋淀人民依托淀区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水经济。白洋淀水域辽阔,水源充沛,水质清新,川流不息,流域内河淀相通,河海相连,淀洼不分,使其具有江河平原动物区系与海河水系鱼类的共同特点,水产品的产量、经济价值均极高。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白洋淀盛产鱼、虾、蟹、贝、芦苇、莲藕、 [[ 芡实 ]] [[ 菱角 ]] 等。
植苇种蒲编织是白洋淀区百姓经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方式,由此“日进斗金”,饭稻羹鱼。自唐宋至明清,白洋淀的苇席、苇箔贡额巨大。故淀区上下家家以织席捕鱼为生,成为传统。
==建制沿革==
白洋淀地区,夏朝属有易氏, [[ 春秋战国 ]] 时为燕国、赵国交界地区。时有葛城(今安州镇)、浑埿城、三台城、易邑。秦代,为广阳、钜鹿、上谷等郡所辖。
秦置容城县,西汉置高阳、涿郡易县,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东汉易县改名河间国,北齐在东部置任丘县、高阳郡莫县。三国大致属魏,易县更名易城县。晋时大致为河间国境。隋历属涿州、涿郡、河间郡,唐在西部葛城置武昌县、武兴县、唐兴县,北部置归义县,先后属瀛州、易州、莫州、北义洲、河北道、幽州、涿州。五代时,唐兴县于后晋初改为宜川县,属莫州。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置雄州,"雄"名源于此。
宋时,白洋淀地区为宋辽、宋金边界争战之地。宋在西部置葛城县、渥城县(治所在浑埿城,即新安城。建顺安军(今安州垒头),后移军治于高阳县(今高阳旧城)。升顺安军为安州,后改新安州。北部有“瓦桥关”,是宋代名将杨六郎镇守的“三关”之一,现存宋辽古战道遗址,故雄被誉为“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宋初与辽经过多次战争,最终签订“ [[ 澶渊之盟 ]] ”,以拒马河为界与辽形成对峙局面,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
元代,西部仍置安州、葛城、渥城属保定路,渥城县更名为新安县。北部历属雄州、容城县、归信县、大都路、保定路。明代省葛城县、新安县入安州,安州降为安县。后复设安州(安县即废)和新安县,安州治新安县,属保定府。废归信县入雄州,属保定府。又降雄州为雄县,雄县始名于此。时北部有容城县、雄县。民国安州改为安县,后安县(安州)与新安各取其名之首字合并为安新县。1958年10月2日雄县、新城、涿县和涞水县东部地区合并,称涿县。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县。1986年3月5日,任丘撤县建市。
==社会发展==
白洋淀早有人烟,从白洋淀上游徐水县南庄头遗址(10500-9700年以前)出土的陶片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原始先民就已到靠近白洋淀的地区活动。商周时期,人类在的白洋淀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春秋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 [[ 左传 ]] 》载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齐侯次于虢”。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即今后赵村北的高郭城遗址。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仍保持在天然的未经人工治理的原始面貌。宋代,白洋淀处在宋辽交界地区,为抵御辽兵进犯,宋在白洋淀进行“塘泺”,“缘边渚水所聚,因以限辽”,此外,还进行屯田种植,并对边缘塘泊设置管理机构。通过人工治理使淀泊发挥水利效益。明代,为补充白洋淀人口,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和古北口小兴州向安新县大量移民。白洋淀地区以鱼、苇生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代,保天运河的开通,对保定地区物资的交流,经济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据2009年统计,淀内有36个纯水村,淀边有62个半水村。1983年有人口共约19万。如以淀内外受水面影响较大范围,2009年统计,总面积达924平方公里,涉及23个乡、2个镇,225个自然村,总人口达43万多人。
以白洋淀为背景的散文很多,如西晋左思的《魏都赋》,观景古白洋淀以记事,感叹大自然造物之倬诡魁殊,记述穿龙山之虎涧而汇集成掘鲤之渊淀的绮丽风景。顺治时期的高景,观白洋淀“汪洋浩淼,势连天际,大小舫浮乎其中者,宛如仙搓初返银河”,不免发出“波涛吞乎日月,云雾变乎春秋”的感叹。
甚至,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以白洋淀为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荷花淀派”是白洋淀革命文学的最高成就。白洋淀军民英勇抗日的事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广的题材。“ [[ 荷花淀派 ]] ”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用笔记录白洋淀人民依水而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形象,《荷花淀》、《芦花荡》与《风云初记》开中国诗化小说之先河,奠定了“荷花淀派”的基础。此后,《新儿女英雄传》、《白洋淀水战》、《小兵张嘎》、《紫苇集》等文学和影视作品纷纷发表或公映。
白洋淀景色为世人瞩目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万历朝兵部尚书田乐(鄚州人)在《创建修阜庵碑记》中对白洋淀景色有以下一段描写:“……见诸水环绕,杨柳夹植;莲香舷韵,藻绿荇青;薄雾复见,水月一色,琉璃万顷,幽胜累累;对之心目开爽……”。明万历进士、熹宋朝兵部尚书孙承宗(高阳人)也写过《白洋淀太湖歌》以赞白洋淀:“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万历十五年(1587年)新安知县尹从教在端村永兴寺前修了一个亭子,面对白洋淀,他为此亭书楹联一幅,上联:“水会九流,堪似碧波浮范艇”,下联:“荷开十里,无劳梦魂到苏堤”。横批:“北地西湖”。文人骚客乃至帝王显宦描写白洋淀风光的诗词也很多,比如:
5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