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7
次編輯
變更
竺可楨
,無編輯摘要
|-
| align= light|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
出生日期:1890年3月7日
逝世日期:1974年2月7日
代表作品:《气象学》《物候学》
主要成就: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竺可桢'''(Chu Kochen, {{bd|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catIdx=Z竺}}),字''' 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 ,[[浙江 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 省 绍兴 市东关镇人。[[ 上虞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 东关街道院士]] )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 家 、[[地理学家]] 家和、[[教育家]] 家 。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早年==
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
1905年进入[[复旦公学]]中学部学习(未毕业)。1909年进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预科土木工程系学习。1913年畢業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18年到1920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
==經歷==
1920年到192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5年,因东南大学派系斗争,竺可桢转任商务出版社编辑。1926年8月,竺可桢到[[天津]],被张伯苓聘为私立[[ 私立 南开大学]]教授,讲授地学、气象学<ref>{{cite news|title=竺可桢: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ur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244990.html|accessdate=2016-07-18|agency=人民网}}</ref>。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到1949年,他担任任国立[[ 国立 浙江大学]]校长。1937年1月13日,[[遠東氣象會議]]在[[香港]]開幕,到會代表20餘人,中國派竺可楨出席,會期7天<ref name=民 >{{cite book |editors=[[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isbn=9787101079982}}</ref>{{rp|5339}}。4月4日,中國地理學會在南京開第四屆年會,會上宣讀論文25篇,大會由竺可楨主持<ref name=民 />{{rp|5397}}。在此期間,養成优良學風,廣攬名師,特別是延攬了衆多[[中國科學社]]和前[[學衡社]]的成員,使浙江大學迅速崛起成爲世界一流大學,時人稱浙大爲“東方劍橋”。在浙大的发展历程中,担任校长达13年之久的竺可桢先生可谓厥功至伟。他被公认为“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范,浙大的灵魂”<ref>{{cite web|url=http://zdzsc.zju.edu.cn/view.php?id=690|title=怀念竺可桢先生|author=苏步青|publisher=浙江大学网站|accessdate=2011-12-05|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13095716/http://zdzsc.zju.edu.cn/view.php?id=690|archivedate=2011-11-13}}</ref>。校训“求是”即是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作成。
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前夕,列入朱家骅与陈立夫联名向蒋介石推荐的98名“最优秀教授党员”之一<ref>[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3_04/16/24258575_0.shtml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ref>。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蒋中正]]撤離[[上海]],從[[舟山]]派[[蔣經國]]到上海去請當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到台灣遭拒<ref>{{cite book|author=漆高儒|title=《蔣經國的一生》|location=台北|publisher=傳記文學出版社|isbn=9578506074|quote=這個人(竺可楨)和我(蔣經國)私交不錯,當找到他的時候,我轉達了領袖(蔣介石)請他到台灣的意思之後,他想了想說:「謝謝領袖的好意,我看不必了。詢以原因,他說:「大勢已去,台灣將維持多久,頂多半年?一年?」我說:「時局決非如此!」後來無法再說下去,他反而跟我說:「你不必到台灣去了。」當時我憤怒的說:「人各有志。」最後便不歡而散。}}</ref>{{rp|276}}。10月16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晚年==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4 ,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 年2月7日,因[[肺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84岁 。竺可楨被公認為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文革期間,竺可楨雖未受到較大衝擊,但每日如履薄冰、提心吊膽。为免禍便和吳有訓商量,兩家一起採取一系列措施「自我改造」。<ref>{{cite news|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9/n8686097.htm|title=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一)|author=張東園|publisher=大紀元|date=2017-01-10}}</ref>
==言論==
== 家庭 ==
竺可楨夫人張俠魂自幼努力學習,不僅愛好繪畫,還寫得一手勢如劈玉的好字。本世紀20年代的中國始有飛機,男子尚且望而生畏,可勇敢好奇的張俠魂竟毫不猶豫,自報奮勇,一定要坐一坐,此舉便使她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乘坐飛機的女性。竺可楨非常欣賞張俠魂的性格。就在張俠魂坐飛機的那段時間裡,他寫了一篇《空中航行之歷史》的文章。這大概同張俠魂坐飛機一事不無關係。張俠魂與竺可楨於1920年在上海結婚。他們共同生活了十八年。據竺可楨的日記記錄,張俠魂染上痢疾之後,他心急如焚,每天記錄著妻子病情的發展情況,悉心照料,盼望妻子早日康復。可是病魔終於將愛妻從他的身邊奪去,使他一人在孤獨中彷徨。喪妻的痛苦折磨著竺可楨,俠魂的一切用品都在引起他對愛妻的懷念。一份手稿,件件衣物,觸景生情,俠魂的音容笑貌在夢中陪伴著他。 經人介紹在1939年陳汲與竺可楨相識,並於1939年9月21日與他正式訂婚。<ref>《中外名人情侶辭典》,1988</ref>
==纪念==
===故居===
南京颐和路西侧的珞珈路48号大院内,一座灰色的砖木结构2层小楼里住了不少市民,这与其它公馆常年大门紧闭有所不同。这座小楼最早的主人,正是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的竺可桢。竺可桢20世纪30年代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时,建起了这座别墅。1936年,竺可桢调往杭州,离开南京故居。1962年竺可桢加入中国共产党,认为私人住房应该归国家所有,便将这座房子交给了南京市政府。2012年,竺可桢旧居列入南京市第四批文保单位。<ref>[https://news.sina.com.cn/o/2012-06-05/021924534986.shtml 竺可桢当年将颐和路故居主动交公],新浪网</ref>
===塑像===
2002年5月11日,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李四光]]、竺可桢塑像揭幕仪式,由此拉开“百年南大名人塑像”的帷幕,为南京大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ref>[https://alumni.nju.edu.cn/60/12/c4290a90130/page.htm 我校地学学科创建人——竺可桢],南京大学校友网</ref>
为纪念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11月18日,由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竺可桢先生塑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幕。<ref>[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11/18/content_1047002.shtml 竺可桢先生塑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幕],科技网</ref>
===展览===
2022年9月15日,“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第一篇章“众心向党”,以竺可桢的一页日记,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重大举措的诞生,以竺可桢本人的感悟展现党对科技、人才的重视。<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095058797586858&wfr=spider&for=pc “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京开幕],中国日报网</ref>
==视频==
<center>
===先生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
{{#iDisplay:g0017gkxuo4|640|360|qq}}
</center>
<center>
===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 大师竺可桢===
{{#iDisplay:e0010RuJjBQ|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地理学家]][[Category:教授]][[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