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胡石言

增加 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orphan|time=2019-10-12T02:31:32+00:00}}{{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胡石言
| 圖像 =
| 知名原因 =历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七团文化教员、第一师第七团《战斗报》编辑、宣教干事、华中野战军团宣教股股长、华东野战军师宣教科副科长,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科副科长,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团长,话剧团团长,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陈毅传》编写组组长</br>
| 知名作品     = 《[[柳堡的故事]]》等</br>}}
'''[[胡石言]]'''文艺三级作家。 [[ 浙江 ]] 平湖人。 [[ 上海法政学院 ]] 肄业。1943年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肄业于上海法政学院。历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七团文化教员、第一师第七团《战斗报》编辑、宣教干事、 [[ 华中野战军团 ]] 宣教股股长、 [[ 华东野战军师 ]] 宣教科副科长, [[ 南京军区 ]] 政治部文化科副科长,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团长,话剧团团长,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 [[ 陈毅传 ]] 》编写组组长。
<ref>[https://baike.so.com/doc/7903516-8177611.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胡石言
毕业院校
 
上海法政学院(肄业)
原 名
 
胡庆坻
性 别
 
逝世日期
 
2002年
民 族
 
汉族
代表作品
 
《柳堡的故事》
笔 名
 
石言
职 业
 
军人,军旅作家
出生日期
 
1924年10月24日
 
== 个人简介 ==
浙江平湖人。父亲胡士莹为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母亲陈秾为中学国文教师,石言自幼受到文学熏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逃难到安徽、江西、浙江等地。1938年到上海求学,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并开始文学创作。1942年5月从上海法政学院政治系肄业,参加新四军,到苏北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学习。1943年初到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工作,7月加入共产党,此后一直从事宣传教育、编辑和文化工作。194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子弹》。建国后因病休养,1950年创作了中篇小说《柳堡的故事》,歌颂革命战士的献身精神和美好爱情,表现战争中的人情与人性,获得很大成功,被翻译为英、德、印、匈各国文字,并被拍为电影。
浙江平湖人。父亲[[胡士莹]]为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母亲[[陈秾]]为中学国文教师,石言自幼受到文学熏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逃难到安徽、江西、浙江等地。1938年到上海求学,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并开始文学创作。1942年5月从上海法政学院政治系肄业,参加新四 功荣誉:曾参 ,到苏北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学习。1943年初到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工作,7月 车桥 入共产党,此后一直从事宣传教育、编辑和文化工作。194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子弹]]》。建国后因病休养,1950年创作了中篇小说《柳堡的故事》,歌颂革命 士的献身精神 美好爱情,表现战争 的人情与人性,获得很大成功,被翻译为英 鲁南 淮海等战役。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三级解放勋章 匈各国文字,并被拍为电影
'''军功荣誉'''  曾参加车桥战斗和苏中、鲁南、淮海等战役。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 作家荣誉:''' 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 [[ 中国作家协会 ]] 江苏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访问 [[ 阿尔及利亚 ]] [[ 叙利亚 ]] 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
== 个人著作 ==
 著有小说集《柳堡的故事》(译有英、德、匈、印等国外文版本并改编为同名电影)、《小研究》、《秋雪湖之恋》,主编传记文学《决战淮海》、《百万雄狮下江南》、《新四军故事集》、《陈毅传》、《陈毅文学传记》等。短篇小说《漆黑的羽毛》、《秋雪湖之恋》分别获1982年和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江江的香格里拉》获1983年《解放军文艺》奖、《陪同》获1984年《雨花》奖、《中子星》获1986年《解放军文艺》奖 。h 
== 参考资料 ==
 
{{reflist}}
17,6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