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清華大學,位於台灣新竹市。清華大學淵源自清末的「清華學堂」,可分為北京清華(1911-1937;1946-1948)、西南聯大(1937-1946…”
清華大學,位於台灣新竹市。清華大學淵源自清末的「清華學堂」,可分為北京清華(1911-1937;1946-1948)、西南聯大(1937-1946)、新竹清華(1956-)等三個時期。
==北京清華時期(1911-1937;1946-1948)==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清末駐美公使梁誠的努力之下,美國同意退回庚子賠款的溢收款項。清廷遂利用此預算,在1909年(宣統元年)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1910年(宣統二年),遊美學務處決定擴大肄業館的規模職掌,因館址位於清華園,而將之更名為「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宣統三年四月初一日)正式開學,是為清華校慶日之由來。
1912年(民國元年)5月1日,清華學堂重新開課,10月更名為「清華學校」。1914年,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以「君子」為題。其引述易經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學校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採為校訓。
1925年4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成立。1928年8月,「清華學校」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羅家倫擔任首任清華大學校長,而後繼任者為吳南軒,但時間皆不長。此時清華學生會提出清華校長的理想人格標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中央反覆斟酌物色,終於在1931年10月14日正式任命梅貽琦為清華大學校長,梅校長獲得清華師生的充分支持,也開啟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1947年國共內戰爆發,梅校長一直續任至1948年12月,迫於時局搭機南遷,輾轉赴美執掌清華基金相關事宜。1955年梅校長奉召抵台,籌備設置清華大學研究院事宜,擇訂於新竹建校,1956年正式招生開課,梅校長持續擔任清華的大家長至1962年5月病逝。
==西南聯大時期(1937-1946)==
1937年,因抗戰爆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任命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三校長為臨大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共理校務。1938年遷往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三校分別復員,特在昆明立碑以紀念三校在抗戰八年中的艱苦合作。
==新竹清華時期(1956-)==
1955年,中美簽訂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考慮到建立原子爐所需的沉重經費,遂讓有清華基金為後盾的清華大學在台建校,成為台灣原子科學研究的先驅。同年12月,行政院組成「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1956年1月1日,清華大學正式於台北成立籌備處,邁出清華大學在台建校的第一步。
清華自1955年開始原子爐的興建工作,至1961年落成。原子爐的土木工程由校友華泰建築師張昌華設計,裝置工程由清華自行設計施工。機件裝置時,由中國石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鋁業公司分別派員操作,並得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之協助,為國內工業界與學術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
清華也在此時期與其他著名大學展開交流:1995年12月,沈君山校長率團訪問北京清華大學,簽定「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2001年2月,更加強推動兩岸學術合作,除與北京清華簽訂多項合作合約外,也與北大、復旦、蘇州、蘭州大學合辦「莙政學者」交換學生計劃。在國內也與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及陽明大學於2003年試辦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並於2008年1月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結合四校之教學研究資源,發揮互補性。
==梅竹賽==
梅竹賽,是位於新竹的兩所國立大學─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於每年三月間所舉辦的校際比賽。自民國58年正式舉辦至今年已有多年的歷史,在清交兩校的學生活動上,佔有極重要的份量。
民國55年,兩校之間曾舉辦過技藝對抗賽。到了民國57年,時任活動中心幹事的錢鋒學長終於獲得課外活動組主任戈武先生及學校的允諾,開始籌備一個由清華及交大學生參與的大型競技活動,以不讓英國牛津、劍橋大學之間的划船比賽專美於前。負責籌備的學長夜赴清華,與清華學長相談甚歡,雙方皆認為此項比賽對促進兩校同學間情感交流、生活調劑、學藝及體育發展....等等,皆有裨益,因此達成共識,決定舉辦這項比賽。
最後清華張致一教授從口袋拿出了一元硬幣道:「出現梅花則稱梅竹,出現壹圓那面則稱竹梅。」銅板落定,梅竹之名從此便正式確定。<ref>[https://www.nthu.edu.tw/about/meichu 清華大學]</ref>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大專院校]]
==北京清華時期(1911-1937;1946-1948)==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清末駐美公使梁誠的努力之下,美國同意退回庚子賠款的溢收款項。清廷遂利用此預算,在1909年(宣統元年)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1910年(宣統二年),遊美學務處決定擴大肄業館的規模職掌,因館址位於清華園,而將之更名為「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宣統三年四月初一日)正式開學,是為清華校慶日之由來。
1912年(民國元年)5月1日,清華學堂重新開課,10月更名為「清華學校」。1914年,梁啟超先生來校演講,以「君子」為題。其引述易經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學校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採為校訓。
1925年4月,清華學校大學部成立。1928年8月,「清華學校」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羅家倫擔任首任清華大學校長,而後繼任者為吳南軒,但時間皆不長。此時清華學生會提出清華校長的理想人格標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中央反覆斟酌物色,終於在1931年10月14日正式任命梅貽琦為清華大學校長,梅校長獲得清華師生的充分支持,也開啟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1947年國共內戰爆發,梅校長一直續任至1948年12月,迫於時局搭機南遷,輾轉赴美執掌清華基金相關事宜。1955年梅校長奉召抵台,籌備設置清華大學研究院事宜,擇訂於新竹建校,1956年正式招生開課,梅校長持續擔任清華的大家長至1962年5月病逝。
==西南聯大時期(1937-1946)==
1937年,因抗戰爆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任命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三校長為臨大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共理校務。1938年遷往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三校分別復員,特在昆明立碑以紀念三校在抗戰八年中的艱苦合作。
==新竹清華時期(1956-)==
1955年,中美簽訂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考慮到建立原子爐所需的沉重經費,遂讓有清華基金為後盾的清華大學在台建校,成為台灣原子科學研究的先驅。同年12月,行政院組成「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1956年1月1日,清華大學正式於台北成立籌備處,邁出清華大學在台建校的第一步。
清華自1955年開始原子爐的興建工作,至1961年落成。原子爐的土木工程由校友華泰建築師張昌華設計,裝置工程由清華自行設計施工。機件裝置時,由中國石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鋁業公司分別派員操作,並得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之協助,為國內工業界與學術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
清華也在此時期與其他著名大學展開交流:1995年12月,沈君山校長率團訪問北京清華大學,簽定「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2001年2月,更加強推動兩岸學術合作,除與北京清華簽訂多項合作合約外,也與北大、復旦、蘇州、蘭州大學合辦「莙政學者」交換學生計劃。在國內也與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及陽明大學於2003年試辦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並於2008年1月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成立,結合四校之教學研究資源,發揮互補性。
==梅竹賽==
梅竹賽,是位於新竹的兩所國立大學─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於每年三月間所舉辦的校際比賽。自民國58年正式舉辦至今年已有多年的歷史,在清交兩校的學生活動上,佔有極重要的份量。
民國55年,兩校之間曾舉辦過技藝對抗賽。到了民國57年,時任活動中心幹事的錢鋒學長終於獲得課外活動組主任戈武先生及學校的允諾,開始籌備一個由清華及交大學生參與的大型競技活動,以不讓英國牛津、劍橋大學之間的划船比賽專美於前。負責籌備的學長夜赴清華,與清華學長相談甚歡,雙方皆認為此項比賽對促進兩校同學間情感交流、生活調劑、學藝及體育發展....等等,皆有裨益,因此達成共識,決定舉辦這項比賽。
最後清華張致一教授從口袋拿出了一元硬幣道:「出現梅花則稱梅竹,出現壹圓那面則稱竹梅。」銅板落定,梅竹之名從此便正式確定。<ref>[https://www.nthu.edu.tw/about/meichu 清華大學]</ref>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大專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