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戈雅

增加 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生平 ==
[[File:Gyii.jpg|缩略图|centerright|500px|[http://p2.so.qhmsg.com/bdr/_240_/t01daf06e982a74b5e7.jpg 原图链接] [http://pic.people.com.cn/GB/31655/5932578.html 来自] 戈雅自画像]]
戈雅出生于西班牙东北部阿拉贡自治区的首府萨拉戈萨附近的小村,父亲是农民,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14岁时一位教士发现了他绘画才能,鼓励他父亲将他送往萨拉戈萨,随[[何塞·鲁赞·伊·马尔蒂尼斯]]学画4年,1763年到马德里投靠同乡宫廷画师[[弗朗西斯科·巴依也乌]],两次投考圣费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都没有被录取。
1·作品:波尔多的卖牛奶姑娘
[[File:Mainiunai.jpg|缩略图|centerright|500px|[http://p2.so.qhmsg.com/bdr/490__/t01227296f24124f527.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duitang.com/people/mblog/14363076/detail/ 图片来自] 波尔多的卖牛奶姑娘]]
46岁,戈雅成了聋子。不是[[贝多芬]]那样的严重耳鸣,也不是英国画家[[雷纳尔多]]的半聋,而是死一般寂静的全聋。喧闹的马德里,在他眼前是无声流淌、跃动的人群。贵族妇女举办的聚会上,闪烁的衣饰,晃动的人影,张合吞吐的嘴唇,吞咽美酒,咬嚼佳肴,撇嘴的讥讽,露出牙齿的大笑,脸部的神情,酒后跳起的放肆、充满情欲的舞蹈。他再也不能靠听来的言语理解这世界--他只有深深地注视着这些浮动跳跃的影像,用他天赋的锐利目光。
2·作品:着衣的玛哈
[[File:Guniang.jpg|缩略图|centerright|500px|[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9eac9ad93bc8d68c.jpg 原图链接] [http://finance.ifeng.com/collection/xhds/20120313/5742102.shtml 来自凤凰网] 着衣的玛哈]]
戈雅的地位,也是婚姻带给他的--他的大舅子佛兰西斯科·拜埃是科学院院士,也是国王的首席画师。20岁的戈雅没有考取马德里的皇家艺术学院,便去意大利学画。在帕尔马拿了一个绘画竞赛的奖,又回到西班牙向拜埃学画。29岁,戈雅和[[约瑟芬·拜埃]]结婚。佛兰西斯科·拜埃信仰古典主义,熟读温德曼的艺术史。他赏识戈雅的才能,因此经常批评戈雅似乎缺少控制的画法。不过,他把戈雅带到首都马德里,帮他拿下了为皇家壁毯做设计的合同。拜埃去世那年,戈雅为他画了像。画像里没有反映多少尊贵和成就,而是一个眉宇不展,忧心忡忡的平凡人。
3·作品:查理四世一家
[[File:Yijia.jpg|缩略图|centerright|500px|[http://upload.art.ifeng.com/2017/1222/1513926637183.jpg 原图链接] [http://collection.sina.com.cn/yhds/20130403/1613109382.shtml 来自新浪网] 查理四世一家]]
马德里的玛约(majo)、玛哈(maja)类似北京的顽主。他们以讲纯正、华丽的卡斯蒂尔语为荣,以穿着讲究、标致为荣,以身为古老西班牙的一分子为荣。他们的西班牙,坚忍刚强,嗜血而骄傲。人们喜欢狂暴的娱乐,不但男子必须勇武,女人也很有男子气。戈雅年轻时在马德里,有四年都做玛约打扮。短裤、宽腰带、斗篷,几乎能盖住脸的宽沿帽子,袜子上别着短刀。他在骨子里是个玛约。他的画里,这些扮成平民的贵族们,形貌、动作、情绪反应,无一不假。
4·作品:戈雅画作阳伞
[[File:Yangsan.jpg|缩略图|centerright|500px|[http://p2.so.qhimgs1.com/bdr/810__/t01046935e47d9e4f6e.jpg 原图链接] <ref>[http://www.zyzw.com/sjmhxs/sjmhxs243.htm 世界名画欣赏(243):阳伞] 正一艺术</ref>]]
1814年,拿破仑战败,西班牙回到了[[费迪南七世]]手中。新国王没有找戈雅的麻烦,但是希望戈雅画一幅表现1808年波拿巴王朝镇压西班牙人反抗的画。戈雅先后画了两幅。第一幅构图有[[鲁本斯]]的痕迹:画面上的屠杀者--深色皮肤的埃及马木留客奴隶雇佣兵正对着观众,瘫倒的尸体是他在版画中常用的双手上摊姿势,也有西班牙青年把骑兵从马上拽下来的英武。然而这幅画戈雅并不满意,遂又画了第二幅,就是《5月3日》。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