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
次編輯
變更
范云六
,创建页面,内容为“范云六,分子生物学家,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1930年5月…”
范云六,分子生物学家,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1930年5月16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入侵,她只好辍学开始了逃难生活。
1952-1955年 在武昌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61-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1981年 在美国Wisconsin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1981-1982年 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系作访问学者。
1983-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4-1986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86-1993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1993--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湖南省
1945年,抗战胜利后范云六重新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经过半年左右的努力,在1946年春天考上了福湘女中,直接升入高中一年二期,两年半后即在194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她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1951年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范云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已80多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华癸教授当时教土壤微生物学,他渊博的学识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范云六对微生物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她致力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开始和源动力。
1956年,范云六被国家选送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主修微生物专业。留学期间,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专业学习上。
1961年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后,带着用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的一大批科技书籍和资料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国后组织上安排她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可以说,这是她科研生涯的真正开始。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她率先开展了质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
1980-1982年,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分别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西北大学去进修分子生物学,继续从事质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美国工作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她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以及在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工作效率。“睁眼看世界”给她的思想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1982年12月,她从美国回来后不久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即着手创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始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1986年,在这个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她兼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和中心主任,带领一批年轻人向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领域进军,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果。例如,首次定位了球形芽孢杆菌杀虫基因;首次报道了水稻种子醇溶蛋白4a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及其在转基因植物种子胚胎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功能,揭示该基因的表达受串联复合启动子调控;首次获得转B.t杀虫蛋白基因的棉花和水稻植株等。截止到目前,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学术论文13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0年5月16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入侵,她只好辍学开始了逃难生活。
1952-1955年 在武昌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61-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1980年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1981年 在美国Wisconsin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1981-1982年 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系作访问学者。
1983-1984年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4-1986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86-1993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1993--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湖南省
1945年,抗战胜利后范云六重新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经过半年左右的努力,在1946年春天考上了福湘女中,直接升入高中一年二期,两年半后即在194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她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1951年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范云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已80多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华癸教授当时教土壤微生物学,他渊博的学识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范云六对微生物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她致力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开始和源动力。
1956年,范云六被国家选送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主修微生物专业。留学期间,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专业学习上。
1961年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后,带着用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购买的一大批科技书籍和资料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国后组织上安排她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可以说,这是她科研生涯的真正开始。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她率先开展了质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
1980-1982年,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分别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西北大学去进修分子生物学,继续从事质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美国工作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她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以及在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工作效率。“睁眼看世界”给她的思想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1982年12月,她从美国回来后不久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即着手创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始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1986年,在这个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她兼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和中心主任,带领一批年轻人向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领域进军,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果。例如,首次定位了球形芽孢杆菌杀虫基因;首次报道了水稻种子醇溶蛋白4a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及其在转基因植物种子胚胎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功能,揭示该基因的表达受串联复合启动子调控;首次获得转B.t杀虫蛋白基因的棉花和水稻植株等。截止到目前,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学术论文13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