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光亚

增加 12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朱光亚.jpg|缩略图|朱光亚]]
[[朱光亚]],男,1924年生, [[ 湖北 ]] 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 中国科学院 ]] [[ 中国工程院 ]] 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之父。1956年4月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2002年5月, 获 [[ 南京大学 ]] “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2011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1997年后担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董事长。我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人物档案 ==
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 [[ 吉林大学 ]] )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
1991年5月当选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4年当选 [[ 中国工程院 ]] 首任院长、党组书记;
第8届、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幼年时的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回汉口。1931年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
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朱光亚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的教育、培养,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 [[ 魏荣爵 ]] 老师(现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 年他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朱光亚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他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 [[ 周培源 ]] [[ 赵忠尧 ]] [[ 王竹溪 ]] [[ 叶企荪 ]] [[ 饶毓泰 ]] [[ 吴有训 ]] [[ 朱物华 ]] [[ 吴大猷 ]] 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 工作经历 ==
1946年,吴大献教授得到一笔经费赴美国研究、讲学,可有两名研究生随行。 [[ 吴大献 ]] 选了 [[ 李政道 ]] 和朱光亚。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
在密执安大学学习的第二年,朱光亚在年轻的核物理学家M.L.Wiedenbeck 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符合测量方法(II)内变换》等论文。在核物理这门当时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49年秋,他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1950年春,他从美国回到祖国北京,投入到新生共和国创业的热潮之中。
朱光亚与李觉、吴际霖等组织在北京的科研、生产人员以及经中央专委批准增调的技术骨干迅速汇集到西北基地,全面开展理论、试验、设计、生产等各方面工作,形成了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攻局面。
1963年5月,按照 [[ 张爱萍 ]] [[ 钱三强 ]] 的要求,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即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大纲),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并详细提出了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技术保障、测试场地总布局、试验规模等内容。8月,朱光亚与刘杰等领导参加了青海研制基地冷试验专题研讨会,为综合验证理论设计和一系列单项试验成果,决定尽快实施关键性的全球聚合爆试验。计划制订后,朱光亚几乎每天都要了解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具体指挥。在他和李觉、吴际霖、王淦昌、陈能宽、邓稼先、周光召等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努力,解决了大量理论、技术和生产问题,于11月20日成功进行了缩比尺寸全球聚合爆试验。朱光亚亲自撰写试验总结,认为这项试验完成后,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只剩下等待足够的核材料和临界实验了。
1964年2月,二机部决定在核武器研究所基础上成立核武器研究院,李觉任院长,吴际霖、郭英会、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程开甲等9人任副院长。朱光亚仍然协助李觉、吴际霖统管科技工作。3月朱光亚组织制订研究院《1964年科研工作计划纲要》,详细布置了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作计划。
1964年4月11日,中央专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首次核爆炸试验采用塔爆方式,并要求于9月10日前做好准备,做到“保响、保测、保安全,一次成功”。4月18日至5月4日,朱光亚与李觉、吴际霖等一起从青海研制基地赴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实地勘察空运、陆运和试验现场保障条件的各个工作细节,提出了周密的技术措施。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的基础上,6月6日,朱光亚在青海基地与其他同志一起组织进行了全尺寸全球聚合爆试验,这是原子弹装置核爆炸前的一次综合预演。试验取得完全成功,预示着原子弹装置核爆炸已经成功在望。在现场视察指导工作的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即兴赋诗一首:“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冷试验成功——赠朱光亚和九院全体同志:祁连雪峰耸入云,草原儿女多奇能。炼丹修道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 6月12日,朱光亚组织起草完成了《596装置国家试验大纲》,对核装置运输、总装与质量检验、引控系统调试、测试项目等各个环节提出了要求,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开始全面转入现场实施阶段。7月,核武器研究院组成了以李觉、朱光亚为首的第九作业队,并由吴际霖、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邓稼先等专家组成技术领导核心,负责处理现场出现的问题。8月20日,首次核试验用的试验装置以及备品备件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陆续运往试验场。8月23日,在核试验基地成立了由张爱萍等30余人组成的中共首次试验委员会,朱光亚等13人任常委。下设12个部,他兼任试验部副部长和第九作业队副队长。9月,中央专委会提出两种方案,一是早试,二是择机待试。毛泽东指示:原子弹是吓唬人的,既然是吓唬人的,就早试。
10月8日成立国家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任主任委员,朱光亚等9人任副主任委员。朱光亚等在现场亲自指导技术人员严格按规程进行原子弹装置装配与检验。14日晚,经张爱萍、 [[ 刘西尧 ]] [[ 张震寰 ]] [[ 张蕴钰 ]] [[ 李觉 ]] 、朱光亚等签字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被吊上铁塔……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威力为2.3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结果表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平时颇有酒量的朱光亚开怀畅饮,加之连日劳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喝醉了。
朱光亚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以后的30多年岁月里,他的工作面越来越宽。在国防科技领域,除继续指导核武器和核试验技术研究发展工作外,他还指导了潜艇核动力、核材料技术的研究发展,指导了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报告制定、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重大工作,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按照组织上的安排,他还积极参与了国防高科技向民用转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军民结合”发展我国高技术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特别是在我国核电技术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和“863”计划制定与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核电技术是在军用核科技的基础上起步的。随着原子弹、氢弹技术的突破,在军事应用的牵引下,我国迅速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核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0年2月、7月、11 月,周恩来总理先后3次提出要搞核电建设,并提出二机部不是“爆炸部”,除了爆炸原子弹、氢弹外,还要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1971年,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受命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工作。他与二机部领导同志一起提名推荐专家参加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在“文化大革命”艰难岁月里迅速组建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技术专家队伍,着手核电站的探索研究和调查论证。选择堆型是建设核电站需要慎重决策的关键环节。当初,对我国第一座核电站选择哪种堆型,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在朱光亚的支持下,项目组经过与许多专家共同商讨、论证,逐渐达成了共识,提出了放弃熔盐堆改用压水堆的意见,并很快完成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设计方案。1974年3月,周恩来总理抱病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核电站设计方案汇报。会上,朱光亚有力地说明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对其给予了明确的支持。会议批准了这个方案,并决定列入国家专项工程,定名为“七二八”工程。后来的实践证明,压水堆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我国实际和世界核电站发展的主流。朱光亚指导了核电站研究、设计任务的分解,以及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对核燃料组件的设计、试验、研制等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指导,使核燃料组件得以完全立足于国内研制成功。
尽管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 [[ 周恩来 ]] 总理病重和逝世后的几年里,核电站建设迟迟不能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直到 [[ 邓小平 ]] 同志再次复出后,核电站建设才重新提上重要日程。朱光亚亲自参与领导了核电站的踏勘选址,亲赴浙江、江苏、上海多个选点考察,最终于1982年选定了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厂址。1984年2月,朱光亚代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防科工委主持了秦山核电站扩大初步设计的审批会议,审查批准了扩大初步设计,并对即将开展的工程建设中将要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和工程进度等作出了决策。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设备研制同步进行。1991年12月15 日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朱光亚的心血和智慧。
'''“863”计划'''
'''教育事业'''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光亚众望所归,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继 [[ 李四光 ]] 、周培源、 [[ 钱学森 ]] 等著名科学家之后,成为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在每年一度代表常务委员会向全国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他反复阐述要从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工作两个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协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对科协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形势面前坚持团体性质和正确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十分珍视老一辈科学家在旧中国艰难环境和条件下开创的民主办会的宝贵经验,提出要处理好科协机关逐级负责的运行机制与科协团体民主办会、搞好服务的关系,把二者统一到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上来,使民主办会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进一步发扬。
== 主要作品 ==
'''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 白岩松 ]] [[ 敬一丹 ]] 联手主持,2011感动中国人物榜单正式出炉。
他的颁奖辞: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的颁奖词)
19,44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