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1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绰约新妆玉有辉'''<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绰约新妆玉有辉'''<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8200076/pexels-photo-2820007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绰约新妆玉有辉》'''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杰的散文。
==作品欣赏==
===绰约新妆玉有辉===
“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办公室里的杨柯说,她看上去有些兴奋。年轻人嘛,又是女孩子,感觉是敏锐的。
是啊,到了该开的时候了,又是一年的玉兰花开。老张停下了手头的工作。他在一线教学有三十多年了,单单教高三就超过了二十年。双鬓已经花白,繁重的课业让他难以注意到季节的变化。在他的印象中,高中尤其是高三,只有一个季节,那就是毕业季。在办公室一群年轻人堆里,他是一个看上去有些特别的存在。
脖子有些僵,背有些紧,手有些麻。他决定走到外面看一看。
二月的春风料峭,乍一出办公室,还是有些冷,老张拉上了冲锋衣的领子。校园处在在山东省的最北部,比邻小清河,小清河往外走,就是渤海湾了。
海风吹来了海鲜的味道,有些腥,有点臭,但是老张觉得很熟悉。他嗅着这种腥臭的空气已经四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
“还是那个味道,就是淡了些。”近些年,由于过度捕捞,渤海湾的渔产减少了很多,就是在这里靠岸的,也不是些上等的货。小清河沿岸的渔船大都在[[秦皇岛]]卸货,那里的鱼价高一些。能到这里的渔货质量一般,也上不起价来。
他忘却了自己出来是看玉兰花的,思绪有些走远了。
四十五年以前,渤海湾盛产对虾和蟹子,丰富的渔获繁荣了这个小小的码头。
那时候,兴盛的时候,那[[渤海]]湾的渔船川流不息,也带来了丰富的渔获。也是在那个时候,老张的家境有些窘困。准确地说,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孩子,连小张都称不上的。于是就从农村老家搬到码头边来住,房子是租来的。听大人们说,是老家的一个有点远的亲戚的,他管女房东叫奶奶。上老下小的,只有他父亲有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但收入不高。家中姐弟四个,母亲在家带孩子。为了生活,有时候就靠去拾取些人家不要的鱼货。有的鱼货是加工厂里的加工后遗漏的,有的是渔船在缺货的时候掉下来不要的,有的是渔品太次加工厂不收的。
码头上不时地有成堆的颔针鱼,当地人称它为青条杆。那时的青条杆不算好的渔获,因为腥味大,加工厂是不收的,所以就剩在了码头上,一小堆一小堆的,像盘曲的一陀蛇。老张的母亲就拾了回家,先用盐盐咸了,再做成咸鱼,老给人和孩子们吃,那是人间的美味呀。老张还是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用盐盐咸了,是为了不让家里人多吃。母亲出去并不是每次都能拾到,要节俭着吃,每人每顿饭只分一小块,其它的没有了。
有时候,还能捡到[[海螺]]。大的如碗口,小的如拳头。把它洗净放在炭火上,上面浇上一点点的酱油,等到烤熟了,就把螺肉拿出来,切片码在盘子里,就可以分享美味了。每个人是可以吃几片的,但也就是尝尝而已,远远不能饱腹的。
为了能有下饭的东西,母亲有时候就要领着老张出去。码头上有不少巡岸人,胳膊上都戴着红袖标,他们不停地在小清河边来来回回地巡视,看到有闲杂人等靠近河边,便大声制止。在那个年月,他们权力很大,显得很是神气。趁巡岸人不注意,母亲就提起他的双手把他放到小清河岸下去。
落潮的时候,岸边有石头露出来,可以踩着那些石头拾鱼货。三个姐姐是不敢下去的,女孩子胆小。他从小就不怕的,一来胆大,二来有奖励,吃饭的时候,母亲就给他个大点的咸鱼。老张珍惜这来之易的机会,飞快地拾取卸船时掉在岸边的鱼货扔到岸上,母亲就赶紧地用袋子装起来拿走。看来巡岸的过来撵了,就抓住他的双手,飞快地从岸下提起来,然后赶紧地跑开。遇到运气好的时候,拾得多一些;运气差的时候,可能就啥也拾不到了。时间长了,巡岸的就特别盯着他们。能够下到岸边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总不能每顿都没有下饭的东西。
母亲于是领着他去工厂门口拾。厂里不时地有车辆出入,为了安全生产,工厂的门卫是不让亲人靠近的。我们只好远远地躲着。等过车的时候,飞快地过去找拾一点,然后赶紧折回来。这样一天的时间,来来回回的次数不少,可也拾不了多少东西。印象中记得最多是毛蛤,半天的时间,娘俩能够拾一小手帕。
不是每次都是好运气的。有时候,娘俩拾了半天的毛蛤,就会被门卫没收了去。有的门卫心肠软,母亲说着好话,他还会还给你。有的门卫没收了,就不给了。等到了天黑,眼看要回来无望,也就回家了。我们有些难过,忙活了半天,不仅啥也没有拾到,还损失了一个小手巾。
孩子们陆续上学了,光靠拾点鱼货是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的。总要想点办法。
母亲去干建筑了,她带上大姐,大姐小学刚毕业,家里就不让她上学了。然后,在家照顾妹妹和弟弟,直到她二十岁的时候。
四十年前,母亲和大姐经人介绍去干建筑,娘俩没有啥技术,只能卖力气,给拖拉机上土。母亲个子矮,上土的时候,要把铁锨抬得很高,很费体力。大姐当时刚刚二十岁,也没有多大力气。没有别的门路,为了钱,咬牙也要干呀。家里还有一家老小在等着呢。
几年后,我们家也终于可以盖新房了。因为条件有限,新房基础打得很薄,也基本没有做防水,只是加了些石灰粉,上面是茅草,后来才换成了瓦。新房没有任何装饰,用家徒四壁也不为过。搬进新家的家具,少得可怜,大都很破旧。父亲是长子,为了他的兄弟姐妹把家都抽空了。寒酸的新家,他至今记忆犹新。但一家人仍旧很高兴了,有自己的新家了,再也不用大冬天去别人家还没有安装门窗的房子借宿了。
母亲和大姐的辛苦换来了钱,钱盖成了房子,可也让母亲和大姐身体受了很大的伤害。若干年后,母亲和大姐都得了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疼得厉害,手指关节也都扭曲变形了,每天要靠药物来维持。
但伤痛对她们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母亲和大姐依然咬牙坚持干活,毕竟持家是真正的刚需呀!困苦宽阔了她们的胸怀,辛劳磨砺了她们的坚忍。至今,她们依然乐观,微笑着面对普通的生活。“高高兴兴是一天,愁眉苦脸也是一天,为啥不活得高兴一些呢!”母亲和大姐常这样说。
四十年后,新房变成了老家。墙皮剥落了不少,离地面大约有一米了,地面上都是剥落的墙皮灰。每次都能扫出很多,墙皮变得越来越薄了。每次回家,老张都会想起这些,内心总不免有些酸楚。
“这样的日子苦着呢!”老张自言自语道。
日子渐渐好了一些,不过,相比其它的家庭,老张的家境还是不好,底子薄呀。直到孩子们长大了,大都能挣钱了,家境才真正地好了起来。
苦日子,咋是那样的漫长;好日子,怎么来得那么迟呢。
“张老师,转转呀!”同事跟老张打着招呼。
“嗯嗯。”老张有些恍惚,应差似地应答着,他思绪一时还收不回来。
“啥味道,怎么这么香呢。”老张嗅了嗅鼻子。
他的眼前一亮,路边的玉兰花正在绽放。
形似莲花,花叶饱满,翼展四方,清香幽幽,沁入肺脾,醉人魂魄。校园里的玉兰花开得正绚。
好一树玉兰花,身经苦寒而自忍持,孤勇决绝而自高标。
美哉,玉兰花;雅哉,花玉兰。花也,人也。
老张想起来明代文征明写的《玉兰》诗:
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
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
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原相敌,
笑比江梅不恨肥。
<ref>[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张杰,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0余年,牢记“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把理论学习贯彻落实在工作中。多年担任高中语文学科组长,协调同事做好教学常规的落实工作。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center>''' 绰约新妆玉有辉'''<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8200076/pexels-photo-2820007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绰约新妆玉有辉》'''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杰的散文。
==作品欣赏==
===绰约新妆玉有辉===
“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办公室里的杨柯说,她看上去有些兴奋。年轻人嘛,又是女孩子,感觉是敏锐的。
是啊,到了该开的时候了,又是一年的玉兰花开。老张停下了手头的工作。他在一线教学有三十多年了,单单教高三就超过了二十年。双鬓已经花白,繁重的课业让他难以注意到季节的变化。在他的印象中,高中尤其是高三,只有一个季节,那就是毕业季。在办公室一群年轻人堆里,他是一个看上去有些特别的存在。
脖子有些僵,背有些紧,手有些麻。他决定走到外面看一看。
二月的春风料峭,乍一出办公室,还是有些冷,老张拉上了冲锋衣的领子。校园处在在山东省的最北部,比邻小清河,小清河往外走,就是渤海湾了。
海风吹来了海鲜的味道,有些腥,有点臭,但是老张觉得很熟悉。他嗅着这种腥臭的空气已经四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
“还是那个味道,就是淡了些。”近些年,由于过度捕捞,渤海湾的渔产减少了很多,就是在这里靠岸的,也不是些上等的货。小清河沿岸的渔船大都在[[秦皇岛]]卸货,那里的鱼价高一些。能到这里的渔货质量一般,也上不起价来。
他忘却了自己出来是看玉兰花的,思绪有些走远了。
四十五年以前,渤海湾盛产对虾和蟹子,丰富的渔获繁荣了这个小小的码头。
那时候,兴盛的时候,那[[渤海]]湾的渔船川流不息,也带来了丰富的渔获。也是在那个时候,老张的家境有些窘困。准确地说,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孩子,连小张都称不上的。于是就从农村老家搬到码头边来住,房子是租来的。听大人们说,是老家的一个有点远的亲戚的,他管女房东叫奶奶。上老下小的,只有他父亲有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但收入不高。家中姐弟四个,母亲在家带孩子。为了生活,有时候就靠去拾取些人家不要的鱼货。有的鱼货是加工厂里的加工后遗漏的,有的是渔船在缺货的时候掉下来不要的,有的是渔品太次加工厂不收的。
码头上不时地有成堆的颔针鱼,当地人称它为青条杆。那时的青条杆不算好的渔获,因为腥味大,加工厂是不收的,所以就剩在了码头上,一小堆一小堆的,像盘曲的一陀蛇。老张的母亲就拾了回家,先用盐盐咸了,再做成咸鱼,老给人和孩子们吃,那是人间的美味呀。老张还是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用盐盐咸了,是为了不让家里人多吃。母亲出去并不是每次都能拾到,要节俭着吃,每人每顿饭只分一小块,其它的没有了。
有时候,还能捡到[[海螺]]。大的如碗口,小的如拳头。把它洗净放在炭火上,上面浇上一点点的酱油,等到烤熟了,就把螺肉拿出来,切片码在盘子里,就可以分享美味了。每个人是可以吃几片的,但也就是尝尝而已,远远不能饱腹的。
为了能有下饭的东西,母亲有时候就要领着老张出去。码头上有不少巡岸人,胳膊上都戴着红袖标,他们不停地在小清河边来来回回地巡视,看到有闲杂人等靠近河边,便大声制止。在那个年月,他们权力很大,显得很是神气。趁巡岸人不注意,母亲就提起他的双手把他放到小清河岸下去。
落潮的时候,岸边有石头露出来,可以踩着那些石头拾鱼货。三个姐姐是不敢下去的,女孩子胆小。他从小就不怕的,一来胆大,二来有奖励,吃饭的时候,母亲就给他个大点的咸鱼。老张珍惜这来之易的机会,飞快地拾取卸船时掉在岸边的鱼货扔到岸上,母亲就赶紧地用袋子装起来拿走。看来巡岸的过来撵了,就抓住他的双手,飞快地从岸下提起来,然后赶紧地跑开。遇到运气好的时候,拾得多一些;运气差的时候,可能就啥也拾不到了。时间长了,巡岸的就特别盯着他们。能够下到岸边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总不能每顿都没有下饭的东西。
母亲于是领着他去工厂门口拾。厂里不时地有车辆出入,为了安全生产,工厂的门卫是不让亲人靠近的。我们只好远远地躲着。等过车的时候,飞快地过去找拾一点,然后赶紧折回来。这样一天的时间,来来回回的次数不少,可也拾不了多少东西。印象中记得最多是毛蛤,半天的时间,娘俩能够拾一小手帕。
不是每次都是好运气的。有时候,娘俩拾了半天的毛蛤,就会被门卫没收了去。有的门卫心肠软,母亲说着好话,他还会还给你。有的门卫没收了,就不给了。等到了天黑,眼看要回来无望,也就回家了。我们有些难过,忙活了半天,不仅啥也没有拾到,还损失了一个小手巾。
孩子们陆续上学了,光靠拾点鱼货是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的。总要想点办法。
母亲去干建筑了,她带上大姐,大姐小学刚毕业,家里就不让她上学了。然后,在家照顾妹妹和弟弟,直到她二十岁的时候。
四十年前,母亲和大姐经人介绍去干建筑,娘俩没有啥技术,只能卖力气,给拖拉机上土。母亲个子矮,上土的时候,要把铁锨抬得很高,很费体力。大姐当时刚刚二十岁,也没有多大力气。没有别的门路,为了钱,咬牙也要干呀。家里还有一家老小在等着呢。
几年后,我们家也终于可以盖新房了。因为条件有限,新房基础打得很薄,也基本没有做防水,只是加了些石灰粉,上面是茅草,后来才换成了瓦。新房没有任何装饰,用家徒四壁也不为过。搬进新家的家具,少得可怜,大都很破旧。父亲是长子,为了他的兄弟姐妹把家都抽空了。寒酸的新家,他至今记忆犹新。但一家人仍旧很高兴了,有自己的新家了,再也不用大冬天去别人家还没有安装门窗的房子借宿了。
母亲和大姐的辛苦换来了钱,钱盖成了房子,可也让母亲和大姐身体受了很大的伤害。若干年后,母亲和大姐都得了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疼得厉害,手指关节也都扭曲变形了,每天要靠药物来维持。
但伤痛对她们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母亲和大姐依然咬牙坚持干活,毕竟持家是真正的刚需呀!困苦宽阔了她们的胸怀,辛劳磨砺了她们的坚忍。至今,她们依然乐观,微笑着面对普通的生活。“高高兴兴是一天,愁眉苦脸也是一天,为啥不活得高兴一些呢!”母亲和大姐常这样说。
四十年后,新房变成了老家。墙皮剥落了不少,离地面大约有一米了,地面上都是剥落的墙皮灰。每次都能扫出很多,墙皮变得越来越薄了。每次回家,老张都会想起这些,内心总不免有些酸楚。
“这样的日子苦着呢!”老张自言自语道。
日子渐渐好了一些,不过,相比其它的家庭,老张的家境还是不好,底子薄呀。直到孩子们长大了,大都能挣钱了,家境才真正地好了起来。
苦日子,咋是那样的漫长;好日子,怎么来得那么迟呢。
“张老师,转转呀!”同事跟老张打着招呼。
“嗯嗯。”老张有些恍惚,应差似地应答着,他思绪一时还收不回来。
“啥味道,怎么这么香呢。”老张嗅了嗅鼻子。
他的眼前一亮,路边的玉兰花正在绽放。
形似莲花,花叶饱满,翼展四方,清香幽幽,沁入肺脾,醉人魂魄。校园里的玉兰花开得正绚。
好一树玉兰花,身经苦寒而自忍持,孤勇决绝而自高标。
美哉,玉兰花;雅哉,花玉兰。花也,人也。
老张想起来明代文征明写的《玉兰》诗:
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
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
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原相敌,
笑比江梅不恨肥。
<ref>[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张杰,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0余年,牢记“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把理论学习贯彻落实在工作中。多年担任高中语文学科组长,协调同事做好教学常规的落实工作。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