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8
次編輯
變更
瑪麗·愛因斯沃斯
,無編輯摘要
*2、迴避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房間的時候雖然會哭,但似乎不是那麼傷心或難過。奇怪的是,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覺得高興,轉過身就爬開了。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大約20%的嬰兒屬於這種迴避型依附型。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而孩子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媽媽一離開就大哭,其他大人不易讓嬰兒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3、抗拒型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這些孩子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但是當媽媽回來並想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很難被安撫,而且看起來還很生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抗拒型依附型。在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不很負責也不關心,而孩子則對媽媽反應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時也不特別高興。
=== 以 依附理論 讓愛情也可以很科學看兩性互動===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陌生情境測驗研究工作使後世學者,和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理論的不同風格,更進一步讓我們了解,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社交行為。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特別是親密關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ref name="NYT"/><ref name=“壹讀">{{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 title=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 language=zh | date=2016-03-09 | publisher=壹讀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8}}</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