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1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物种学史 ==
虎是由古时期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 [[ 猎豹 ]] ,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 [[ 剑齿虎 ]] 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灭绝,古猫类得以幸存。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21世纪,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
因此,要弄清楚虎的起源,就必须依靠颅骨 [[ 化石 ]] ,尤其是牙齿化石。 [[ 邱占祥 ]] (1998年)认为,在中国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时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华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个种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Zdansky所建,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化石是当时在中国政府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 家Anderson 家[[Anderson]] 于1920年在河南 [[ 渑池兰沟 ]] 第三十八地点发现的,这个地点的确切地质年代尚不清楚。
但是据有关专家推断,其时代至少在距现代200万年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红土,据Zdansky记述,和中国华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很接近,而不像时代比较晚的第四纪的比较松散的黄色或绿色的砂岩或黄土,这表明它的时代可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二,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中华长鼻三趾马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发现于中国距今大约300万年至200万年的地层中,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残存至距今100万年左右。关于这个种是否应该归入虎,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1967年德国科学家Hemmer著文详细讨论了这个种的性质。在很仔细地讨论了每一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并作了详细的测量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它的绝大部分特征都和虎更为接近,只是个体比虎小,而稍大于豹,因此应为虎的一个亚种(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
[[File:剑齿虎.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imgs1.com/sdr/400__/t01349df129ad9cd4bb.jpg 原圖鏈結][ ]]]
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现于 [[ 陕西蓝田公王岭 ]] 。化石发现得不多,只有一段上颌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颌。这两件标本已经和虎很难区别了,在大小上比虎稍微大一点。公王岭地点的地质年代开始时认为可能只比 [[ 周口店 ]] 稍稍早一点,为中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约60万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古地磁地层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王岭含化石层位落在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内的贾拉米洛正向事件之下,其地质年代大约应该是距今110万年左右。因此,可以说,至少距今100多万年前虎就和人类的祖先——蓝田人在一起生活。到中更新世时,也就是从距今60万年左右开始,虎的化石较多,至少在中国的东半部普遍可以发现。发现化石最多的,在华北是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产地;而在华南则是在 [[ 四川万县盐井沟 ]] 裂隙堆积中,在盐井沟发现的虎化石,据统计至少有46个个体。
关于虎的历史起源,比较公认的观点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东亚(即现今华南虎的分布区),然后沿着两个主要方向扩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进入亚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 [[ 印度尼西亚群岛 ]] ,在向亚洲其它地域扩散和辐射适应的过程中,虎演化为9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由此可见,虎曾经广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东至中国和俄罗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辽阔土地上。至20世纪中叶,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经灭绝。中国曾经分布有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里海虎(新疆虎)(已灭绝)等5个亚种。由于生活地区的不同,以及个体大小、体毛的长短厚薄、毛色的深浅浓淡、条纹的多寡疏密、尾巴的粗细等形态上的一些差异。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65/6725o6FwlyWIGeKwfMzOcG7LjZHKkFd2GeQ4darAwDqWjq-tL5R3U5qt1iVgMqsDkjCoVMJUPxkbCTBrcsZjuMBkQn4HT5jigo_YFsUoM6997aOIxh0 兽中之王—虎 ],北京科普之窗网[引用日期2014-10-09]</ref>
现代虎的祖先是一种叫做“ [[ 中国古猫 ]] ”的小型食肉类,大约是在距今300万年的更新世以后在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的出现时间较为接近,而且可能曾与人类的祖先——蓝田人一起生活过。由于气候的变迁促进了动物群的演变、分化和迁移,虎便从发源地向亚洲西部、南部等各地逐渐扩散,向西发展的一支经蒙古、新疆和中亚直抵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但没能过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也没能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欧洲;向南发展的一支又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进入朝鲜半岛,受阻于朝鲜海峡,未能踏上日本列岛;另一个分支通过华北、华中和华南,进入中南半岛。到这里后,又分成两股,一股向西通过缅甸、孟加拉国,直抵印度半岛南端,另一股继续向南,沿马来西亚半岛南下,渡过狭长的马六甲海峡,登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岛屿。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65/6725o6FwlyWIGeKwfMzOcG7LjZHKkFd2GeQ4darAwDqWjq-tL5R3U5qt1iVgMqsDkjCoVMJUPxkbCTBrcsZjuMBkQn4HT5jigo_YFsUoM6997aOIxh0 兽中之王—虎 ],北京科普之窗网[引用日期2014-10-09]</ref>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行为 ===
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不会爬树。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 [[ 西双版纳 ]] 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基本上是夜行动物,不过在有些远离人类的保护区里,这些家伙们白天也出来溜达。在寒冷的北部居住的虎有时在白天也得出动四处捕食。
虎不喜欢炎热的天气,因为它们缺少汗腺,夏季到来之后它们总会四处找树阴躲着。由于游泳技术高超,它们更是十分热爱游水,炎热地区的虎特别喜欢在水塘泡澡嬉戏。不过它们的爬树本领就远比不上游泳技能了,估计这是体型太大太重所致。
中国是世界上14个产虎国中虎种最多的国家,印度则是世界上现存老虎数量最多的国家,尽管只有一种孟加拉虎。20世纪中叶,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猎杀,印度老虎的数量一度减少到数百只。1970年,印度成为立法保护老虎的第一个国家。1973年印度总理英.甘地提倡保虎计划,将虎立为国兽,划定了十余个虎保护区,到1984年野生虎的数量,已经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1872只,增加到4000只,到1989年,又上升到4334只,但是,在这个贫富悬殊、人欲横流的世界,保护终难抵御盗猎。
20世纪80年代,猎虎取骨,走私到中国,成为印度虎被盗猎的主要威胁。虽然自从中国政府1993年禁止虎骨贸易以来,猎虎取骨的非法活动有所收敛。但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虎的数量再度急转直下,据印度环境与森林部的官员介绍,进入新的世纪,野生虎的数量只有3750只了,其中1600只分布在28个老虎保护区中。近年,在这28个保护区中,至少有5个保护区问题严重,其中一个叫萨瑞斯卡的老虎保护区最可悲,2003年尚有24-28只虎,2004年九月前还有16-18只,2005年以后,这里便虎迹全无了,老虎保护区竟然没有老虎可保护了。2003年,中国拉萨海关查获一个从印度入境的动物贸易大案,当时,一举截获走私的虎皮31张,豹皮579张,水獭皮665张。之后,在 [[ 云南瑞丽 ]] 又连爆动物走私大案,当然,罪犯已受惩处,但这一系列不祥事态,引起国际社会轩然大波,国际上不得不认定,大型猫科动物皮张的主要消费国——中国。
无可否认,中国在禁贸虎骨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入药需求对老虎猎杀的压力,提高了公民保护意识,也缓解了一些国际舆论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利用虎皮、豹皮制作民族服装的现象随着人们手头余钱的增多、追求奢华攀比之风的兴起而甚嚣尘上,在市场上公开摆卖虎豹皮张及其服装的情况,愈演愈烈。在印度、尼泊尔和中国走私截获的大型猫科动物中,少数是骨架,多数则为皮张。骄奢淫逸,富而不仁,畸形消费,导致皮毛贸易,贸易导致偷猎,罪恶之源,乃是以穿戴虎豹皮装的时尚——与虎谋皮。这种动物贸易与穿着风尚,是荣辱观的错位,是对藏传佛教的无礼并受到宗教人士的一致谴责。
== 相关虎的文化 ==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 [[ 虎符 ]] 。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虎符'''
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
西安市的 [[ 陕西博物馆 ]] 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 [[ 战国 ]] 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 [[ 史记 ]] 》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 郭沫若 ]] 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 [[ 曹操 ]] 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 [[ 诸葛亮 ]] 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
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约会。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20] 虎撑 ]] 在古时候,一些中国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传说药王 [[ 孙思邈 ]] 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传说'''
'''图腾'''
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举足轻重崇拜,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中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中国的 [[ 彝族 ]] [[ 白族 ]] [[ 布依族 ]] [[ 土家族 ]] 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森林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姓氏'''
《百家姓》中并无虎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也仅五例。在拥有约1300万人口的广州,姓虎者也少之又少。
虎氏名人:《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扮演“二嫂”而闻名全国的广州演员 [[ 虎艳芬 ]]
虎姓根据其来源不同读音也不尽相同,作为汉姓应该是读Hǔ,Māo音主要是少数民族中虎姓的读音。其来历如下:
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遂以虎为姓,称为虎氏,成为21世纪虎姓家族的重要来源。此来历读Hǔ。
1,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