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3
次編輯
變更
汪逢春
,無編輯摘要
==成就荣誉==
<p style="text-indent:2em;">汪逢春精究医学,博览群籍,虚怀深求,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其名。《 [[ 泊庐医案 ]] 》一书序云:“汪逢春先生诊疾论病,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诚所谓法古而不泥于古者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者,夫子则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处方治之,辄获神效。”</p>
==个人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见有:《 [[ 中医病理学 ]] 》(1942年,北京医学讲习所铅印本)《 [[ 泊庐医案 ]] 》(1941年,谢子衡等学员手辑,华北国医学院铅印本)《今冬风湿症之我见,愿与诸同人商榷之》刊《 [[ 北京医药月刊 ]] 》第二期(1939.2)《 [[ 猩红热与痧疹之分辨 ]] 》刊《 [[ 北京医药月刊 ]] 》第四期(1939.4)《为本市小儿科专家谨陈刍言,希鉴纳之》刊《北京医药月刊》第五期(1939.5)</p><p style="text-indent:2em;">《泊庐医案》是门人弟子辑录的,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他去世后门人冯仰曾医师曾在《 [[ 中医杂志 ]] 》一九五八年八月号中介绍医案数则。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教授赵绍琴医师曾在他所编著的《温病纵横》中洋为介绍其业师汪逢春治麻疹经验。“麻疹初起,风热内蕴,肺先受邪,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夜寐不安,小溲色黄,舌绛苔厚,脉象滑数。治以清风热而兼透疹。宜避风慎口,防其增重,疹不出者加防风三分。”“麻疹合并肺炎,风湿蕴热,互阻肺胃,势将咳逆致厥。治宜宣化肃降,清热化痰。”治猩红热的经验:“温毒化热发斑,胃肠积滞尚重,深恐神昏致厥,饮食寒暖皆需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风药。”语虽不多,字字珠玑,理法方药护,无不悉备,堪为后世法。</p>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汪逢春诊病严谨,对教学也十分严格,注重医德,收徒弟也十分谨慎,要求必须有古代文学基础,至少读过《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古书,还要写得一手好字。徒弟在拜师后,每天在跟随汪逢春学习的过程中,要抄写底方、病例,可这个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资历,汪逢春才会允许,可见其对行医的严谨。</p><p style="text-indent:2em;">汪逢春擅治时令病、胃肠病及妇科病,对于湿温病多有阐发。他教学注重实践,每月初一、十五都停诊,让徒弟们聚在一起讨论病例,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良医。汪逢春最佩服清代的医学名家[[徐灵胎]],常以“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教导学生诊断时要谨慎,不要只重脉象,还一定要四诊合参。汪逢春还带领徒弟实习制药过程,到窑台看锯鹿茸,到天坛复泰参茸庄去看制茸,他认为医生必明药物制法,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什么叫酒炒当归、吴萸制黄连,前胡为何用麻黄水炙等,明乎此,临证时才能得心应手。汪逢春言传身教,医者仁心。他每天必定留几个免费号给看不起病的穷人。不但挂号费、诊疗费分文不取,开好方子,签上字,穷苦病患可去同济堂免费抓药。虽是施诊舍药,也都是尽心尽力,绝不含糊。</p>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人低调谨慎谦和'''</p>
<p style="text-indent:2em;">行医多年,汪逢春积累下无数病案、药方,救人无数。徒弟们曾建议他整理医案,可他为人低调,总推说以后再议。一次,一个常来医馆的老病患就诊没带底方,幸好之前的底方保存完好,查验方便,诊治也快捷。后来汪逢春终于首肯此事,还再三叮嘱弟子“务求其实用,毋事虚饰”。回忆起编辑医案的经过,其弟子谢子衡说:“我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商量,决定各自总结一类病例,最后汇总到我这里总体编辑。大家每晚回去抄录一部分,我再从中筛选。总结好一部分,请老师审查一部分。”1941年,初稿完成,因汪逢春书斋名叫“泊庐”,取自诸葛亮《 [[ 诫子书 ]] 》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师生们商定书名为《 [[ 泊庐医案 ]] 》。汪逢春不好宣传自己,由徒弟们写了前言,在首页印制了18个徒弟的名字,当年3月份,付诸刊印。</p><p style="text-indent:2em;">汪逢春非常重视临床经验,他曾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认为《 [[ 金匮要略 ]] 》、《 [[ 伤寒论 ]] 》背得烂熟,也不见得会看病,临床经验才是最重要的。中医看病讲究因人而异,病人个体差异很大,许多病人的症状并不像书中所写的那么典型,甚至有病人的症状与疾病灶不符。许多刚入临床的学生,或年资尚低的医生,知识很丰富,但诊病没有思路。经验的积累,是要靠在临床一点点磨练出来的。只有见过的病症多了,再面对相似的症状时才会有更广的思路,才不会遗漏疏误。汪逢春行医不图扬名立万,一贯低调,只钻研医术。“有麝自来香,不必迎风撩衣裳”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对病患像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施仁术,重医德,数十年来,始终如一。深得老师言传身教的名医谢子衡也常以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常自勉“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p><p style="text-indent:2em;">汪逢春敬重同道,为人谦和。如遇病人经前医治疗无效者,也积极想方设法扭转病势,一旦无望,也不发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常说:“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嘘,等于自我报复,结果必将一败涂地。”他从来不宣扬自己,从不登广告。记得曾有一学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诊的广告,他知道后非常恼火,对该生严加申斥,并告之以后绝不可如此。他说,我个人是不主张自我宣传的,至于技术高低,百姓会给以正确评价的。汪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虽已考取执照,有的仍不许其挂牌开业,需要再现察一段时间,并嘱其小心从事,遇有疑难多向别人请教,千万不可粗心大意。而且还定期指导学生,讨论病例。</p>
<p style="text-indent:2em;">'''吟经颂佛一笑而终'''</p>
<p style="text-indent:2em;">一生信佛的汪逢春,每早五时便起床,诵读佛经,然后静心打坐、研读医书。自来京城住在江苏会馆起,便题书斋曰“五斗斋”。每天饮食定量,作息按时,虽忙碌却有条不紊,常年的修行,让他遇事宠辱不惊,澹泊名利。喜爱收藏的他一生中收藏图书甚丰,且喜爱古玩字画,故后书籍归汉文阁,字画归故宫博物院。汪逢春临终前正在盘腿打坐,一笑而亡,毫无痛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