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次編輯
變更
屠嗷嗷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屠呦呦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所属类别 : 科学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视频:关于屠呦呦,你该知多少?
00:03:05
中国首位诺贝尔科学奖,诗经有预言
00:03:41
屠呦呦:我的心愿
00:19:27
视频:关于屠呦呦,你该知多少? 00:03:05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屠呦呦
外文名称
Tu Youyou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宁波市
出生日期
1930年12月30日
职业
药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主要成就
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9月)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1年)
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
代表作品
发现青蒿素
传记
《屠呦呦传》
目录
1人物经历
2主要成就
3家庭生活
4人物影响
5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折叠早年经历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早年屠呦呦
早年屠呦呦
1935年,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1948年2月,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 ,专业是生药学;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折叠研究经历
屠呦呦研发室
屠呦呦研发室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折叠发现青蒿素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
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100万元人民币。
2016年1月,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折叠获得诺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折叠感动中国
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折叠华人大奖
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医药研究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屠呦呦在2011年度
屠呦呦在2011年度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折叠论文著作
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1 .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2-260.
2 .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0-526.
3 .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35.
4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6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2.
7. 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16.
8 .青蒿研究协作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药学通报,1979,14 (2):49-53.
9.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协作组.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979,(11):1114-1128.
10 .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1981,(1):6.
11.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12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6(2):31.
13 .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of artemisia annua PartⅡ.Planta Medica,1982,44:143-145.
14. 肖永庆,屠呦呦.蒿属中药南刘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4,19(12):909-913.
15. 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1985,10(1):31-32.16 .吴崇明,屠呦呦.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通报,1985,3(3):34-37.
17 .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1985,16(5):8-9.
18. 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草药,1985,16(6):2-3.
19. 屠呦呦,朱启聪,沈星.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1985,10(9):35-36.
20 .肖永庆,屠呦呦.中药南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6,28(3):307-310.
21 .屠呦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74-177.
22. 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1987,12(4):2-5.
23. 肖永庆,毕俊英,刘晓宏,屠呦呦.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学报,1987,29(5):542-536.
24 .屠呦呦,陈妙华.苦杏仁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1987,12(7):23-28.
25. 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1-449.
26 .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9,20 (4):5-6.
27 .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折叠人才培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王满元)。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屠呦呦丈夫李廷钊。两人是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在李廷钊姐姐的撮合下走
屠呦呦11岁时与妈妈合影
屠呦呦11岁时与妈妈合影
到一起。李廷钊曾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和国家冶金部等单位工作。
1963年,两人在北京重逢两年后,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那时李廷钊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有朋友戏称,他与屠呦呦的结合是现代(钢铁)与传统(中药)的融合。婚后,屠呦呦不善于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所属类别 : 科学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视频:关于屠呦呦,你该知多少?
00:03:05
中国首位诺贝尔科学奖,诗经有预言
00:03:41
屠呦呦:我的心愿
00:19:27
视频:关于屠呦呦,你该知多少? 00:03:05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屠呦呦
外文名称
Tu Youyou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宁波市
出生日期
1930年12月30日
职业
药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主要成就
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9月)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1年)
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10月)
代表作品
发现青蒿素
传记
《屠呦呦传》
目录
1人物经历
2主要成就
3家庭生活
4人物影响
5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折叠早年经历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早年屠呦呦
早年屠呦呦
1935年,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1948年2月,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 ,专业是生药学;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折叠研究经历
屠呦呦研发室
屠呦呦研发室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折叠发现青蒿素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
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100万元人民币。
2016年1月,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后,研究该药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按照新药审批的有关办法,扩大适应症申请已获得了北京市申请号,并报送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折叠获得诺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折叠感动中国
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折叠华人大奖
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医药研究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屠呦呦在2011年度
屠呦呦在2011年度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折叠论文著作
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1 .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2-260.
2 .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0-526.
3 .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35.
4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6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2.
7. 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16.
8 .青蒿研究协作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药学通报,1979,14 (2):49-53.
9.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协作组.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979,(11):1114-1128.
10 .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1981,(1):6.
11.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12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6(2):31.
13 .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of artemisia annua PartⅡ.Planta Medica,1982,44:143-145.
14. 肖永庆,屠呦呦.蒿属中药南刘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4,19(12):909-913.
15. 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1985,10(1):31-32.16 .吴崇明,屠呦呦.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通报,1985,3(3):34-37.
17 .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1985,16(5):8-9.
18. 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草药,1985,16(6):2-3.
19. 屠呦呦,朱启聪,沈星.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1985,10(9):35-36.
20 .肖永庆,屠呦呦.中药南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6,28(3):307-310.
21 .屠呦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74-177.
22. 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1987,12(4):2-5.
23. 肖永庆,毕俊英,刘晓宏,屠呦呦.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学报,1987,29(5):542-536.
24 .屠呦呦,陈妙华.苦杏仁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1987,12(7):23-28.
25. 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1-449.
26 .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9,20 (4):5-6.
27 .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折叠人才培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王满元)。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生活
屠呦呦丈夫李廷钊。两人是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在李廷钊姐姐的撮合下走
屠呦呦11岁时与妈妈合影
屠呦呦11岁时与妈妈合影
到一起。李廷钊曾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和国家冶金部等单位工作。
1963年,两人在北京重逢两年后,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那时李廷钊在马鞍山钢铁厂工作,有朋友戏称,他与屠呦呦的结合是现代(钢铁)与传统(中药)的融合。婚后,屠呦呦不善于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先生全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