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宏塔

增加 4,91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edit|time=2019-08-27T12:03:06+00:00}}
'''李宏塔''',男,汉族 ,1949 ,(1949 年5月 - )出 河北乐亭 。大学畢業,出身於名門之後的第三代傳人。父親[[李葆華]]在安徽被稱「青天」,祖父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
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他是被中記委清查出來的清官,==人物履歷==
==中紀委接到舉報信==1965年8月解放军6315部队战士;
1969年3月任合肥化工厂氯化车间工人; 1973年9月至1976年9月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发配电专业学习; 1976年9月起历任合肥化工厂工人、技术员; 1978年任共青团合肥市委副书记; 1980年任共青团合肥市委书记、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党组书记; 1983年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 1983年6月任合肥团市委书记、党组书记; 1983年8月任团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1986年3月至9月任省农村工作队驻泗县工作队队长。 1987年6月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1987年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 1993年3月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1998年4月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 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参加中央党校进修部第37期进修班学习);2003年荣获全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2008年1月30日在政协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2008年2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刘健为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不再担任民政厅厅长一职。 ==革命家风== [[李宏塔]]出生于1949年。那时,他的父亲[[李葆华]]任北平市第二副书记,正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奔忙着;母亲[[田映萱]]在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党委工作,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天。[[[李宏塔]]出生才19天,就被送进了一家市民托儿所,直到6岁才被接回家。李宏塔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平时,父母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给过他们一点特殊的照顾,使李宏塔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平民意识。 六十年代初,其父[[李葆华]]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宏塔]]随父到安徽读书。李葆华一反当时的政治风气,坚持对事不对人,使许多问题在宽松的环境中得以改正。为4000多名被错划的右派平反。 这在全国是敢为人先的举动。他还在安徽放开农贸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征购后将粮食拿到市场上销售。李葆华的生活十分简朴,平常上班,都是穿普通服装。因为他经常下乡、下厂,有人便说他微服私访。李葆华因此得了个“李青天”的绰号。父亲那轻车简从、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青少年时期的[[李宏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宏塔]]至今记得,一天,有人给他家送去几袋新疆葡萄干,正值少年的李宏塔拆开一包就吃。[[李葆华]]下班回到家中发现后,立即对他进行教育:“要记住,我们只有一个权利,为人民服务。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干的事。”随后,他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宏塔]]吃掉的那一包,也折价一同退款。 三年困难时期,[[李葆华]]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饭桌上根本看不到荤菜。李葆华常对家人说:“当人民群众温饱难济之时,干部的生活也必须艰苦,不允许搞特殊化。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在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能变,那就是共产党的宗旨。这一点如果改变了,那就不是共产党了。”父辈的这些生活点滴琐事,潜移默化,注入了李宏塔的灵魂深处。在温暖的革命家风熏陶下,[[李宏塔]]健康地成长着。 ==为民辦事== 1987年,38岁的李宏塔已经到了离开共青团的时候。组织部门征求意见时,[[李宏塔]]毫不犹豫选择了省民政厅。他说:“我就是想找一个干实事的部门去工作。民政尤其实在,是直接给老百姓办事。” 李宏塔如愿来到安徽省民政厅,在厅领导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8年。期间,有许多人为他得不到升迁而“打抱不平”,可他自己对此却泰然处之。他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升与不升都没有什么,只要能够为百姓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说实话[[,李宏塔]]多年未提拔,有客观的原因,也有[[李葆华]]的原因。李葆华在世时,从不为子女的升迁打招呼。每当子女所在省里的领导前来看望他时,他反倒是请他们一定要严格要求他的子女。李葆华的做法等于帮了“倒忙”,不“入时”,也更少见。对于父亲的帮“倒忙”,似乎是他意料中的事。他在省委、省政府任何一位领导面前,也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的职务问题。 ==被中記委清查出來的清官== 在2005年6月份之前,中紀委就不斷接到一封封舉報信,內容大都是檢舉揭發 [[ 李宏塔 ]] 利用擔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職務之便,並倚仗其祖父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 李大釗 ]] ,其父是安徽省原第一書記、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 [[ 李葆華 ]] 之勢,涉嫌貪污、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一系列重大經濟問題。
中紀委極為重視,經主要負責人批示,未與安徽省有關部門打招呼,便派出調查組直接赴安徽進行調查。經過一段時間深入細緻地調查,調查人員並未發現舉報信中列舉的事實,卻被一件件感人的情節打動了。
調查的結果是:李宏塔不是貪官,而是一個跟祖父、跟父親一樣的清官、好官。調查人員回到北京彙報後,主要負責人當即指示要將李宏塔作為典型進行宣傳。於是,中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於2005年7月3日用一個整版的篇幅登載了一篇題為《在[[李大釗]]革命家風沐浴下》長篇通訊。文章以大量的事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現了李宏塔作為[[李大釗]]第三代傳人的光輝業績。 <ref>[http://news.jstv.com/a/20190822/1566471921380.shtml  荔枝網 - 守初心 严家风(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记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李宏塔]</ref>
== 紅色後代 騎了一輩子的自行車 的「紅三代」==
出身於名門之後的第三代傳人李宏塔是個怎樣的人呢?騎了一輩子的自行車的「紅三代」安徽省民政廳的工作人員都知道,李廳長每天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的。 對於一個廳級幹部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人們會怎麼看? 老百姓肯定是拍手叫好的。倒不是希望所有坐小汽車的領導幹部都騎自行車上下班,而是覺得李宏塔這樣做難能可貴。
1978年任共青團合肥市委副書記、書記;
1983年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1984年任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廳長至今,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怎麼能不成習慣?
一天,廳里一位同志看到李宏塔步行上班,便問他:「你怎麼不騎車呀?」他滿臉無奈地說:「車子放在樓下被偷走了。」
[[ 李宏塔 ]] 的愛人介紹,擔任領導工作20多年,李宏塔騎壞了4輛自行車,穿壞了5件雨衣、7雙膠鞋。隨著年齡增大,2003年他將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自己還笑稱是「與時俱進」。
不光是騎自行車,住簡陋的宿舍同樣也讓李宏塔習慣了。出身“名門”的“普通人”<ref>[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19/0823/c1001-31312674.html   2019年08月23日 來源:新華網“紅色后代”李宏塔:時刻活在老百姓中間]</ref>
==十年福利房,没给自己留一套==
1998年,是最后一次福利房分配。正好这年也赶上他“磨正”,谁都认为李宏塔会“当仁不让”。岂料,公布分房名单时,他还是榜上无名。有人为他着急,提醒他这是“末班车”。他不当一回事,幽默地说:“末班车上人多,我怕挤。” 李宏塔怕“末班车”挤,就不怕住得挤。 李宏塔住不讲究,吃、穿也同样不讲究,他不抽烟,也不喝酒,更不上歌厅、洗脚房。
作為廳長的 [[ 李宏塔 ]] ,其一家人的生活不應該如此清貧,只要他稍微表示一下,或者用手中的權力稍稍為自己安排一下,哪怕只是得到他那個級別應該得到的,他一家的生活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但是 [[ 李宏塔 ]] 卻固守清貧,而且心甘情願,沒有絲毫其他想法。這不禁使人想起他的祖父[[李大釗]],為創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從自己120元的薪水中拿出80元作為活動經費,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兒女上學交不上學費,冬天家中買不起煤球,冷如冰窖。 [[ 李大釗 ]] 本人也衣食節儉,經常是一塊大餅、一根大蔥地對付一頓,衣服也近乎寒酸。
2005年2月去世的 [[ 李葆華 ]] ,家中的簡樸讓人難以置信。房子是70年代的建築,老舊的三合板傢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發坐下就是一個坑。
2000年中央有關部門要為他調房,他說:「我住慣了,年紀也大了,不用調了。」而且多次謝絕裝修。
「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這是李宏塔自撰的一副對聯,也是他的座右銘。
 
==民政工作畢竟太難了==
然而, 民政工作畢竟太難了。特別是安徽這個地方,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地帶,洪澇、乾旱災害年年都發生。災大,救災任務就大。民政廳任務繁重可想而知。作為一廳之長的李宏塔,能有清閒的時候嗎?
從民政廳保存的2003年救災記錄里就能看到這樣的記載:
需一天天摘抄下去了,總之,從記錄上看,到7月22日這天為止,李宏塔沒有一天停過腳步,沒有一夜睡過覺。 民政工作是辛苦的,可他卻說:「我們多一點辛苦,群眾就會減少幾分痛苦。」 就說2003年7月22日這天,20多天跑下來宏塔確實累得不行了,隨便往哪一坐就打起呼來。駕駛員陳榮友看了心疼,勸他到車上睡一會。
[[ 李宏塔 ]] 看看表,說:「不行,快到吃午飯的時間了,去看看災民都吃的什麼。」 於是,他們在午飯時間趕到潁上縣王崗鎮金崗村,李宏塔走進一個庵棚,看到一個老大娘正在做飯,他走過去揭開鍋蓋,一股熱氣夾帶著霉味撲面而來。他拿起筷子從鍋里夾起幾顆米粒放進嘴裡,嚼了嚼,品了品味兒,又從鍋里夾了幾顆米讓身邊救災辦主任薛昆明嘗,薛昆明嘗過後肯定地說:「霉了,米霉了。」李宏塔問老大娘是什麼時候領的救濟糧,老大娘說才領回來兩天。李宏塔從米袋里抓起一把米走到門口陽光下看了又看,聞了又聞,叫老大娘用塑料袋裝了大約半斤,接過來放進公文包里。之後是徹底的清查。我的48000戶五保戶怎麼辦?」
安徽是當年全國農村稅費改革的重點省份,但是對於農村形成的方案,卻讓五保戶沒有任何操作的餘地,對分散的五保戶,「方案」規定由群眾籌助供養,這更是畫餅充飢。 安慶市郊區宣店村有位雙目失明的五保戶,每年由群眾籌助的糧食柴草僅價值350元,不及當地農民人均收入1748元的五分之一。
這些例子並非空穴來風,是李宏塔派了6個調查組蒐集來的第一手材料。 農村稅費改革方案就要定盤子,一旦形成既成事實,再想改就難了,情急之下,李宏塔找到了時任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長的[[許仲林]]。他大聲疾呼:「我的48000戶五保戶怎麼辦?死了人拿誰是問?!」  ==「我的48000戶五保戶怎麼辦?死了人拿誰是問?!」==
[[許仲林]]耐心地聽完了李宏塔的彙報,被其熱心深深感動,叫[[李宏塔]]立即寫一份書面報告,趕在開會定盤子之前交到他手裡。 於是,李宏塔綜合6個調查組的調查內容,經過分析、研究,寫出了《關於農村五保戶生活問題的緊急請示》。 在《請示》中,李宏塔通過大量的實例,鄭重地提出:「如此下去,五保戶極有可能出現生活無著,要飯和大批上訪現象。萬一出現非正常死亡,應該追查誰的責任?」 《請示》寫好後,李宏塔派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程昌富直接呈送許仲林省長。
2003年7月23日,李宏塔帶著民政廳有關部門人員來到潁上縣建潁鄉箭井村和王崗鎮金崗村察看災情。他們走進災民住的帳篷和庵棚,頓感熱浪滾滾,暑氣灼人。李宏塔叫隨行人員用溫度計進行測試,草搭的庵棚里是45℃,帳蓬里是50℃,用蛇皮袋搭的庵棚里,溫度竟高達55℃。裡面待不住,一些災民寧可露天睡在淮河大壩上。 一直察看到下午三點多,李宏塔一行才來到路邊一家小飯店吃午飯。在路邊小飯店吃飯,對李宏塔來說,那真叫家常便飯,兩個饅頭,一碗手擀麵條,炒兩盤素菜,有營養,還省錢,一天的出差費足夠了。最大的好處是節約時間,哪象在城裡人家請吃飯,一頓飯至少一個小時,如果喝酒,兩個小時都打不住,浪費也大,講是「四菜一湯」,端上來的卻是「四盆一缸」,哪裡吃得完,一大半都倒掉了,李宏塔看了心疼,也不習慣。不吃吧!還真得罪人。
 
==「微服私訪」==
後來他想出了個辦法,就是在路邊小飯店吃飽了再去見當地官員。 沒想到這天被店老闆認出來了,一個電話打到縣里,縣長、民政局長很快趕來了,「有失遠迎」、「招待不周」之類的話不絕於耳。(後來才知道,店老闆退休前就在縣民政局工作。) 李宏塔對縣長說,本來是要到縣里向縣委、縣政府彙報的,既然現在見到了縣長,就把來意講明。他建議黨政機關帶頭騰出辦公室對災民進行第二次安置,帳篷里的溫度太高……他讓隨行人員拿出測試溫度的記錄請縣長過目……縣長還能說什麼呢?這時候,說什麼都是多餘的,回到縣里就向縣委作了彙報,
不管怎麼說,李宏塔「微服私訪」的故事還是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這不光是因為確有其事,還由於出自對李宏塔家風的稱贊。 從李宏塔開始,李大釗的這一支留在了安徽合肥,而三代留在安徽的名聲,更是讓人仰慕。
 
 
==退休時存摺沒有超過1萬塊==
家裡經濟負擔不重,銀行存款該不少吧!可據知情人透露,他沒有什麼存款。
[[ 李宏塔 ]] 的錢都到哪去了?民政廳機關裡的人心中都有數。在每年「送溫暖」、「獻愛心」的名單中,李宏塔的名字都是排在最前面——這樣的名單總是以捐贈的數額大小分先後的。 還有,到農村看到五保戶家的房子漏雨,到福利院看到老人被子薄,到「低保戶」家看到過年包餃子的面沒買……來找他的殘疾人還沒吃飯,下雨了,來找他的下崗工人沒帶傘……
李宏塔完全可以不從自己的衣袋里掏10塊8塊,但辦起手續來太費事,他就自己掏了。別看數目小,要知道他是民政廳廳長,遇到這種情況不是偶爾一次兩次,10塊8塊的次一多,數目就不小了。 「我們多一點辛苦,群眾就會減少幾分痛苦。」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