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36
次編輯
變更
景考祥
,無編輯摘要
'''景考祥'''({{bd|1698年||1778年|catIdx=J景}}),字旋吉,號履齋,揚州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鎮三橋村)人,幼隨父 宦河南 於禮至衛 , 中國清朝官員 故佔籍汲縣 。
== 生平 簡介 ==
[[File:景考祥.jpeg|thumb|right|
[https://01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909/20180909070530_bc004a38969e033f9a8cbeed496b7a3e_3.jpeg原圖鏈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9%AF%E8%80%83%E7%A5%A5&sa=N&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biw=1131&bih=474&tbm=isch&source=iu&ictx=1&fir=lg_9uW_ZQQZEaM%253A%252COfniHfJKDbAlHM%252C_&vet=1&usg=AI4_-kQbfKJ3UBrQOz4hKBcL9K4rUyO3dw&ved=2ahUKEwiP-JfqrJ3kAhVkxosBHXKtBpw4HhD1ATAJegQIBhAP#imgrc=UliLJHEKf5rW7M:&vet=1AlHM%252C_&vet=1&usg=AI4_-kQbfKJ3UBrQOz4hKBcL9K4rUyO3dw&ved=2ahUKEwiP-JfqrJ3kAhVkxosBHXKtBpw4HhD1ATAJegQIBhAP#imgrc=UliLJHEKf5rW7M:&vet=1] ]]
===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轉任福建鹽運使=== 清 康熙四十 七 四年(1705)戊子科河南經魁,康熙五十二 年 (1708 (1713 ) 癸巳恩科 進士, 選翰林院庶吉士。 歷任翰林院編修、 國史 充御纂《尚書》 館 纂修官 、 文穎館提調官,提督陝甘全省學政。 丁酉科( 康熙 帝曾手書“尊訓堂”三字額及“興賢遵昔軌,崇文育群倫” 五 字聯賜之。康熙 十 六 十一 年 (1722 ,1717 ) 任湖南 分校順天 鄉試 副主考官,雍正元 、戊戌科(康熙五十七 年 (1723 ,1718 ) 禮闈 會試同考官 , 。 雍正 四 三 年 (1726 (1725 ) 順天鄉試同考官 四月任台灣監察御史 , 雍正五年(1727)會闈監試、日講起居住官、翰林院待講 九月改補吏科給事中 , 並任上書房行走。景考祥曾被朝廷 十一月轉 任 命為山東濟泰武臨道、陝西延榆綏兵備道、 福建 都轉 鹽運使 司兼署福建等處提刑按察使,統轄傳全省事務按察使,銜台灣巡道察院兼管提督學政 。
===根據現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見聞”有較大價值===
[[景考祥]]為官正直清廉,時刻關心人民疾苦。為官盡職,忠於朝廷。到任台灣之後,宣諭總兵[[林亮]],傳皇上諭旨,要總兵等人“守朝廷法度,務要人人小心謹慎,安分守職,不負皇上委任封疆大臣,體恤遠方將士之意。”又將“一路見聞”附在“到任奏聞事”折中,據實入奏。根據現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見聞”有較大價值。他在折中將一路之上所察所訪,擇聲名最著者,上至督撫,下及州縣,共計優劣大小文武官吏十人,一一為皇上敬陳,受到雍正帝的嘉獎。景考祥在台時間雖僅半年,然多有政績。
===景考祥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
在台期間,他與同任滿監察御史[[禪濟布]]曾呈請雍正帝為台灣鹿耳門天后宮(即媽祖廟)題匾。在軍事方面,他曾奏報羅漢門汛兵為台灣原住民所害,並認為該事件乃前福建提督[[藍廷珍]]委管[[蔡克俊]]墾越番地,致生糾紛所致。為此,清廷曉諭督府嚴禁官員私行開墾。不過,景考祥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
禪濟布向清廷參奏隨景考祥來台的親屬與民爭地、擅作威福,景考祥亦同時參奏禪濟布諸種劣跡。吳、禪二御史因此失和並產生兩群黨。台廈道[[吳昌祚]]、台灣府[[範廷謀]]、海防同知[[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台灣鎮參將[[呂瑞麟]],屬景考祥,台灣鎮總兵[[林亮]]則屬禪濟布。
雍正帝對兩人互控,展開審調,並前後歷時三年。參與審理者,前後計有閩浙總督[[高其倬]]、新任福建巡撫[[朱綱]]、內閣侍讀學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貽直]]等等。雍正七年(1729)二月,景考祥與禪濟佈各予以交部嚴加議處結案。
===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上有鐫字“ 皇恩浩蕩物阜民豐”===
晚年時景考祥歸隱家鄉,後乾隆多次詔其赴京頤養天年,於是年邁的景考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動身由水路坐船北上,不幸於途中吞食'鶴頂紅'自殺。遠在京城的乾隆得知恩師的死訊,傷心不已,後家人將其安葬在景家祠堂墓地(今宜陵鎮雙橋村李 莊附 近).
2010年曾在祝家橋一處河邊發現了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一根,上有鐫字“ 皇恩浩蕩物阜民豐”。
[[File:景考祥.jpg|thumb|right|
據揚州江都新聞網載: 景考祥(1698-1778),清揚州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鎮三橋村)人,幼隨父宦河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官、文穎館提調官,提督陝甘全省學政。康熙帝曾手書“尊訓堂”三字額及“興賢遵昔軌,崇文育群倫”五字聯賜之。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湖南鄉試副主考官,雍正元年(1723)禮闈會試同考官,雍正四年(1726)順天鄉試同考官,雍正五年(1727)會闈監試、日講起居住官、翰林院待講,並任上書房行走。景考祥曾被朝廷任命為山東濟泰武臨道、陝西延榆綏兵備道、福建都轉鹽運使司兼署福建等處提刑按察使,統轄傳全省事務按察使,銜台灣巡道察院兼管提督學政。雍正帝賜尚方寶劍,並製“如朕親臨”四字金牌,以寵異之。<ref>[http://www.zgjszq.com/index.php/Article/index?st=1&cid=7&id=599 揚州景氏—歷史遺跡與歷史名人>景考祥}</ref>
==五言律詩《過澎湖嶼》詩作==
渺矣澎湖嶼,海中天一涯。島開環四面,民聚約千家。
風剝山無樹,潮侵石有花。捕魚生計足,不解植桑麻。
<ref>[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
==《汲縣荒旱,奉文賑濟》詩==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dc051b3e0101l4i3.html 景考祥翰林藝術作品價值初探]</ref>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