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年味记忆'''<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98…”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年味记忆'''<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989224/pexels-photo-2998922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年味记忆》'''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文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年味记忆===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腊月。腊月一到,年就疾步匆匆阔步奔来。在我的[[记忆]]中,年就像我的[[父亲]]一样魁梧高大,他一定戴着漂亮的虎皮帽,穿着帅气的黑大衣,笑意灿灿,[[温暖]]宽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他走到哪里,就把喜庆与吉祥带到哪里。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欢声笑语不断。每每回忆走过的岁月,唯有过年是最轻松最温馨又最振奋的。
小时候,真的是盼过年,盼着那份喜庆那份[[热闹]],盼吃好东西,盼穿新衣服,盼着放鞭炮,盼玩好[[游戏]],盼着串亲戚,总之,过年是一年当中最最有意思的事情了。
俗话说得好,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到腊月,家里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物什。
首先是备薪柴。过年要烧地火,蒸馍煮肉炸油食,需要备很多的柴火,如果自家种棉花的话,那花柴就会码得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就像一队队整齐的士兵,只等一声令下,立马奔赴火热的炉场,成就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新年。倘若未种棉花,就要到树林里、沟渠边,或者田间地头,找寻修树工人弃掉的树枝,装上平车拉回家中以风干备用。虽然这活儿又脏又累,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件倍[[感激]]动的[[事情]],因为捡拾的不仅仅是树枝,还是翩翩走近的新年。
腊月二十三,农村有祭灶的风俗。祭了灶,家里就真正开始了过年的[[准备]]。二十四扫屋净院,二十五床铺清洗,二十六蒸馍煮肉,二十七赶集购菜,二十八油炸美食,二十九杀鸡剖鱼,年三十剁肉盘馅,每天都是大人小孩齐上阵,忙忙乎乎到半夜。尤其是夜晚,红红的炉火忽忽地舔着锅底,人们在院子里穿来梭去,农家小院里不时荡漾此起彼伏的欢笑,让沉寂的冬夜更充满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此时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大人的好帮手,烧火、端馍、洗菜、切肉,甚至和面、擀皮、包饺、调菜,样样在行,确是乐此不疲。乐的是过大年天天忙乎,天天都能放开肚子尽兴吃,毕竟吃是中国人过大年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吃得[[丰富]],花样繁多,荤素搭配,有蒸有炖,凉炒兼半,咸甜均衡,不仅讲究味美,还要注重[[颜色]],红的红,绿的绿,菜是菜,汤是汤,只是汤就有四大样,肚丝汤、木须汤、果味汤、鸡蛋汤。想着就不由得口舌生津,涎水直涌,那不仅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视觉的盛宴。孩子们怎能不开心参与呢?
腊月里,家里还要忙一件事情——为家人添新衣。那年代,农村没有成衣可买,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妈妈们做的。从布料一买回来开始,孩子们的心里就揣上了一只欢蹦乱跳的小兔。为了能快点看到新衣成品,孩子们总是乐滋滋地讨好妈妈,欢愉地帮妈妈做各种家务。等新衣做好了,孩子们的心情比考试得了一百分还要高兴。无论是一件普通的花色上衣,还是一条深蓝的直筒裤子,孩子们都会觉得特别漂亮。不到大年初一,新衣被下了禁令,只能压在柜底,平平展展,安安静静,孩子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打开柜子看上一眼,那种小心翼翼里有紧张,有迫切,有激动,有兴奋。年三十晚上,当妈妈把新衣端端正正地放到孩子床头,孩子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像坐着火箭到太空遨游一般,最终才怀揣一份幸福进入甜蜜的梦境。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甚至比大人都要起得早,穿上新衣服从这屋走到那屋,从屋里走
到院子里,直等天明。男孩子们等着放鞭炮,女孩子们等着上街玩。
等大人们祈福完毕,孩子们就得到赦令——放鞭炮。通常是男孩子们抢着把长鞭系在竹竿上,用一根香头小心翼翼地点着尾炮,故意让长龙一样的鞭炮飞腾舞动,感受那种鞭炮燃响的激情与兴奋。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孩子们爱的不仅是那祝福的响声,更喜看那飞溅的火花,像菊灿烂,像星闪耀,像更像流星落地。响声越持久,心里越开心。放完长鞭还要放大炮,尽管有的小孩是怕放炮的,但依旧是捂着耳朵隔着门缝偷看,看那火光落完,响声停止,才站到门口的那片红天地里,像小狗一样快乐地奔跑几圈,而后在千家万户的鞭炮声中奔向街上去了。
远远看去,街上像开了一朵一朵的花,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女孩子们故意走到人多的地方,极力炫耀自己的新衣服,展示自己的新围巾、新棉鞋。这时候的女孩子,个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像极了一群骄傲的孔雀,昂头阔步,争相比美。她们的脸蛋红扑扑的,眼睛亮晶晶的,走起路来蹦跳跳的。而男孩子们,则是比一比谁捡的小炮多,比比谁的小炮响。说起捡炮,这是男孩子们的乐事。七八十年代,普通家庭尚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供孩子们买花炮玩,孩子们只好等各家各户鞭炮放完了之后,开始在一家家门前的红天地里寻找那些没有燃响的小炮,有时候几个孩子都冲到一家门前,还会因为抢一个小炮发生点小争执,不过孩子们是不会翻脸的,因为大年初一大人们叮咛过要不打不吵,事事讲究个顺心。所以男孩子们虽然谁都想逞强,但都会在这一天收敛起自己的坏脾气,个个喜气洋洋。孩子们捡来的小炮,有带捻子的,也有不带捻的,带捻的点着之后那是清脆的一声爆响,不带捻的叫哑炮,掰成两段后脸对脸点燃炸药,两截小炮上下翻飞,发出“嗤嗤”打架的声音。男孩子们挤成一堆比完了炮,就开始新的游戏了。小炮今天是舍不得放的,留着以后慢慢地享用,一天放上两三个,天天有个好心情。
男孩子们的创意游戏是什么呢?抛硬币。其实,这游戏起源于射击,练的就是准头。大家会选择在墙角刨一个直径六至八厘米左右的小圆坑,远远的划上一道线,确定投币的距离,每人定投三个硬币,五分、二分、一分各一枚,大伙的硬币聚在一起,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投的顺序,大家依次把硬币投向小坑,谁投中了钱币就是谁的,投不中的继续往下轮。这种游戏胆小的不敢玩,心眼小的输不起,只有胆大的才敢冒这个险,女孩子一般是不敢玩这游戏的,那钱平白无故地装进了
别人的口袋实在是心疼得不得了。一般来说,熟识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即使有人钱输了,下次大家再玩,钱还能赢回来,反正不可能一个人总赢的。如果是本家的几个孩子玩,一般最后会分个胜负,排个名次之后,就会钱归原主,大家各自欢天喜地的。这游戏有赌博的因子,越玩越上瘾,一般会在父母吃饺子的呼唤中暂告一个段落。
大年初一是不用写作业的,孩子们吃完饺子,多数跟着爸爸妈妈去跟爷爷奶奶拜年去了。大人们是去看望老人,孩子们乐的是得个压岁钱。钱不在多少,而在于那份来自长辈的亲昵的疼爱,更重要的是这钱可以供自己支配,也只有大年初一这天的压岁钱的归属权是自己的,这能不开心吗?有了钱,就可以去街上看神奇的吹糖人,或者买一个大大的棉花糖,再或者扛一根长长的甘蔗,甚至去看个热闹的马戏团表演,那都是可以的。大人们绝对不会责备孩子乱花钱,这一天彻底就是放假,不仅作业放假,所有的约束也一并放假,真是太难得了!
初一过完,走访亲戚的序幕就拉开了。说到串亲戚,那可是孩子们顶高兴的一件事情,那真是比鸡起得早,比鹿跑得欢,比鸟飞得快,着着急急上路,奔往一家一家的亲戚拜年。初二定是姥姥家,初三之后姑舅姨妈挨个儿走一遍,这样一直到初六,天天不用写作业,天天能够吃大餐,天天挣得压岁钱,天天都开开心心,敞吃畅玩,悠哉乐哉。这些日子,爸爸妈妈也是不催作业的,那真是有闲有钱,赛似神仙。当然,串亲戚的乐趣不仅在此,还在于能走出家门,开阔眼界,看到远方的风景。毕竟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很少走出家门的,也只有在过年,大人才有时间带着孩子走走亲戚,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孩子们串亲戚,更串的是一份自在,一份新鲜,一份快乐,一份祝福。
随着年岁渐长,似乎对过年的渴盼渐渐被冲淡了一些。但是,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总是会在特别的时候被唤醒,让我留恋,让我怀念,让我总想穿越时光的重重迷宫,再回少年,找寻那份简单的纯粹的快乐。
虽然未来的路上,每过一年,生命就会减少一岁。但是,依旧喜欢过年,喜欢轻轻松松的氛围,喜欢热[[热闹]]闹的团聚,喜欢红红火火的祝福,喜欢醉在那亘古不息、醇厚绵长的年味里。那里,应是每个中国人最[[温柔]]的梦乡。那里,沉淀着代代中国人最深沉的[[记忆]],像存放千年的老酒,越陈越香,一杯即醉……<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328167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张文丽,教师,[[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生活,喜欢读书,乐观向上。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center>'''年味记忆'''<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989224/pexels-photo-2998922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年味记忆》'''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文丽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年味记忆===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了腊月。腊月一到,年就疾步匆匆阔步奔来。在我的[[记忆]]中,年就像我的[[父亲]]一样魁梧高大,他一定戴着漂亮的虎皮帽,穿着帅气的黑大衣,笑意灿灿,[[温暖]]宽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他走到哪里,就把喜庆与吉祥带到哪里。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欢声笑语不断。每每回忆走过的岁月,唯有过年是最轻松最温馨又最振奋的。
小时候,真的是盼过年,盼着那份喜庆那份[[热闹]],盼吃好东西,盼穿新衣服,盼着放鞭炮,盼玩好[[游戏]],盼着串亲戚,总之,过年是一年当中最最有意思的事情了。
俗话说得好,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到腊月,家里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物什。
首先是备薪柴。过年要烧地火,蒸馍煮肉炸油食,需要备很多的柴火,如果自家种棉花的话,那花柴就会码得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就像一队队整齐的士兵,只等一声令下,立马奔赴火热的炉场,成就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新年。倘若未种棉花,就要到树林里、沟渠边,或者田间地头,找寻修树工人弃掉的树枝,装上平车拉回家中以风干备用。虽然这活儿又脏又累,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件倍[[感激]]动的[[事情]],因为捡拾的不仅仅是树枝,还是翩翩走近的新年。
腊月二十三,农村有祭灶的风俗。祭了灶,家里就真正开始了过年的[[准备]]。二十四扫屋净院,二十五床铺清洗,二十六蒸馍煮肉,二十七赶集购菜,二十八油炸美食,二十九杀鸡剖鱼,年三十剁肉盘馅,每天都是大人小孩齐上阵,忙忙乎乎到半夜。尤其是夜晚,红红的炉火忽忽地舔着锅底,人们在院子里穿来梭去,农家小院里不时荡漾此起彼伏的欢笑,让沉寂的冬夜更充满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此时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大人的好帮手,烧火、端馍、洗菜、切肉,甚至和面、擀皮、包饺、调菜,样样在行,确是乐此不疲。乐的是过大年天天忙乎,天天都能放开肚子尽兴吃,毕竟吃是中国人过大年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吃得[[丰富]],花样繁多,荤素搭配,有蒸有炖,凉炒兼半,咸甜均衡,不仅讲究味美,还要注重[[颜色]],红的红,绿的绿,菜是菜,汤是汤,只是汤就有四大样,肚丝汤、木须汤、果味汤、鸡蛋汤。想着就不由得口舌生津,涎水直涌,那不仅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视觉的盛宴。孩子们怎能不开心参与呢?
腊月里,家里还要忙一件事情——为家人添新衣。那年代,农村没有成衣可买,孩子们的衣服都是妈妈们做的。从布料一买回来开始,孩子们的心里就揣上了一只欢蹦乱跳的小兔。为了能快点看到新衣成品,孩子们总是乐滋滋地讨好妈妈,欢愉地帮妈妈做各种家务。等新衣做好了,孩子们的心情比考试得了一百分还要高兴。无论是一件普通的花色上衣,还是一条深蓝的直筒裤子,孩子们都会觉得特别漂亮。不到大年初一,新衣被下了禁令,只能压在柜底,平平展展,安安静静,孩子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打开柜子看上一眼,那种小心翼翼里有紧张,有迫切,有激动,有兴奋。年三十晚上,当妈妈把新衣端端正正地放到孩子床头,孩子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像坐着火箭到太空遨游一般,最终才怀揣一份幸福进入甜蜜的梦境。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甚至比大人都要起得早,穿上新衣服从这屋走到那屋,从屋里走
到院子里,直等天明。男孩子们等着放鞭炮,女孩子们等着上街玩。
等大人们祈福完毕,孩子们就得到赦令——放鞭炮。通常是男孩子们抢着把长鞭系在竹竿上,用一根香头小心翼翼地点着尾炮,故意让长龙一样的鞭炮飞腾舞动,感受那种鞭炮燃响的激情与兴奋。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孩子们爱的不仅是那祝福的响声,更喜看那飞溅的火花,像菊灿烂,像星闪耀,像更像流星落地。响声越持久,心里越开心。放完长鞭还要放大炮,尽管有的小孩是怕放炮的,但依旧是捂着耳朵隔着门缝偷看,看那火光落完,响声停止,才站到门口的那片红天地里,像小狗一样快乐地奔跑几圈,而后在千家万户的鞭炮声中奔向街上去了。
远远看去,街上像开了一朵一朵的花,孩子们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女孩子们故意走到人多的地方,极力炫耀自己的新衣服,展示自己的新围巾、新棉鞋。这时候的女孩子,个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像极了一群骄傲的孔雀,昂头阔步,争相比美。她们的脸蛋红扑扑的,眼睛亮晶晶的,走起路来蹦跳跳的。而男孩子们,则是比一比谁捡的小炮多,比比谁的小炮响。说起捡炮,这是男孩子们的乐事。七八十年代,普通家庭尚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供孩子们买花炮玩,孩子们只好等各家各户鞭炮放完了之后,开始在一家家门前的红天地里寻找那些没有燃响的小炮,有时候几个孩子都冲到一家门前,还会因为抢一个小炮发生点小争执,不过孩子们是不会翻脸的,因为大年初一大人们叮咛过要不打不吵,事事讲究个顺心。所以男孩子们虽然谁都想逞强,但都会在这一天收敛起自己的坏脾气,个个喜气洋洋。孩子们捡来的小炮,有带捻子的,也有不带捻的,带捻的点着之后那是清脆的一声爆响,不带捻的叫哑炮,掰成两段后脸对脸点燃炸药,两截小炮上下翻飞,发出“嗤嗤”打架的声音。男孩子们挤成一堆比完了炮,就开始新的游戏了。小炮今天是舍不得放的,留着以后慢慢地享用,一天放上两三个,天天有个好心情。
男孩子们的创意游戏是什么呢?抛硬币。其实,这游戏起源于射击,练的就是准头。大家会选择在墙角刨一个直径六至八厘米左右的小圆坑,远远的划上一道线,确定投币的距离,每人定投三个硬币,五分、二分、一分各一枚,大伙的硬币聚在一起,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投的顺序,大家依次把硬币投向小坑,谁投中了钱币就是谁的,投不中的继续往下轮。这种游戏胆小的不敢玩,心眼小的输不起,只有胆大的才敢冒这个险,女孩子一般是不敢玩这游戏的,那钱平白无故地装进了
别人的口袋实在是心疼得不得了。一般来说,熟识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即使有人钱输了,下次大家再玩,钱还能赢回来,反正不可能一个人总赢的。如果是本家的几个孩子玩,一般最后会分个胜负,排个名次之后,就会钱归原主,大家各自欢天喜地的。这游戏有赌博的因子,越玩越上瘾,一般会在父母吃饺子的呼唤中暂告一个段落。
大年初一是不用写作业的,孩子们吃完饺子,多数跟着爸爸妈妈去跟爷爷奶奶拜年去了。大人们是去看望老人,孩子们乐的是得个压岁钱。钱不在多少,而在于那份来自长辈的亲昵的疼爱,更重要的是这钱可以供自己支配,也只有大年初一这天的压岁钱的归属权是自己的,这能不开心吗?有了钱,就可以去街上看神奇的吹糖人,或者买一个大大的棉花糖,再或者扛一根长长的甘蔗,甚至去看个热闹的马戏团表演,那都是可以的。大人们绝对不会责备孩子乱花钱,这一天彻底就是放假,不仅作业放假,所有的约束也一并放假,真是太难得了!
初一过完,走访亲戚的序幕就拉开了。说到串亲戚,那可是孩子们顶高兴的一件事情,那真是比鸡起得早,比鹿跑得欢,比鸟飞得快,着着急急上路,奔往一家一家的亲戚拜年。初二定是姥姥家,初三之后姑舅姨妈挨个儿走一遍,这样一直到初六,天天不用写作业,天天能够吃大餐,天天挣得压岁钱,天天都开开心心,敞吃畅玩,悠哉乐哉。这些日子,爸爸妈妈也是不催作业的,那真是有闲有钱,赛似神仙。当然,串亲戚的乐趣不仅在此,还在于能走出家门,开阔眼界,看到远方的风景。毕竟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很少走出家门的,也只有在过年,大人才有时间带着孩子走走亲戚,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孩子们串亲戚,更串的是一份自在,一份新鲜,一份快乐,一份祝福。
随着年岁渐长,似乎对过年的渴盼渐渐被冲淡了一些。但是,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总是会在特别的时候被唤醒,让我留恋,让我怀念,让我总想穿越时光的重重迷宫,再回少年,找寻那份简单的纯粹的快乐。
虽然未来的路上,每过一年,生命就会减少一岁。但是,依旧喜欢过年,喜欢轻轻松松的氛围,喜欢热[[热闹]]闹的团聚,喜欢红红火火的祝福,喜欢醉在那亘古不息、醇厚绵长的年味里。那里,应是每个中国人最[[温柔]]的梦乡。那里,沉淀着代代中国人最深沉的[[记忆]],像存放千年的老酒,越陈越香,一杯即醉……<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328167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张文丽,教师,[[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生活,喜欢读书,乐观向上。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