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哲远

增加 3,9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李哲远 ==
[[File:李哲远.jpg|缩略图|李哲远]]
[[李哲远]] (YuanYuan-Tseh Lee ,1936 ,(1936 年11月19日-),台湾知名化学家,新竹市人 。1936 。祖籍福建南安。 1936 年生,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台湾大学化学系和台北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 。1961  1961 年在台北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后,次年去美国深造 ,1974  1974 年加入美国国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1979  1979 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86  1986 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而与达德利·赫施巴赫及约翰·波拉尼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台湾人 。1994  1994 年1月15日,返国出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至2006年10月19日卸任。   现为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 。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李远哲,本姓林,汉族,生于1936年11月19日。台湾省新竹县人,祖籍福建南安。
== 人物简介 ==
''' === 家庭背景'''=== 李远哲的父亲是知名画家[[李泽藩]],出生于新竹市武昌街;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母亲[[蔡配]]是小学教师,出生于台中县梧栖镇梧棲港街,畢業於彰化女中。 李遠哲與太太[[吳錦麗]](Bernice Wu Chin-li)在小學時相識,他們育有兩子一女:長子[[Ted]](1963年出生,新聞業)、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醫師)、長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會學家)。 兄長[[李遠川]]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小弟[[李遠鵬]]為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小妹[[李季眉]]為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曾任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
李远哲的父亲是知名画家李泽藩,出生于新竹市武昌街;母亲蔡配是小学教师,出生于台中县梧栖镇。李远哲与太太吴锦丽(BerniceWuChin-li)在小学时相识,他们育有两儿一女:长子Ted(1963年出生,新闻业)、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医生)、长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会学家)。
== 人物履历 ==
''' === 求学生涯'''===
1943年入新竹公学校,是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
1965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毕业。
''' === 职业生涯'''===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学,在赫施巴赫(Dudley R. Herschbach)教授处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8年3月21日起担任T3大学联盟召集人、咨询委员会委员。
''' === 政治生涯'''===
1994年9月应行政院 [[ 连战 ]] 院长邀请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任期直到1996年12月教改会解散。萧万长院长任内,指定前教改会委员刘兆玄副院长实际执行教育改革。
1997年12月2日委员会完成阶段性任务解散后卸任。
== 主要贡献 ==
[[ 李远哲 ]] 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李远哲在1986年与哈佛大学Herschebach博士及多伦多大学JohnPolany博士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他本人和华人学术界,以及他任教的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师生都很兴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赞扬他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尽管李远哲在政治立场上亲绿,但还是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安装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预定年底完成。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帮助中科大化学系开展起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授予他荣誉教授头衔。他还指导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三套分子束装置。
== 荣誉记录 ==
[[ 李远哲 ]] 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
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
胡忠信:从过去李远哲支持陈水扁当选就可以看得出来其政治眼光有问题;李远哲不了解政治和民意的运作,应该针对政策向两大党候选人提建议,而不是出面表态支持谁。李远哲应该专心做学术研究,不要涉猎政治。
 
==簡易年表==
 
1936年11月19日,生於日本帝國台灣新竹州。
 
1943年入新竹公學校,是棒球校隊及桌球校隊隊員。
 
1949年入新竹中學,是網球校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吹長號。
 
1955年保送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次年轉入化學系。
 
1959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
 
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
 
1961年續留清大擔任助教一年。
 
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博士,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
 
1965年取得博士學位。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學,在達德利·赫施巴赫教授處從事博士後研究。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及佛蘭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1971年10月,升為芝加哥大學副教授。
 
197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半學年。
 
1973年1月,升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萊分校,任化學系教授、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同年,成為美國公民。
 
1975年任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1979年獲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屆院士。
 
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1986年獲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6年與哈佛大學赫施巴赫教授及多倫多大學約翰·波拉尼教授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7年5月,與另一位美籍華人得主李政道一起應邀到北京會見鄧小平。
 
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接替吳大猷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95年應時任總統李登輝和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召集人,
 
1997年12月2日,教改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後卸任。
 
2000年3月13日,發表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不久接受時任總統陳水扁挽留及續任。
 
2002至2004年,任亞太經合會中華臺北領袖代表。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屆滿,由翁啟惠接任。
 
2007年1月,被選任為日本學士院客員(對國際學術的發達有特別功勞的外國人研究者,得被選定為日本學士院客員,李遠哲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台灣人日本學士院客員)。
 
2007年5月22日,出任《台灣大百科全書》,總監修。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任命李遠哲為宗座科學院院士。
 
2008年3月21日起,擔任T3大學聯盟召集人、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8年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任期自2011年開始。
 
2011年11月,擔任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理事會會員。
 
2012年9月11日至15日,應蒙古國立大學校長TUMUR-OCHIR Sanjbegz之邀訪問蒙古,訪問期間除接受蒙古國立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外,並發表題為"Sustainability of Human Society"及"Dynam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 and Photochemical Processes"兩場演講。
 
2012年10月17至20日,受巴拿馬第14屆國家科技會議之邀,發表開幕演講,並榮獲巴拿馬頒授「Manuel Amador Guerrero(大十字勳章)」。
 
2014年5月30日,受邀至 TEDxTaipei 演講,對未來進行闡述說道:「打破一戶一冰箱的思維,由社區共用一個大冰箱來省電;水資源不一定要用於發電,面對酷熱的夏天,可以直接將台灣東海岸又深又冷的海水引至西岸冷卻大都會。」
== 经典语录 ==
72,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