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记》

增加 1,54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史记''' (司马迁著纪传体历史著作)
 
==简介==
[[File:Timgaqz.jpg|缩略图|400px|《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912781999019931&wfr=spider&for=pc 《史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史书?],百度,2018-10-21</ref>
==基本信息==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成书过程==
 
[[File:Timg (1)a'q.jpg|缩略图|400px|司马迁愤写《史记》]]
===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File:Timg (2)a'q安全期.jpg|缩略图|400px|《史记》中孔子和他的弟子]]
[[File:Timg (3)a'q安全.jpg|缩略图|400px|《史记》中孔子世家]]
===增补===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File:U=986881037,3018215226&fm=26&gp=0.jpg|缩略图|400px|《史记》中将相和]]
[[File:U=3127359596,86717667&fm=26&gp=0.jpg|缩略图|400px|《史记》中将相和]]
[[File:U=1149842151,1670425621&fm=26&gp=0.jpg|缩略图|400px|《史记》中负荆请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但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File:Timg (5)w.jpg|缩略图|400px|《史记》张良納履]]
[[File:Timg (6)qQQ.jpg|缩略图|400px|《史记》张良刺秦后逃离]]
[[File:Timg (7)1q.jpg|缩略图|400px|《史记》商山四皓]]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万石张叔列传》突出石奋祖孙三代的谨小慎微,唯命是从。《樊郦滕灌列传》写到[[夏侯婴]]时,主要叙述他对刘邦一家的精心呵护,他和刘邦家庭的特殊关系,多次提到他的太仆之职。《李将军列传》在描写李广时着意表现他高超的祖传射艺,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猎、射石、射敌方裨将,百发百中,矢能饮羽。《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风采,就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雎、[[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File:Timg (8)1q.jpg|缩略图|400px|《史记》虞卿列传]]
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对于像萧何、陈平那样的幸运儿,司马迁认为他们的人生偶然性中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使他们扮演英雄的角色,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难解的谜。而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吴起为了当上鲁国将军而杀妻,未为卿相而母死不归,名缰利锁把他变成一个刻暴少恩之人,最终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绩与人性的严重异化形成直接冲突。张耳、陈余早年为刎颈之交,后来却反目为仇,也是利欲把他们拆开。
中央编译局局长[[师哲]]: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关视频==
<center>
1、老梁:为什么《史记》是中国历史书上最独一无二的?别的没法比!
 
{{#iDisplay:n0652hmtt16|640|370|qq}}
 
</center>
== 外部連結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3%80%8A%E5%8F%B2%E8%AE%B0%E3%80%8B%E8%A7%A3%E8%AF%BB/7525447  百度百科 《史记》解读]
*[http://www.shicimingju.com/book/shiji.html 诗词名句网 《史记》]
*[http://www.quanxue.cn/LS_ZhengShi/ShiJiIndex.html   劝学网 史记]
*[http://www.guoxue.com/?book=shiji  国学网 《史记》]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