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邓拓

增加 3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dengtuo.html 邓拓]博雅文化</ref>
他的一生是悲壮的。他毕生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 [[ 毛泽东 ]] 思想的宣传,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写过大量热情讴歌和传播毛泽东思想的章。但是最后却被林彪、"四人帮"横加一个"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罪名含冤辞世。他以毕生的精力宣传真理,歌颂光明,揭恶和黑暗;却惨死在用最卑鄙的谎言和最恶毒的诬陷织成的罗网之中。他用他犀利的笔英勇奋战了一生,最后却被一小撮以杀人的反动文痞的笔杆子杀害。在他活着的时候,有些人不能真正了解他,有的人误解过他,责难过他,甚至
伤害过他。但是,在他死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越来越了解他,怀念他,越来越敬重他。
燕山夜话(杂文集)1963,北京
三家村札记(杂文集)与 [[ 吴晗 ]] [[ 廖沫沙 ]] 合著,1979,人文
邓拓诗词选 1979,人文
<ref>[https://www.docin.com/yz/document/13079894/%E9%82%93%E6%8B%93%E8%87%AA%E6%9D%80%E7%9A%84%E5%89%8D%E5%89%8D%E5%90%8E%E5%90%8E 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优知网</ref>
== 4名人轶事 ==
曾任 [[ 吴佩孚 ]] 秘书长的 [[ 白坚夫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买到苏东坡的两幅画:《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白坚夫早年留学日本,太太是日本人,他把《枯木怪石图》卖给了日本人。
1961年,由于生活困难,白坚夫决定把《潇湘竹石图》也卖掉。他专程到上海,没有把画卖出去,又来到北京。找到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前身)文物处处长张珩,把《潇湘竹石图》拿给张珩看,希望他能给个价钱。但是,某鉴赏家却认定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就走了。
当时沈阳故宫的 [[ 杨仁恺 ]] 在京开会,杨和白坚夫是四川老乡,听说白坚夫卖画遇到周折,就推荐他去找邓拓。白坚夫说:“只要能找到知音,钱少我也愿卖。”邓拓对书画不但爱好,而且懂得鉴赏。此前苏东坡的画迹,他只见书载,不见画卷。经过朋友牵线搭桥,白坚夫携《潇湘竹石图》来到邓家。邓拓展开画卷,“隽逸之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天涯际,恰似湘江与湘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画上书有“轼为辛老作”。邓拓观看良久,对白坚夫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这幅画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是囊中也很羞涩,老先生你看准备要多少钱?”白坚夫说:“这是我的心血,由你保存我就放心了,我遇到了知音。”邓拓说:“古书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就只《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两幅。若能有幸珍藏一幅,乃我的幸事。”双方同意作价5000元。当时邓拓虽然有稿费收入,但倾全部存款也凑不足此数。邓拓当即付了2000元,其余3000元3天内还清。为凑这笔钱,邓拓请来荣宝斋的经理和画师,从个人存画中挑选出24幅,经画师作价,凑足了3000元。
树大招风,邓拓买画的事,得罪了一位权威,他指使一名干部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还是一位了解情况的当时的大人物派人查清此事,并由荣宝斋的王大山写成调查报告,送给刘少奇,才平息了风波。邓拓事后将此画和唐伯虎、倪瓒、沈周、文征明、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共154件全部捐献给了 [[ 中国美术馆 ]]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
到底是哪位大人物派人查清此事?文章没说。但《王力反思录》揭开了这个谜底:
“‘四清’时要清理‘四不清’的干部,有人告状说邓拓在文物上搞投机倒把。而实际的原委是这样:四川有个人祖传一幅苏东坡的竹子。他拿到故宫卖,要价一万元。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看画之后,断定画是假的。后来邓拓把画拿回家仔细进行了考证研究,证明画是真迹。后来卖画人以3000元的价格把画卖给了邓拓。邓拓拿不出现钱,便拿出一批他收藏的明清字画到荣宝斋作价3000元,付清了画款。此事得罪了权威。他们指使宝古斋的一名不懂文物的支部书记,出面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几乎所有常委和其他领导人都画了圈,北京市委也不敢保。最后传到康生,他用朱笔批示了一大篇,说邓拓在此问题上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说有的专家不仅武断,还仗势欺人,企图借‘四清’打倒邓拓,长期把持文物阵地,不让别人插足。 [[ 康生 ]] 建议由我负责调查此事。我到荣宝斋进行了调查,责成王大山写了调查报告,康生把报告转给少奇同志后,少奇同志立刻表示同意这意见。从而救了邓拓。”
王力是当事人之一,有关康生的回忆应当属实。至于其他细节,如作价到底是3000元还是5000元,则可进一步考证。(丁 冬 )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