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47
次編輯
變更
吴任臣
,無編輯摘要
'''吳任臣'''({{bd|1628年||1689年||Wu}}),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徵鳴,號託園,[[福建]]興化府平海衛(今莆田秀嶼區平海鎮)人。任臣為吳祭裔孫,聚居平海灣,後來遷居浙江仁和縣(今浙江杭州)。
==生平簡介==
隨父過著“耕牧河山之陽”的童年生活。詩書繼世,家學淵源,其幼即好學,十歲誦讀古文。“志行端慤(誠實),博學而思深。”為諸生時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均名列第一(院試第一名為院案首)。
任臣雖為秀才出身,但是書無所不讀,賦性耿介,鴻識孤詣,別有一番抱負。 據《清史稿·選舉志》載:“雍正十一年(1733),詔曰:'博學鴻詞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康熙十七年(1678)特詔薦舉,召試授職,得人極盛。'”原來康熙帝為了選拔碩彥奇才和爭取山林隱逸之士,也是為了牢籠明代的遺民,特於一般的科舉外,詔舉“博學鴻儒”,令京師內外地方官員各舉知。一時各地薦舉了博學鴻儒一百四十三人,在康熙十八年(1679)集於京師,由皇帝親臨監試於體仁閣。任臣以布衣負重名,郡邑有司薦舉,即日催其就道,苦無疾不得辭,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勉強赴京應試,朝廷錄取了第一等彭孫遹等二十人,第二等李來泰、吳任臣等三十人(見<ref>《清史稿》文苑列傳一彭孫遹</ref>),俱授翰林院檢討,令纂修《明史》。二十八年(1689年),分修《律历志》,因工作過勤,連續四十天不眠不休,以舊疾復發,僵仆卒於車中。<ref>《光緒杭州府志》:“竭四十晝夜,終卷遇疾驟發,僵仆車中卒。”</ref>
===詔舉“博學鴻儒”=== 據《清史稿·選舉志》載:“雍正十一年(1733),詔曰:'博學鴻詞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 康熙十 九 七 年 (1680 (1678 ) ,上仿照歷代開國帝王故事 特詔薦舉 ,召 集群儒 試授職 , 從事大規模的編纂 得人極盛。'”原來康熙帝為了選拔碩彥奇才和爭取山林隱逸之士 , 由國家主持開館修《 也是為了牢籠 明 史》 代的遺民 , 兼修《三禮義疏》、《性理精義》 、《朱子全書》、《通鑑輯覽》、《圖書集成》、《淵鑑類函》、《佩文韻府》、《全唐詩》、《四朝詩》、《駢字類編》、 《康熙字典》、《子史精華》、《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數十種,其中尤以歷時二十載始修成共 特於 一 萬卷 般 的 《圖書集成》一書 科舉外 , 為 詔舉“博學 鴻 篇巨制 儒”,令京師內外地方官員各舉知 。 據《清史列傳》卷六 一時各地薦舉了博學鴻儒一百四十三人,在康熙 十八 記載 年(1679)集於京師 , 《明史·曆志》即出 由皇帝親臨監試 於 吳 體仁閣。 任臣 之手(按:《律曆志》為舊史篇 以布衣負重 名, 記載一代樂律和曆法的沿革。《史記》律書、曆書各為一篇。班固《漢書》始併律、歷為一志。 郡邑有司薦舉,即日催 其 後《後漢書》、《晉書》、《魏書》、《隋書》、《宋史》均有此志)。他精於“天官奇壬 就道,苦無疾不得辭,萬般無奈 之 術 下只好勉強赴京應試 , 射事多中 朝廷錄取了第一等[[彭孫遹]]等二十人 , 時 第二等[[李來泰]]、[[吳任臣]]等三十 人 比之管、郭,亦精樂律。” (見 王晫 <ref> 《 今世說 清史稿 》 文苑列傳一彭孫遹</ref> ) 。任臣博學多才 , 長於天文 俱授翰林院檢討 , 術數之學,通曉古文,善於算術,尤擅樂律。能編識漢“大呂”鐘。(按:大呂為古代樂名,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六陰皆稱呂,其四為大呂。 令纂修 《 周禮·春官?大司樂 明史 》 :“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 ”)
===二十載始修成《圖書集成》一書,為鴻篇巨制=== 任臣居北京之時,與諸多學人交往甚密,如李因篤(字天生 康熙十九年(1680 ), 工詩、精音韻 上仿照歷代開國帝王故事 , 亦擢康熙間博學鴻詞科 召集群儒 , 授檢討,同館供職。毛奇齡(字 從事 大 可) 規模的編纂 , 亦擢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 由國家主持開 館修 纂官,治經 《明 史 及音韻學 》 , 著述極富,有 兼修《三禮義疏》、《性理精義》 、《朱子全書》、《通鑑輯覽》、 《 西河合 圖書 集 成 》 四百餘卷存世。更有吳錦雯 、 高鳴九 《淵鑑類函》 、 梅鼎九等人。(見 《 佩 文 獻徵存錄 韻府》、《全唐詩 》 卷二)。清初大學者 、 《四朝 詩 文家顧亭林,初名絳,明亡改名炎武 》、《駢字類編》、 《康熙字典》、《子史精華》、《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數十種 ,其 卓然獨出,不僅 中尤 以 文章著稱,而所著之文,淵博崇實,饒有生氣 歷時二十載始修成共一萬卷的《圖書集成》一書 ,為 世所重 鴻篇巨制。據《清史列傳》卷六十八記載 , 與黃宗羲、王夫 《明史·曆志》即出於吳任臣 之 手(按:《律曆志》 為 三大家 舊史篇名 , 人稱“清初三先生”,實乃清 記載一 代 文家開山之祖也,其著述繁富,不下五十種 樂律和曆法的沿革。《史記》律書、曆書各為一篇 。 他在 班固 《 廣師 漢書 》 始併律、歷為 一 文中,曾就 志。 其 “同學之士” 後《後漢書》、《晉書》 、 “輒就所見詳之”,其中就有吳任臣,說是“博聞強記,群 《魏 書 之府,吾不如吳任臣。” (見四部叢 》、《隋 書 刊本 》、 《 亭林文集 宋史 》 卷六。 均有此志 ) 顧炎武在當時號稱淹博,而他卻對吳任臣的博聞強記至為傾倒 。
===顧炎武言“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
任臣居北京之時,與諸多學人交往甚密,如[[李因篤]](字天生),工詩、精音韻,亦擢康熙間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同館供職。[[毛奇齡]](字大可),亦擢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修纂官,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有《西河合集》四百餘卷存世。更有[[吳錦雯]]、[[高鳴九]]、[[梅鼎九]]等人。(見《文獻徵存錄》卷二)。清初大學者、詩文家[[顧亭林]],初名絳,明亡改名[[炎武]],其卓然獨出,不僅以文章著稱,而所著之文,淵博崇實,饒有生氣,為世所重,與[[黃宗羲]]、[[王夫之]]為三大家,人稱“清初三先生”,實乃清代文家開山之祖也,其著述繁富,不下五十種。他在《廣師》一文中,曾就其“同學之士”、“輒就所見詳之”,其中就有吳任臣,說是“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 (見四部叢書刊本《亭林文集》卷六。)[[顧炎武]]在當時號稱淹博,而他卻對吳任臣的博聞強記至為傾倒。
===讀者稱其“廣蒐博引,可稱淹貫”===
任臣才鋒踔厲,學問亦足以副之,讀者稱其“廣蒐博引,可稱淹貫”,其著述有《周禮大義補》、《禮通》、《春秋正朔考辨》 、《山海經廣注》、《字彙補》、《南北史合注》、《託園詩文集》和《十國春秋》114卷,尤以代表作《十國春秋》最著名。任臣的史才在當時即為人所稱道,<ref>《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潘耒傳》</ref>載:“當時詞科以史才稱者,[[朱彝尊]]、[[汪琬]]、[[吳任臣]]及耒為最著。”他的史學才能與文學家、學者朱彝尊相提並論,可見當時人對任臣的推許。
===分修《律曆志》,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任臣平生勤於著述,又充《明史》纂修官,分修《律曆志》,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終因費時傷神,操勞過度,卒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時所修《律曆志》已成。<ref>《光緒杭州府志》:“竭四十晝夜,終卷遇疾驟發,僵仆車中卒。”</ref>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少霞周昂重刊《十國春秋》。窮其平生披閱廣蒐所及,隨筆札記,得到有關史事三百餘條,因輯為《拾遺》、《備考》兩卷,附於其後,作為《十國春秋》一書的第一百一十五捲和一百一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