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噶玛兰族

增加 99 位元組, 4 天前
無編輯摘要
主要分布:宜兰、罗东、苏澳一带
|}
'''<big>噶玛兰族</big>'''(Kavalan),台湾少数民族的一支、属平埔族。主要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以及花莲市附近、东海岸之丰滨乡、与台东县长滨乡等地,人口约3,000人。<ref>[ 外链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8484294814761491/ 网页标题台湾原住民,真的乐意说自己是高山族么?], 外链 今日头条 网站</ref>
== 简介 ==
* 噶玛兰族以前称为「蛤仔难三十六社」,但事实上其聚落的数量是超过六、七十个社以上。过去对噶玛兰族的称呼都以 兰阳溪为界,以北的称为「西势番」、以南的称为「东势番」。当时重要聚落包括打马烟社、抵美简社、奇立丹社、抵美福社、流流社、武暖社、歪仔歪社、新仔罗罕社、利泽简社、加礼宛社、奇武老社等。
*
* 噶玛兰族群首见于历史的记载,是在 1632年,当时占据淡水一带的西班牙人,有一艘商船在航行中被飓风漂流至「蛤仔难」平原。但是,对于噶玛兰比较明确的记载,则是在 1650年时, [[ 荷兰 ]] 人所记录之当时该地39社的人口资料,距今已有340余年。
*
* 被迫离开原居地到花莲平原
== 地名由来 ==
台湾的宜兰地区,旧称蛤仔难或甲子难,正是「噶玛兰」(Kavalan)一语的音译。「Kavalan」在噶玛兰语里面,是「平原之人类」的意思,主要是该族族人用来区别当时居住於山区之泰雅族的称谓。西班牙人占领北部之后于噶玛兰居住地划定「噶玛兰省」(Cabarán)。清朝领台以后,宜兰归「诸罗县」(今嘉义)管辖,至 1723年又归新设立的「彰化县」,7年后再划入同样成立於1723年的「淡水厅」。在这段期间内,清朝政府对宜兰地区只有名义上的管辖,并没有真正设管治理。由于宜兰被视为行政边疆,常成为 [[ 海盗 ]] 、流寇的聚集地。为便于经营开发,在台湾知府杨廷理多次奏请设置行政区以后,才于1810年设「噶玛兰厅」,1875年噶玛兰废厅改县,而以噶玛兰的「兰」字,冠上「宜」字,改称「宜兰县」,由新设的台北府管辖。自此以后,「噶玛兰」这三个字就不见了,而「宜兰」则变成该县新的专属名称。
== 寻根运动 ==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70 639 植物學總論中國民族史]]
6,7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