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慎彝

增加 4,6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div>
'''李慎彝'''({{bd|1777年||1855年||L}}) ,族名士黌,榜名慎修 ,字''' 允若,號 信齋''' [[ 四川]][[ 威遠]] 人,[[ 清朝]] 官員。
== 生平 ==
|}
</div>
李慎彝原名'''慎修''',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式戊辰科二甲進士。先後任[[福建省]][[清流縣]]、[[沙縣]]與[[晉江縣]][[知縣]]。
道光三年(1823年),李慎彝接替[[范邦幹]]擔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李慎彝立示禁碑禁各[[胥吏|胥]]、[[衙役|役]]勒索紳衿。擔任[[淡水同知]](今[[新竹市]])時,則准[[紳士]][[鄭用錫]]及[[林國華 (板橋林家)|林國華]]等僉稟,建造[[竹塹]]石城、[[明志書院]],重祠祀,興水利,並開墾[[竹北]][[祭山]]與[[湖山]]兩山區,四年任內,推動三十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將新竹市推動成[[北台灣]]政經中心。==生平==
[[道光]]七 清朝嘉慶十二 ([[1827 中舉,十三 ]] (1808 進士 轄內[[台灣原住民|番民]]五社,越界至漢民居地騷亂,有[[參將]] 入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十四年起任福 議出兵平亂,李慎彝否決此案 省汀州府清流縣知縣 並以安撫為因應。之 調任沙縣知縣 亦募丁重修漢番廨署 再調任泉州府晉江縣知縣 設石碎崙隘,防止原漢紛爭等。次 前後共十四 ,因台灣北部[[三貂角]]一帶宵小時聞,他建置巡邏船隊於[[艋舺]]。後[[台灣縣]]轄內平民祀德政祠
===推動三十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 今苗栗獅頭山 道光三年(1823年) 李慎彝 觀形似獅而命名 接替範邦幹擔任台灣府台灣縣英文知縣。李慎彝立示禁碑禁各胥,役勒索紳衿 苗栗縣 擔任淡水同知(今新竹市)時,則準紳士鄭用錫及林國華等僉禀,建造竹塹石城,明 稱之為[[總兵]][[李惟義]]的家屬 書院,重祠祀,興水利,並開墾竹北祭山與湖山兩山區,四年任內,推動三十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新竹市將推動分類中翻譯北台灣政經中心
===溪北有一座雄偉的山峰形貌酷似獅頭,即命名為「獅頭山」===道光六年(1826年), 接替[[ 蘇鏊]] 擔任[[ 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官職品等為正五品,專司負責北台灣內政,為駐守於淡水廳的地方父母官。當時淡水廳管轄區域約今台灣基隆至新竹. 李慎彝為開墾山地而至祭天湖(今三灣鄉)祭山時,遠眺四周自然美景之時,見一座山地跨新竹、苗栗兩縣境,海拔約500公尺,溪北有一座雄偉的山峰形貌酷似獅頭,即命名為「獅頭山」。湖口鄉人大家耳熟能詳歌頌大湖口地區風水地理的詩句:「 大地生在大湖口,有個金獅朝北斗,長岡來做案,波羅把水口,誰人做得到,金銀萬萬斗。」後代傳言是出自唐山地理師「李博皮」之口,實際上,湖口鄉人口中的「李博皮」就是淡水同知李慎彝。 ===在台為官八年,勤政愛民,宣傳教化,政績卓著,百姓稱頌===道光七年(1827年),轄內番民五社,越界至漢民居地騷亂,有參將建議出兵平亂,李慎彝否定此案,並以安撫為因應。之後,亦募丁重修漢番廨署,設石碎崙隘,防止原漢紛爭等。次年,台灣因北部三貂角一帶宵小時聞,建置他隊巡邏船於艋舺。後台灣縣英文轄內平民祀德政祠 道光九年(1829年) [[ 噶瑪蘭]][[ 通判]] 不久即 兼理淡水廳務. 道光十一年(1831)調 湖北鄖陽府知府。後告老返鄉。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為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官職品等為正五品,專司負責北台灣內政。李慎彝在台為官八年,勤政愛民,宣傳教化,政績卓著,百姓稱頌,為治理和開發台灣北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咸豐五年(1855)去世。 ===墓主與歷史人物李慎彝系姻親===經過考古發現,該墓葬為遷葬合葬墓,有三個墓室,墓主人為清代富順井支黃元鑰繼配田氏,居中。黃元鑰長孫黃敦基(字實菴)附葬,在左。黃敦基妻王氏附葬,在右。墓前立有墓碑,墓碑材質為黃漿石,雕刻精美,正面刻有“賜進士出身授奉政大夫 福建台灣府淡水同知姻家晚李慎彝頓首拜填”、“誥贈正四品昭武都尉太學生顯考黃公字實菴府君祔左”、“皇清例授孺人顯曾祖妣黃母田老太君之墓”等銘文。<ref>[https://3g.china.com/act/culture/11159882/20180427/32351204_1.html 墓主與歷史人物李慎彝系姻親]</ref>  ==竹塹城迎曦門==[ 湖北[File:李慎彝.jpg|thumb|right|[http://www.juzhenxuan.com/upLoad/news/month_1807/201807221652326944.jpg原圖鏈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00/26310024/w-page/w-history.htm][[鄖陽]] 竹塹城於道光七年(1827年)始建,道光九年(1829年)完工,由淡水同知李慎彝、竹塹巡檢易金杓等監造,仕紳鄭用錫、林平侯之子林國華、林紹賢之子林祥麟等總理,總計共費銀約十四萬七千四百九十八兩。 清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於竹塹,並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竹塹三臺山下,環植莿竹為城,始稱「竹塹城」,由淡水同知徐治民創建。 竹塹城分為東西南北四門,分別為「迎曦」、「挹爽」、「歌薰」及「拱辰」,城門由城樓與城座所組成,座高一丈九尺。東、西、南三門設有砲臺及水洞各二。城外設壕溝,東、西門的壕溝上,另設有吊橋一座。日據時期,新竹地區實施市區改正計畫西、南、北三門及城垣被迫拆除,僅存迎曦門城樓孤立在發展快速的都市之中。 迎曦門為一柱廊式的城樓,樓高兩層,所在方位座西朝東偏南。城座由花崗石條以一層丁一層順的方法砌造而成,前後各有外小內大的拱形門洞,正門門洞上方有額題「迎曦」,落款上題「道光戊子季冬」,比完工的時間稍早;下題「署同 李慎彝監造」。<ref>[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00/26310024/w-page/w-history.htm 文:台閩古蹟資訊網]</ref>迎曦門的屋頂形式為歇山重簷並帶有翹脊,屋頂下的大木結構,在翻修時以鋼筋混凝土仿作。城門的後方立有道光九年(1829年)的「新建臺灣 淡水廳城碑記」石碑一方,為竹塹築城史的見證之一 。 ==竹北蓮華寺( 古蹟 )== 遠溯清光緒三年(1877)竹塹如縣李慎彝途經蓮華寺現址停輿瞻望竹塹城,面對十八尖山及頭前溪深讚地靈,乃授意鄉紳建廟。林希賢等十二位鄉紳遂於光緒四年(1878)發起創建蓮華寺(俗稱觀音廟)崇祀觀世音菩薩。作為鄉民信仰膜拜中心。 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因中日甲午戰爭敗北,台灣被清廷割讓與日本而兵燹四起,本廟亦被殃及成一片荒蕪。由於各方熱烈響應,出錢出力終於予民國四十一年(1952)完工而廟貌一新。 綜觀蓮華寺建築不但保留清末、日治初期、光復初期之建築特色,整體環境前敞背實,形勢壯觀,環境幽靜,寺後庭園廣大,也是登山健行的好選擇。<ref>[https://www.hchcc.gov.tw/ch/06culture/cul_02_main.asp?bull_id=1100 竹北蓮華寺( 古蹟 )]</ref>
==參考文獻==
{{DEFAULTSORT:Li李}}
 
 
 
==參考資料==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72,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