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志敏

移除 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著名民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早年求学于武昌艺专学习书法、绘画,后专攻书法,是我国当代草书大家、改革开放时期著名书法理论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 理事、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 北京书法家协会]] 第一副主席。他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草论]]》,是"[[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 2018-01-16 </ref> ,有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誉,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
== 人物生平 ==
[[File:T01ce4415af76349063.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ce4415af76349063.jpg 原图链接]]]
李志敏 男,汉族,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少时临习楷书多年,1946年入[[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攻书画,广泛临习汉魏碑刻及大小篆,1950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执教。毕生致力于草书探索,所作纵横恣肆,气势贯通。作品为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书画院收藏及收入《中国书画》、《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古今书法选》和日本出版的《中国书画家作品选》等,或被刻石。其中《中国当代著名书家》(一九九二年五月出版)一书载文专门介绍其[[书法]]。发表《论书法的神韵》、《谈魏碑的临习》、《泰山碑刻赞》等论文。他的许多书法作品作为北大珍品赠予国际友人,他于一九八五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一九八八年应邀在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 <ref>[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4-04/14/content_282280.htm 李志敏书法艺术研讨会与《草论》首发式在北大召开],北京大学官网,2014-04-14 </ref>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吴志攀]]在《[[草论]]-三春堂狂草》一书序言中写道,北大美学家兼书法家[[杨辛]]先生对我说过:"李志敏老师创造了当代中国草书的一个高峰。"北大另一位书法家[[张振国]]教授曾对我说,北京的高校里面有三个人书法最好,北师大的[[启功]]老师、首师大的[[欧阳中石]]老师、北大的李志敏老师,三足鼎立。李老师的[[草书]]和[[魏碑]]写得最好,可惜他走得最早。如果李老师今天还在,那他的名气一定大得很。这些评价,我都是信服的。张老师还说,李老师在世时,谈到名气时曾对人说过,"生前不鸣,死后留名"。这八个字,正是李老师一生淡泊的写照。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 ]] 书法艺术研究所]] 所长[[王岳川]]说:李志敏书法对[[张旭]]《[[古诗四帖]]》有精深的研究,笔法苍茫古朴,横向取势,强调书法意象之美,讲究因象而得意,因意而成象,意与象混而成书,浅识书者,得其象,不解其意,深识书者,得其意而意其象。他精于书法的意,也精于书法的象。其狂草作品借字成象,因文造境。志敏教授曾送我一幅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笔极为大胆,任意挥洒,笔走龙蛇,尽显大家风范。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说: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先生独步一时,是著名书法家,是书名显于学名或曰书法和学问兼二为一的教授,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这由北大各院系所的老匾牌,由原写在百年讲堂的北大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由镌刻在原法学院逸夫楼前的"建楼铭",由散落于全国大江南北数以千计、万计的书法作品可以见证。
[[启功]]先生更是对李志敏先生的书法造诣大为赞赏,他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ref>[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57906284.html 启功、赵朴初与李志敏的“书法缘”],人民网,2016-08-10</ref>
[[赵朴初]]先生说:"我是先见李志敏其书,后见其人。最初看到其大草作品时,觉得实在难以认读,并略显生涩。可放在一边,偶然再来看时却感佩其点画老辣苍劲,不乏神来之笔。故仔细端赏,甚感其真神品也!"赵朴初先生后来视李志敏先生为当代书法的扛鼎者、引领人,还多次对李先生开创的"[[ 引碑入草]]"提出可贵的建议。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7-09/08/content_299123.htm 书法大家李志敏轶事],北京大学官网,2017-09-08 </ref>
法籍华裔书法理论家[[熊秉明]]提出:"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 引碑入草]] 价值不容低估"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 2018-01-16 </ref>
著名书法理论家和实力派书法家的[[寇克让]]说:"草书创作就如下棋,不能紧盯几子之得失,要谋全盘之大局。李志敏先生深谙此道,是当代草书一流高手,是真正靠功力取胜的书家。" <ref>[http://news.pku.edu.cn/xycf/2018-01/16/content_301031.htm 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书法评传],北京大学官网, 2018-01-16 </ref>
[[引碑入草]]的开创性探索的意义,正在于李志敏的思维里有着明确的取舍原则和强烈的求变思路,即集中将碑的最本质笔法和雄强之风貌,从根本上植入草书特别是狂草实践之中,同时,他又敢于果断舍弃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则和要求,结字高古,取法汉魏,用笔大胆,点画简省,结体奇异险峻,使他的草书书风兼具"流放姿纵"和"苍茫雄浑"的神韵。此外,他的每一幅草书作品都极力寻求变化和差异,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千篇多面"的特点,但整体上又能体现出凝重粗犷、雄奇厚拙的碑学意蕴。
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李志敏]]作为[[ 引碑入草]] 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ref>[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14/c1053-26566243.html “引碑入草”:于笔墨中见大美],人民网,2015年02月14日</ref>
== 艺术品鉴 ==
4,8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