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丁绪淮

增加 53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研究领域 = 工业结晶理论
}}
'''丁绪淮''' ,(1907年-1990年),字導之 ,字导之,安徽省阜阳县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 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 家。 ==生平== 1929—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学习,先后获得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科学博士 。1933  1933 —1937年 任天津北洋工学院化学教授。1939—1948年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 。1948  1948 —1949年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 。1949  1949 —1952年任南开大学化工系教授 。1952  1952 —1990年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 。1990  1990 年4月23日 逝世于天津。 
早年在工业结晶科研中作出重要贡献。他同张洪沅、顾毓珍合编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一书,是中国第一部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
 
==人物概况==
 
1907年10月,丁绪淮出生于四川淮口。先在安徽省安庆上小学与第一中学。
 
1920年至1927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毕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化学工程。
 
1929年至1933年先后获该校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国,历任北洋工学院、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并兼任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化工原理及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0年4月23日,丁绪淮因年迈心力衰竭,于天津大学寓所逝世,终年83岁。
 
==代表成就作品==
 
從泰和山鎢礦中提取純氧化鎢。<ref>[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4%B8%81%E7%B7%92%E6%B7%AE   百科知識 -丁緒淮主要從泰和山鎢礦中提取純氧化鎢]</ref>
==主要成就==
[[ 丁绪淮 ]] 早在30年代就开始研究硫酸镁溶液加晶种并进行搅拌使溶液冷却结晶,观察溶液过饱和度和晶体形成的过程。结果发现了晶种的长大与新晶核的形成(或称“自身核化”)这两种过程同时进行,且核化时溶液的过饱和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晶种重量和粒度、溶液冷却速率和搅拌强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发现修正了密尔斯等关于此问题的论点。密尔斯等人曾认为,如果溶液易于饱和,则有一条所谓超饱和曲线存在,该线与普通溶解度曲线大致平行,且位置固定不变。丁绪淮的研究成果表明:不能将超饱和曲线视为一条位置不变的线,而应视为一组超饱和线群,或一条超饱和带。与此同时,丁绪淮还提出:晶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晶粒与搅拌浆叶以及晶粒与器壁之间的碰撞,会大大地影响其自身核化(亦称“接触式核化”)过程,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粒度分布这一重要结论。
丁绪淮在这一领域发表的主要论文有:《Super saturation and Cry-stal Formation in Seed Solution》及《Solu bility of Magnesium Sulf Heptahydrate》。后一篇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常温下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及代表该曲线的精确方程,从而修正了多年来惯用的数据。
1956年在《化学世界》上发表的《逆流和平流加料时多效蒸发器的蒸汽用量和各效蒸发量的计算简法》 <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XSS195602005.htm   遠見 - 丁绪淮逆流和平流加料时多效蒸发器的蒸汽用量和各效蒸发量的计算简法]</ref> 一文,发展了前苏联学者吉辛科等人的计算方法,使逆、平流蒸发器的计算大大简化,极有教学参考价值。 
1965年他与人合编的《化工操作原理与设备》也是一本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丁绪淮的《液体搅拌》和《工业结晶》两本专著都取材于80年代的资料,对这两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此外,丁绪淮还主持翻译出版过不少国外教材和参考资料,如《化学工程》 、 《化学工程师手册》以及《化学工程译辑》 。这些译作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培养人才===
 
丁绪淮一生治学严谨,著作勤奋。他总是跟踪化工学科的世界前沿,不断地编写出新教材,开出新课程。50年代中期他同张洪沅、顾毓珍共同编写, 并由他最终校定的《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 ,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化工原理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为中国化工院校普遍采用。此前中国大学化工专业沿用外国教材,1952年才有一本汉译本问世,但其内容又过于庞杂,不适合于中国本科生的需要。他们编写的这本新教材简明扼要,易懂易学,很适合中国国情,十分有助于解决当时中国大学生超学时的问题。丁绪淮还撰写了许多有学术价值或教学参考价值的专著和论文。
 
===化工教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丁绪淮 ]] 亲眼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威大振,傲立世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日见美好,前途无限光明。他因此衷心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他于早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天津市民盟顾问。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天津市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为搞好中国化工教育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 。1986  1986 年,由于年迈多病,他退居二线,但仍然倾注全部心血关心化工原理教研室和化工系的工作。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攀登科学高峰,1987年5月,他将自己几十年勤俭积蓄下来的1.6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丁绪淮化学工程奖学金”。临终时,他还嘱咐女儿将陪伴着自己度过一生的图书、杂志和资料全部捐献给天津大学图书馆,作为自己对国家最后的贡献。 
==主要论著==
*1 丁绪淮.Supersaturation and Crys tal Formation in Seeded Solution.I & EC,1934(26):1201
*9 丁绪淮等.化学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5(第1版);1983(第2版)
 
==參考資料==
 
[[Category:化學家]]
72,94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