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秦皇岛

增加 7,128 位元組, 4 年前
人口民族
秦皇岛市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等4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青龙满族自治县,抚宁区西河南村是河北省唯一的朝鲜族聚居村。
 
== 经济概况 ==
 
'''概况'''
 
秦皇岛是河北省经济强市、秦皇岛都市圈核心城市,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跻身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拥有国家级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出口加工区和燕山大学科技园。
 
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25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比2010年增长44.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比2010年增长4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3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5%,比2010年增长58.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比2010年增长76.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158元和10782元,比2010年增长65.4%和80.2%,均高于经济增幅。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4.07%。省设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监测评价结果,2014年我市小康社会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二位。
 
'''第一产业'''
 
秦皇岛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冲积平原区分布在抚宁区和昌黎县,该区域有海洋养殖、葡萄酒、旅游等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产业,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沿海区,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和抚宁、昌黎两县区。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甘薯、花生等。林果资源有苹果、梨、葡萄、山楂、水蜜桃、板栗、核桃等。水产品生产分为海水捕捞、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三大类。全市农业人口190多万,人均耕地1.1亩。
 
秦皇岛已建成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10个,即肉鸡、酿酒葡萄、粮油加工、玉米淀粉、海洋水产、甘薯、生猪、蔬菜、牛羊、果品,其中前8个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前6个产业的规模在河北省名列前茅。已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5家,其中亿元以上的9家,10亿元以上的2家,正大、骊骅、华夏、地王、野力、集发、海阳农产品批发市场7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达335万吨,是全市粮油产量的3倍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137.64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4.92亿元,下降6.6%;牧业产值136.27亿元,增长1.8%;渔业产值32.43亿元,增长1.1%。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8.04%,在省内各市中居首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
 
粮食播种面积148331公顷,比上年增加813公顷,总产量84.44万吨,减少0.84万吨。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19524公顷,增加3824公顷,产量70.54万吨,增加0.38万吨;薯类播种面积19899公顷,减少2103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8324公顷,减少728公顷,总产量5.98万吨,减少0.30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48564公顷,比上年增长0.8%;总产量340.25万吨,增长1.8%。园林水果总产量92.72万吨,增长5.9%。猪出栏269.93万头,与上年持平。牛出栏18.80万头,增长2.3%。羊出栏214.02万只,增长6.0%。肉类总产量35.42万吨,下降2.1%;禽蛋产量11.63万吨,增长0.3%;牛奶产量9.90万吨,下降3.0%。水产品总产量36.07万吨,增长1.7%。
 
'''第二产业'''
 
秦皇岛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基础雄厚、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五大支柱产业为: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以钢材、铝材为主的金属压延工业;以复合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配件、铁路道岔钢梁钢结构、电子产品为主的机电工业;以果酒、啤酒、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工业。
 
主要工业产品有1000多种。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耀华玻璃集团公司、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渤海铝业有限公司、戴卡轮毂有限公司、中阿化肥有限公司、正大有限公司、金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鹏泰面粉有限公司、海燕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浅野水泥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润10.13亿元,下降77.7%;实现税金39.42亿元,增长11.6%;亏损企业亏损额39.40亿元,增长98.6%;亏损面由上年的20.3%上升到34.0%。
 
'''第三产业'''
 
秦皇岛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美国通用电器、韩国L G、新加坡丰益、台湾富士康等57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信、中粮、首钢等国内著名企业投资置业。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进出口总 额44.1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24.9亿美元,均处全省前列。
 
截止2012年底,全区实际到位外资24.84亿美元;引进内资634.77亿元,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美国铝业、ADM, 德国德玛格、威乐、KHS,英国TI,澳大利亚邦迪,韩国LG、浦项、三养,日本旭硝子、伊藤忠,泰国正大,新加坡丰益,丹麦艾尔姆,瑧鼎科技、万基以及中信、中粮、中油、中远、中船、中包、首钢、京能、广东控股、哈动力、天威、耀华、华龙日清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在区内投资兴业。产业聚集效应凸现,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压延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产业。
 
全年累计完成全部财政收入206.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13.66亿元,增长3.8%。财政支出255.21亿元,比上年下降13.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11.35亿元,增长5.9%。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服务、住房保障支出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为104.69亿元,增长13.2%。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上年上涨1.7%,涨幅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呈现“六升二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2.5%,衣着类上涨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这三类价格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4.1%,降幅比上年扩大0.7个百分点。12月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下降4.6%;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6.0%。
 
民营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9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增速比同期GDP增速快1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为66.2%。实缴税金154.1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4.7%,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完成出口25.8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90.4%;就业人员77.91万人,增长1.4%。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