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馮德培

增加 14,14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冯德培'''({{bd|1907年|2月20日|1995年|4月10日|catIdx=F冯德培}}),男,[[浙江]][[临海县]]人,中国[[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创建和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为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培养中国生理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德培'''({{bd|1907年|2月20日|1995年|4月10日|catIdx=F冯德培}}),[[浙江]][[临海县]]人,中国[[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创建和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为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培养中国生理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 生平 简介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臨海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後,馮德培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名譽所長,華東分院及上海分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生物學部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生理學報》主編,英文版《中國生理科學雜誌》名譽主編等職務。
文革期間馮德培屢遭批鬥,遭勒令跪在上海分院大門口挨斗,關暗室中差點被打死。1995年4月10日辭世,終年88歲。<ref>{{cite news|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11/n8690231.htm|title=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二)|author=張東園|publisher=大紀元|date=2017-01-11}}</ref>
 
==人物经历==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2月20日,冯德培出生于浙江临海的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
 
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于临海私立回浦学校小学部(今[[回浦中学]])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今[[台州中学]])。
 
1922年 (中华民国十一年),于浙江省立六中毕业,同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系。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冯德培被新兴的行为心理学所吸引,转入心理学系。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生理学家[[蔡翘]]等相继从[[美国]]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心理学系扩大为生物学院,也拓宽了他对生物科学的学习范围。在生物学各学科中他对生理学最有兴趣,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从此开始其毕生的生理学研究生涯。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冯德培从复旦大学生物学院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生理学助教。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复旦大学生物学院因学潮被解散,冯德培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指导下学习和工作。先随[[张锡钧]]进行甲状腺分泌研究,但主要是随[[林可胜]]进行胃分泌的研究。在此期间,他通过听课和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杂志,在生理学各方面获得了广阔的背景知识。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R.W.杰拉德(Gerard)教授指导下进行神经代谢研究,因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关于神经窒息机制的研究,于1930年获硕士学位。
 
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秋,由林可胜推荐转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师从著名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A.V.希尔(Hill),进行神经和肌肉产热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曾先后去[[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生理实验室短期工作,并参加英国生理学会和皇家学会的各种学术会议。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按希尔建议,冯德培又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逊基金]]医学物理学研究所进修一年,学习自制电子仪器,为创建自己的实验室作准备。在留学的5年间,他在神经肌肉生理学领域内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初步树立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并与当时该领域著名的科学家有了广泛的接触。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夏,冯德培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工作,专心致志要把神经肌肉生理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经过一年余的筹备和探索,他成功地开辟了神经肌肉接头的新研究领域。
 
在1936—1941年的6年间,在英文版的《[[中国生理学杂志]]》上接连发表了26篇文章,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赞誉,使他的实验室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国际注目的研究中心。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关闭,他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他由北京辗转至[[重庆]],先受聘为内迁的[[上海医学院]]生理系教授,后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兼代主任。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底,应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Council)的邀请访问英国。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转赴美国,在[[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为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采购仪器设备和搜集图书。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夏,回到已由重庆搬迁到上海的医学研究所筹备处。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2月,回到母校临海私立回浦学校担任校董。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58年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上海分院)副院长。
 
1981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Regent访问教授;同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84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Ludwig Schaefer Award访问教授。
 
198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8年,当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应邀为《神经科学年评》写抬头的自传性文章,是极为少有的在任何年评这样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写自传的几位华裔之一。
 
1992年,作为中国大陆最著名的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
 
1995年4月10日,因病逝于[[上海]]。
 
==学术成就==
 
===科学研究===
 
冯德培的主要学术成就集中在神经和肌肉的能力学、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肌肉营养性相互关系等研究领域。冯德培发现静息肌肉被拉长时产热增加,这发现被称为“冯氏效应”;在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方面,在1936-1941年间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成为国际公认的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在神经肌肉间营养性关系方面,带领合作者发现了鸡慢肌纤维去神经后肥大的现象,并对阐明神经如何决定肌纤维类型的机制作出重要贡献;晚年带领学生开展了中枢突触可塑性的研究。
 
===“冯氏效应”的发现===
 
“[[冯氏效应]]”(Feng effect),是冯德培于1932年在英国发现的蛙的肌肉因拉长而使静息代谢明显增加的现象,当时冯德培本人称之为引张反应,以后被波兰的肌肉化学家帕尔纳斯(J.K.Pornas)称为“冯氏效应”。
 
“冯氏现象”是冯德培在利用蛙的缝匠肌研究肌肉的热弹性时发现的。普通物体(如钢丝)热则伸长,冷则缩短。反之,被急速拉伸时则吸收热,被放松时则放出热,这种变化就叫做热弹性。也有少数物体如橡皮,其热弹性与上述相反,即热则缩,冷则伸。肌肉就其热弹性来说,究竟相当于何类物体,是当时,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冯德培以最热的方法测定肌肉被拉长或放松时所起的热变化。在实验中他注意到当肌肉保持拉长时放热持续增加,当肌肉被放松时,这一现象即不出现。开始时他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某种误差所引起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进行了各种对照实验,但实验结果证明,这不是实验中的“误差”,而是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在肌肉的静息代谢与肌肉长度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的联系。除了测定肌肉的放热以外,冯德培还采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即测定肌肉的氧消耗量。他的实验结果表明,当肌肉没拉长时,其氧消耗量大为增加,如去掉负荷使肌长度缩短,则氧消耗量也下降。由放热率和氧消耗量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排除了试验方法出现误差的可能性。
 
因此冯德培把这种肌肉因拉长(或叫引张)而使其代谢增强的现象命名为引张反应。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此结果为德国的迈耶霍夫等所证实,不久又为意大利的马尔加里亚所承认。帕尔纳斯在其肌肉化学评论中,首次把引张反应称为“冯氏效应”,后来的肌肉生理学文章中也常延用这一命名。
 
===外周神经和肌肉方面的研究工作===
 
冯德培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外周神经和肌肉方面的工作,得到的主要结果有:
 
(1)证明神经结缔组织外鞘的确是弥散屏障,并且是电紧张电位快的成分来源;
 
(2)证明脊椎动物有髓鞘神经的膜电位也是董南电位;
 
(3)找出了窒息引起神经传导阻滞的原因;
 
(4)碘醋酸引起肌肉僵直和三磷酸腺普含量减少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平行关系;
 
(5)提高膜电位可以解除一些并不伴有膜电位降低的神经传导阻滞;
 
(6)提供了依色林型孪缩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酞胆碱所致的新证据;
 
(7)证明动作电位在神经和肌肉纤维的传导是不依靠乙酸胆碱的。
 
===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
 
冯德培20世纪50年代参加、指导和安排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工作,得到的主要结果有:
 
(1)内脏传入信号对脊髓单突触反射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2)大脑皮层两处同时重复刺激,重复多次后,仅仅刺激一处,兴奋就能扩布到另一处;
 
(3)有没有光照对初生兔子大脑视系统电活动的发育看不出影响;
 
(4)发现大脑皮层和海马锥体神经元顶树突远端缺乏电兴奋性或电兴奋性很低;
 
(5)[[Y一氨基丁酸]]会改变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顶树突的膜电位;
 
(6)脱眠体[[神经元]]逆行刺激能通过轴突旁枝引起突触后的活动;
 
(7)发现丘脑非特异性系统和大脑皮层之间有闭合线路。
 
===论文著作===
 
1、Feng T P,Gerard R W.Mechanism of nerve asphyxiation;with a noteon The nerv sheath as a diffusion barrier.Proc Soc Exp Biol Med,1930,27:1073—1076.
 
2、Feng T P.The effect of length on the resting metabolism of muscle.J.Physiol,1932,74:441454.
 
3、Feng T P,et al.Studies on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a series of 26papers,Chin J Physiol,1936—1941,10—16.
 
4、Feng T P.The heat production of nerve.Ergebnisse der physiologie,1936,38:74—132.
 
5、Feng T P,Y M.Liu The connective tissue sheath of the nerve as effec-tive diffusion barrier.J Cell and Comp Physiol,1949,34:1—16.
 
6、Feng T P,Jung H W,Wu W Y.The contrasting trophic changes of theanterior and posterior latissimus dorsi of the chick following denerva-tion.In:The effect of use and disuse on
neuromuscular function,ed.by EGutmann and P Hnik,Prague: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aechoslovakAcademy of Sciences,1963:431—441.
 
7、Feng T P.The neural determin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fiber characteris-tics.In:Advances in Physiological Research,ed.by H Mclennan,J RLedsome,C H S Mcintosh and D R.
Jones,New York:PLENUM Press,1987:253—270.
 
8、Feng T P.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Ann Rev Neurosci,1988,11:1—12.
 
9、Feng T P.Sixty years of muscle energetics.In:Muscle Energetics,ed.by R.J.Paul,G.Elzinga and K.Yamada,Alan R.Liss,Inc.,1989:3—7).
 
10、Feng T P,Dai Z S.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revisited:CA2+channelsand transmitter releaseinchol in ergic neurones in Xenopus nerve andmuscle cell culture.J Exp Biol,1990,
153:129—140.
 
==个人生活==
 
冯德培家中共有兄弟5人,冯德培排行第三。
 
兄:[[冯德炽]](原国民党临海县党部书记长)
 
侄子:[[冯汉华]](冯德炽之子,原国民政府派任驻英武官)
 
==所获荣誉==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66年,被选为[[英国生理学会]]荣誉会员。
 
1979年,被选为[[加拿大生理学会]]荣誉会员。
 
1986年,冯德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8年,冯德培当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外,冯德培还是美国生理学会,美国神经科学会,亚大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的荣誉会员。
 
 
==社会任职==
 
科研机构任职
 
1944年-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代理主任。
 
1950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8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81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部主任。
 
1984年-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党政机构任职
 
1954年起,冯德培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其他机构任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全国科协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生理学报]]》主编,英文版《中国生理科学杂志》名誉主编,并于1981至1993年连任三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也是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
 
==纪念评价==
 
===后世纪念===
 
2007年4月,为纪念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沪举行冯德培铜像揭幕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人物评价===
 
 
我们无法说冯先生是一位完美的人,但是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他在漫长的科学生涯中,保持了青年人的活力、不断探索和进取;他在外界不可控制的动荡中,坚持在科学前沿、不断有新发现,这样的一生,对后代是有教益和鼓舞的。(北京大学原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评)
 
“这是一个以科学为生命的人,点燃其生命火焰的是科学,使其生命不息燃烧的是科学,甚至当其病情危急,延续其生命之火的还是科学。”如果说“冯先生=科学”,或是“科学=冯先生”,那都不妥,但是我说“冯先生属于科学,科学包含于冯先生”则一点不为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评)
 
冯德培为人坦率正直,不但在科学问题上敢于争鸣,阐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且在涉及与政治有关的问题时,也不考虑个人得失,勇于坚持真理。(《生理学报》评)
 
冯德培先生是中国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奠基人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为中国生理学的发展,建立中国生理学研究队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所创导的严谨学风和严格的科学态度在中国生理学界蔚成风气,他的学生遍于全球。(《[[生理学报]]》评)
== 参考资料 ==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Feng馮}}
[[Category:科學技術醫學人物]][[Category:科學家]]
[[Category: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院士]]
[[Category: 中华人民共和国 神经生理学家]][[Category: 中华民国 神经科学家]][[Category: 中華民國 生理學家]]
[[Category: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Category: 第1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Category:复旦大 教育 校友]]
[[Category:台州人]]
[[Category:临海人]]
[[Category:馮姓|D]]
[[Category:文革被迫害学者]]
135,7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