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爱珍

增加 29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张爱珍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5%BC%A0%E7%88%B1%E7%8F%8D/8667547/0/9252ae7ea0d58d020cd7dab5?fr=lemma&ct=single#aid=0&pic=9252ae7ea0d58d020cd7dab5 原图链接]张爱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分会四届理事。[[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二级演员。]]
1972年考入[[高平县青年戏曲培训班]],学小旦、青衣、主演《[[蝶恋花]]》、《[[红色娘子军]]》、《 [[ 皮秀英打虎 ]] 》及戏曲艺术片《 [[ 斩花堂 ]] 》等。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ref>[https://m.ximalaya.com/xiqu/12034078/74400642 戏曲欣赏[上党梆子]张爱珍4_上党梆子合集2在线听_戏曲大全-...] 地方戏戏曲频道的戏曲欣赏[上党梆子]张爱珍4现已更新,上党梆子合集2的戏曲欣赏[上党梆子]张爱珍4现在喜马拉雅FM的APP或者在线可以收听,在上党梆子合集2中,您可以了解...</ref>。
[[File:张爱珍4.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5%BC%A0%E7%88%B1%E7%8F%8D/8667547/0/1899a23e0063dbc0828b13b6?fr=lemma&ct=single#aid=0&pic=1899a23e0063dbc0828b13b6 原图链接]张爱珍演出的戏曲节目剧照。]]
 
==个人简介==
1986年参加全国戏曲声乐学术讨论会,宣读了学术论文《 [[ 要使曲中闻新意 ]] 》<ref>[http://news.cntv.cn/20120716/101434.shtml 张爱珍赴台举办“上党梆子个人演唱会” .cctv央视网.2012-07-16[引用日期2019-01-23]]</ref>。
l987年参加忻州展览演出,并发表文章。
l981年演唱《[[皮秀英打虎]]》选段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青年演员好唱段奖;
1982年获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一级优秀演员奖;主演《[[梨花沟]]》l984年获晋东南地区自编现代戏调演特等艺术表演奖86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 [[ 杀妻 ]] 》饰王玉莲,获主演金牌奖;
88年山西省广播电台振兴上党梆子青年演员“ [[ 杏花奖 ]] ”广播赛,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优秀演唱奖;同年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 [[ 两地家书 ]] 》饰卓文君,获主演金牌奖;
91年进京角逐“梅花奖”演出《[[杀妻]]》、《 [[ 两地家书 ]] 》,获中国戏剧第九届“ [[ 梅花奖 ]] ”;
95年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演出自编现代戏《[[路魂]]》饰山凤,获优秀表演奖;同年上党梆子《 [[ 杀妻 ]] 》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第三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2001年自编剧目上党梆子音乐剧《 [[ 塞北有个佘赛花 ]] 》饰佘赛花,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央电视台《 [[ 名段欣赏 ]] 》栏目分别于第37期、51期、171期、178期播放了我的表演专辑。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庆典展演了上党梆子《 [[ 杀妻 ]] 》。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系列专辑VCD、CD、盒带20万盘(片)。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珍与“爱珍腔”]]》专业丛书。
她穿着平生第一次买来的塑料底鞋,走在城里的柏油马路上,脚下发出“叭、叭”清脆的响声,她兴奋极了…… 考试分演唱和道白。演唱主要是考高音,这是她的强项,她自然不怵。道白却是她的弱项,当时的道白考试要求考生说两句话,一句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另一句是《阿庆嫂》中阿庆嫂的说白“倒落下话把儿(ba'r)了。” 由于她的高平口音,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舌尖音和舌后音不分,撮口呼和齐齿呼不分,又不会儿化音,这着实让这个说了十三年高平话的小姑娘为难了。为了能说得尽可能标准,她就在经常读错的地方画上圆圈,查字典,标上拼音,努力去读。到了考试时,其他人都是用高平口音说了这两句道白“我们的文学(xie)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倒落下话把(ba)儿(er)了。”只有她说得比较标准。经过一番努力,13岁的她被录取了,苦涩而甜蜜的从艺生涯开始了。
从此,[[定林寺]]里多了一位高挑而瘦弱的女孩,晨曦未露急起身,夜幕低垂人未归,踢腿、劈叉、下腰、拉顶……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拉顶,她始终不能完成这个动作。老师对此一点也不迁就,硬让她练,在老师的坚持下,她终于做成了这个动作,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随着她的倾斜倒地,和她在一起`练习这个动作的其他学员也 “扑通、扑通”地纷纷倒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还在培训班时,一次在农村演出《[[杜娟山]]》,观众陆续进场了,而饰演[[柯湘]]的演员突然病了,不能上场,她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手戴镣铐的柯湘上场了,唱得入情入戏,“冲开这……”边唱边做着动作,由于用力过猛,镣铐一甩,竟甩过头顶到了身后,情急之中,两脚迅速一抬,身后的镣铐又回到了前面。 她边讲边演示,嘻笑声充满了屋子。 “我到剧团里排演的第一出戏是现代戏《 [[ 蝶恋花 ]] 》,在剧中饰演[[杨开慧]]。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专程到北京观摩学习由[[李维康]]主演的京剧《[[蝶恋花]]》。她精湛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大大打开了我艺术的眼界。回来后,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人物的身份、气质上狠下功夫,终于使这个角色的演出获得成功。当时在高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演20余场。晋东南地区文化部门的领导,亲率地区三团一校人员前往高平观看演出,戏校全剧照搬。”
1981年,生活中的“蝶恋花”有了结果,这一年,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结婚了。 丈夫[[张建国]]和她是培训班时的同学,两人同窗4年,志同道合。张建国也是农民的儿子,忠厚、纯朴、为人正直,原来学表演,后来改学音乐,与她同年从培训班毕业后,同时被分配到高平人民剧团担任乐队演奏员。
“声声泣哭先师鹤鸣,句句缅怀泰斗恩泽。”
“上党梆子是一种传统艺术,但也需要创新。演员不仅要唱戏,更要唱情。《 [[ 杀妻 ]] 》就是对上党梆子唱腔做了改革之后推出的一部戏。我对《 [[ 杀妻 ]] 》的表演体会是,第一要分清段落层次;第二要抒情动情;第三要张驰有度,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1984年,张爱珍还在高平县上党梆子剧团时候就开始演了,那时候的本子和当今的不太一样。1986年调入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重新加工了这出戏,王玉莲仍由张爱珍扮演,吴汉改由[[张保平]]扮演,所不同的是,原来吴汉的扮相为武生,张保平则改为须生(吴汉改画红脸,上党梆子旧称红生),在这一年的山西四大梆子青年团调演活动中,张爱珍和张保平双双荣获主演金牌,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 [[ 杀妻 ]] 》的最后大段唱功戏,每次都震撼着观众,被深深地吸引。
当时的场景是,观众席上一片安静,人们专注凝神,多少人泪流满面都忘了擦一下……”(——原晋城市上党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吴宝明]]语)调演结束后,上党戏和《 [[ 杀妻 ]] 》在省城引起了很大轰动。各种评议和反响也特别多。有“声震晋阳大地”之说,有“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范例”之说,有“看了戏叫人‘心神为之一震,耳目为之一新’”,“上党戏变好听了,变好看了,再不是过去的‘圪吵吵’戏了”,还有不少人说“过瘾啊,着实让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家乡人扬眉吐气一番”、“咱上党人和人谈戏时,头也能抬起来了,胸也能挺起来了,咱的戏、咱的演员再也不比别人差了”等等。之后,《 [[ 杀妻 ]] 》在全国声腔学术讨论会、东北拍电影、进京演出时均获得了很高评价。
至今,这出戏常演不衰,粗略估计,《 [[ 杀妻 ]] 》演出已达1000多场。 1991年,张爱珍到[[北京]]参加[[梅花奖]]评比演出时,参评剧目就有《 [[ 杀妻 ]] 》,只不过吴汉改为[[郭孝明]]扮演。她和郭孝明是长期合作的舞台搭档,在北京演出时,他俩的表演珠联璧合,征服了北京的观众。张爱珍在这次梅花奖评比活动中,荣获“梅花奖”。
在上党梆子戏曲史上,获得全国艺术大奖的,她和同年获得“梅花奖”的[[吴国华]],属首得殊荣者。 1995年,由张爱珍演唱的《 [[ 杀妻 ]] 》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了中国唱片第3届金唱片奖。这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奖项之一。
在山西省,第1届是艺术大师[[丁果仙]]得了这项大奖,第2届没有,第3届是张爱珍和[[王爱爱]]。一个演员的好坏,观众和戏迷是评价的标准。张爱珍每次演出都非常注重和观众的感情交流。这样,每一场演出以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演出时,常有认识和不认识的观众和戏迷到后台来和她说唱说戏。有一回,在乡下演出《 [[ 唐太宗游春 ]] 》,郑青宵里面有一句唱“原来是寒风飒飒戏门环”,唱到这儿,观众说:“不要唱了。”她停了下来,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观众说:“就唱这句,我们还想听这句。”她就又唱了一遍,观众又叫,说:“不要乐队伴奏,就要听她干唱(清唱)。”受了这句唱腔的启发,把它又用在了《 [[ 杀妻 ]] 》“戏门环”唱腔里面。 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了她日后的成绩。
“如果说《杀妻》使我在唱腔艺术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层次;那么,《[[两地家书]]》则使我在表演艺术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对艺术规律和表现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对戏曲艺术各门类的综合表现特点以及演员在舞台艺术各方面的定位与角色表演有了很深的体验和心得。”
演员要想塑造好一个角色,必须先得理解人物。《 [[ 两地家书 ]] 》是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她首先请著名京剧导演[[马科]]来上表演课,马科详细阐述了关于角色“动作”的重要性之后,她细细惴磨她所饰演的卓文君这一人物形象,为了准确地把握她的形体语言,她向上党名家[[柏扶疏]]老师学习练毛笔字,向乐队的演奏员学习弹古筝…… 要想成功塑造一个戏曲人物,光有形体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符合人物性格的唱腔。张爱珍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有一次,戏演到了卓文君情深意切、终于盼来了司马相如的家书一折时,她处理得非常细致、准确。拿到这封信,本来非常兴奋,可打开一看,上面只有11个数字“1234567,7890”。这是什么意思?她思索着,台下的观众也看得非常地忘我,见她还没有想出来,就急急地喊出声来:“还不明白,是两个妻!”直令周围戏迷不满地对她发出了一片“嘘——”声。
其实,上党梆子的音乐唱腔特点不仅只是高亢激越,不尽是阳刚,它还有秀丽、委婉、阴柔的特点。如果在一出戏里,既有阳刚又有阴柔,既有高亢又有委婉,那才是真正的视听享受。
“一个演员不能稍有成绩就停下脚步,不能在这一行当唱出了点名堂就满足。只有多方借鉴其他行当的唱腔,你的唱腔艺术才能更加丰满。”
《杀妻》是她冲击上党梆子唱腔艺术高峰的一次飞跃,《 [[ 两地家书 ]] 》则是她完善表演艺术的又一次重要的自我超越,面对这些成绩,她并没有满足,而是一直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杨门女将]]》中她饰演[[穆桂英]],增添了自己的刀马旦功夫。她说,排刀马旦戏是为了增加和开拓自己的青衣、小旦戏路。
《[[姐妹易嫁]]》中她一改平时大多饰演端庄大方的正面人物,而是饰演嫌贫爱富的反面人物张素花。《 [[ 斩花堂 ]] 》中她饰演被奸臣陷害的忠良之女、为人正直的宋巧莲,同时在剧中还为杀害宋巧莲之父的张金香一角配唱。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这出戏浓缩了所有杨家戏的板本,从“七星庙”演到“辞朝”,她饰演的佘赛花,从小旦、刀马旦一直到青衣、老旦。 生活中,她的行当也是非常多,既当过剧团的领导,又是老师,还是妻子、母亲,但这第么多的行当丝毫没有影响了她的演戏。
“如今,张爱珍已是上党梆子表演艺术的一个代表人物,她的“爱珍腔”广为流传,她为上党梆子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张爱珍的艺术造诣也在不断精进,由她主演的多部剧目在各种演出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她的表演也逐渐被认可和肯定。进京争夺“梅花奖”就成了她心中对艺术追求的目标。
 
此时的张爱珍已经成为晋城市上党戏剧院第二演出团的团长,她的想法得到了文化部门和本院、本团的大力支持。1991年,张爱珍带着精心编排的《杀妻》和《两地家书》踏上了进京角逐“梅花奖”的征程。张爱珍温文婉转的独特唱腔,与老搭档郭孝明珠联璧合的舞台表演,着实征服了首都的观众,上党梆子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张爱珍如愿以偿,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夺得了“梅花奖”的桂冠。“爱珍腔”也一下子成了戏曲界关注的焦点,全国媒体开始了铺天盖地的争相报道,张爱珍成功了。
==其他信息==
喜欢上党梆子的观(听)众都对张爱珍的名字非常熟悉。70年代末,张爱珍演唱的《[[皮秀英打虎]]》就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赏。她的许多精彩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她那录制的唱片和发行的盒带被抢购一空。就连那些原来并不喜欢上党梆子的观众,听了张爱珍的演唱后,也渐渐地喜欢上了上党梆子。下面以张爱珍在《 [[ 皮秀英打虎 ]] 》、《 [[ 杀妻 ]] 》和《 [[ 两地家书 ]] 》中的几个唱段为例,谈谈她的唱腔艺术的一些特点。
先谈她的《 [[ 皮秀英打虎 ]] 》。
[[ 皮秀英打虎 ]] 》是上党梆子著名艺术家吴婉芝的成名作,唱腔难度很大。张爱珍敢于迎难而上,着力刻画和塑造了一个热情、爽朗、天真、活泼的猎户少女形象。此剧中皮秀英有一段十四句唱词的唱段。这段唱腔由[四六板]和[垛板]构成,张爱珍别开生面地把这段腔唱得绚丽多彩、层次分明,使人耳目一新。她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打破了唱腔开头传统的[四六板]起腔程式,删去了冗长的节奏平稳的引奏过门,吸收了节拍自由、长于表现伤感情绪的[介板]旋法,使其成为别具一格的起腔程式,给人以清新之感。当唱腔转入节奏平稳、一板一眼的[垛板]时,张爱珍以咬字真切、如泣如诉的演唱,把皮秀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表现得更加真切动人。尤其在“泪”字和“娘”字等处,糅进了动情的悲泣音唱法,听来更加感人肺腑,催人心酸。
当秀英面对恋人时,她羞答答地抚摸着还是在孩童时母亲为她置下的定亲之物——鸳鸯袋,不由沉浸在对爱情的热烈向往之中。这里她运用了一句以传统[垛板]节奏型为基础而发展变化成的新腔“鸳鸯袋来梳妆台”,准确、形象地把皮秀英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内心雀跃的情态勾画了出来。张爱珍演唱这句唱腔,吸收了民歌小调的演唱方法,使其腔调显得更为活泼、跳荡、顿挫分明、富有弹性。加之在过门音乐中又伴以热烈欢快的小唢呐,更加渲染了戏剧情节和气氛。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的习惯,上党梆子的男女声腔总是偏重于高音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种单一的高而尖的唱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了。在《两地家书》中,唱腔设计者与张爱珍十分注重对中低音区的开发。例如,在司马相如的幻觉中出现卓文君的形象时,卓文君那“万不料你是薄情郎"的一段腔,旋律一直在中低音区进行。这样,更便于表现卓文君埋藏在心底的哀怨和悲愤。
[[ 两地家书 ]] 》中,张爱珍还借鉴吸收了弹唱方法,在大量的五字腔垛句唱腔中得到充分运用。如卓文君在思念丈夫时唱道:“琴是夫君物,见物愈思人,琴音似夫语,闻声更伤心。”这段唱基本上是沿用了《 [[ 杀妻 ]] 》中五字垛句腔的句式结构。卓文君给丈夫写信时唱道:“从一写到万,句句是思恋,殷殷妻子心,盼夫归故园。”这段腔则采用了园舞曲式的四分之三节拍,这样,便使唱腔更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人情测不透,世态冷飕飕,原图人长久,无端遭践蹂。”一段唱又采用了在快板中夹慢板的形式。这段五字腔前后均为四分之一节拍的快板,使五字腔节奏突然拉慢一倍。演唱弹吐结合、柔顿并置,一张一弛,形成鲜明的节奏对比,强调了情绪的表达。
她在《两地家书》中,对如何运用演唱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卓文君痛斥司马相如的[干板]唱段:“巴山亲眼见,锦水亲耳闻。天地可作证,日月可为凭。世闻何为贵,信义值万金。誓约心上印,日夜等夫君。”这段唱腔的旋律,便是由传统[垛板]发展变化而来的,使人感到格外清新、别致,字字紧连、扣人心弦。当卓文君唱道:“人间信义沦丧尽”时,唱腔甩入高腔,乐队突然以强音托腔伴奏,其效果犹如决堤洪水波涛滚滚,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张爱珍嗓音圆润甜美,行腔委婉缠绵,所来神韵无穷,堪称上党梆子一绝。她有一幅得天独厚的好嗓子,但她却不为唱而唱,不故意卖弄技巧。她的唱与做都环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塑造、突出生动的典型形象。因此,她的唱腔能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她的唱,是为了充分表达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有时我们听着张爱珍的演唱,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她所创造的那个活生生的人物,真可以说是听其声,如见剧中人。
传统唱腔是历代艺人心血的结晶,是我国戏曲艺术事业的一份宝贵财富。张爱珍很注重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善于向前辈艺人学习。她在青训班时,唱工老师为她打好了演唱基础,后又师承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婉芝,她对吴派唱腔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又多次亲聆吴老师的教诲,得其真传。同时,她又不拘泥于前人的框框、格局,敢于大胆创新,以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复杂的性格、感情。她不仅注意吸取上党梆子旦角各流派的长处,用来丰富自己的唱腔,在许多剧目中,她还借鉴须生的唱法。如她在《两地家书》中用[介板]演唱“万不料你是薄情郎”一句,就是借用了上党梆子著名演员郭金顺在《 [[ 三关排宴 ]] 》里演唱“自从俺兄弟们[[幽州]]分手”一句[[介板]]的行腔旋法。
在张爱珍的唱腔中,有时也运用“炸音”,这是吸收了[[花脸]]的唱法,为了加重语气,加强气势。不仅如此,她还善于博采众长,向兄弟剧种吸取营养。她曾受到过京剧老师的熏陶,又得到过昆曲、晋剧、豫剧名家的指导,因此,在她的唱腔里,常有新声,常有新法、常有新意。借鉴歌曲发声,用以丰富和加强上党梆子唱腔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是张爱珍唱腔的又一显著特色。在《杀妻》和《两地家书》的唱腔中,就饱和着这种养分。由于她熟练地掌握了优秀传统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听起来不仅没有生硬之感,而且使人倍感亲切。
1995年,以自编现代戏《路魂》“山凤”一角获得中国戏曲底二届“金三角”优秀表演奖。以《杀妻》选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
代表剧目有;《 [[ 皮秀英打虎 ]] 》、《[[秦香莲]]》、《 [[ 柴夫人 ]] 》、《 [[ 杀妻 ]] 》、《 [[ 两地家书 ]] 》、《 [[ 塞北有个佘赛花 ]] 》,现代戏《 [[ 蝶恋花 ]] 》、《 [[ 走出大山 ]] 》、《 [[ 路魂 ]] 》等。灌制中国唱片盒等6盒。CD激光唱片一张。VCD唱片上党梆子经典系列《 [[ 杀妻 ]] 》1张。
1991年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由她主演的《 [[ 杀妻 ]] 》、《 [[ 两地家书 ]] 》演出实况录音,中央电视台播放了《 [[ 两地家书 ]] 》全剧录象,中央电视台还在“南腔北调”栏目中,多次播放她的《 [[ 两地家书 ]] 》选段选场。2000年中央电视台3套戏曲音乐频道《 [[ 名段欣赏 ]] 》第37、51期播放《 [[ 杀妻 ]] 》、《[[打金枝]]》等唱段。2002年中央电视台11频道《 [[ 名段欣赏 ]] 》第171、178期播放了她演唱的《 [[ 两地家书 ]] 》、《 [[ 杀妻 ]] 》、《 [[ 秦香莲 ]] 》、《 [[ 柴夫人 ]] 》、《 [[ 走出大山 ]] 》等唱段。山西电视台录制了改编大型戏曲上党梆子《 [[ 柴夫人 ]] 》,卫视频道向全国播放。2003年4月参加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山西四大梆子专场选定《 [[ 杀妻 ]] 》的演出。 山西省委授予她“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山西省委宣传部及文联授予她“跨世纪新星”,山西剧协首届“跨世纪戏剧新星”荣誉称号。晋城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她的主要事迹已收入《 [[ 中国人物年鉴 ]] 》、《 [[ 中国文艺家传集 ]] 》、《 [[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 》、《 [[ 中国当代文艺家词典 ]] 》、《 [[ 中国专家人才库 ]] 》、《 [[ 世界名人录 ]] 》、《 [[ 张爱珍与“爱珍腔” ]] 》等书。
86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 [[ 杀妻 ]] 》饰王玉莲,获主演金牌奖;88年山西省广播电台振兴上党梆子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赛,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优秀演唱奖;同年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 [[ 两地家书 ]] 》饰卓文君,获主演金牌奖;91年进京角逐“梅花奖”演出《 [[ 杀妻 ]] 》、《 [[ 两地家书 ]] 》,获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95年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演出自编现代戏《 [[ 路魂 ]] 》饰山凤,获优秀表演奖;同年上党梆子《 [[ 杀妻 ]] 》唱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第三届中国唱片“金唱片奖”;2001年自编剧目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饰佘赛花,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央电视台《 [[ 名段欣赏 ]] 》栏目分别于第37期、51期、171期、178期播放了我的表演专辑。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20周年庆典展演了上党梆子《 [[ 杀妻 ]] 》。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系列专辑VCD、CD、盒带20万盘(片)。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 [[ 张爱珍与“爱珍腔” ]] 》专业丛书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三十多年来,虚心向上党名家学习,不断将高平秧歌、潞安鼓书等地方小曲的演出艺术融入自己的表演风格。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上党新腔“爱珍腔”,代表作品:《 [[ 杀妻 ]] 》、《 [[ 两地家书 ]] 》、《 [[ 柴夫人 ]] 》、《 [[ 皮秀英打虎 ]] 》、《 [[ 秦香莲 ]] 》、《[[走出大山]]》等。
喜欢上党梆子的人对张爱珍应该都不陌生,她主演的《 [[ 皮秀英打虎 ]] 》、《 [[ 秦香莲 ]] 》、《 [[ 柴夫人 ]] 》、《 [[ 两地家书 ]] 》、《 [[ 蝶恋花 ]] 》、《 [[ 走出大山 ]] 》等上党梆子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上党梆子在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
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爱珍,活跃在戏曲艺术舞台三十多年,逐渐形成了上党梆子独有青衣、小旦等旦角流派艺术"爱珍腔",开创了戏剧声腔艺术新里程,为上党梆子的长腔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1991年她荣膺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1995年以《 [[ 杀妻 ]] 》选段"窗前梅树是我友"获得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媒體影視人物 中国女演员]][[Category: 影视 戏曲 演员]][[Category:中国人]][[Category:歌手]]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