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9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临高台送黎拾遗'''<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临高台送黎拾遗'''<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804c41ab6bd44d4eb8bafb2bc203f35a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临高台送黎拾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首句点明地点;次句说居高而望,田野旷远无边,河水一直流到天际,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后两句以倦鸟飞还,反衬行人远去,不言惜别而神情自见。
== 原文 ==
王维〔唐代〕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 译文 ==
在高台上送别友人,一眼望去,川原无限广阔看不到尽头。
夕阳西下鸟儿纷纷归巢,你却步履匆匆,没有片刻停歇。
==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好友——时任唐右拾遗的黎昕而作。黎昕与王维素有交情,王维多以其之事而作诗,如《青龙寺与黎昕戏题》等诗,此诗亦是如此。
== 赏析 ==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登高远望所见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黎拾遗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点明地点,送别的地方是一个高台附近,送别的对象就是黎拾遗了。黎拾遗指黎昕,诗人的朋友,拾遗是官名。“高台”二字领起全诗,同时也为后边的景物描写提供了全知视角。“川原杳何极”,说的就是居高而望,田野旷远无边,河水一直流到天际。这两句诗给读者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
三、四句写友人走了以后,诗人却不肯离去,他又登上了高台,继续目送友人远去,直到天色将暮,飞鸟都回巢了,仍然不舍得就此回去。但是原野空旷,不见边际,友人的远去身影一直在视野中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视线中。全诗短小简练,不过二十字,却句句是画,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无奈。特别是第三、四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简析 ==
《临高台送黎拾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首句点明地点;次句说居高而望,田野旷远无边,河水一直流到天际,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后两句以倦鸟飞还,反衬行人远去,不言惜别而神情自见。整首诗情景交融,描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登高远望所见景色,表达了他对黎拾遗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 王维 ==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47e817958aab.aspx 临高台送黎拾遗]</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center>'''临高台送黎拾遗'''<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804c41ab6bd44d4eb8bafb2bc203f35a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临高台送黎拾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首句点明地点;次句说居高而望,田野旷远无边,河水一直流到天际,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后两句以倦鸟飞还,反衬行人远去,不言惜别而神情自见。
== 原文 ==
王维〔唐代〕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 译文 ==
在高台上送别友人,一眼望去,川原无限广阔看不到尽头。
夕阳西下鸟儿纷纷归巢,你却步履匆匆,没有片刻停歇。
==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好友——时任唐右拾遗的黎昕而作。黎昕与王维素有交情,王维多以其之事而作诗,如《青龙寺与黎昕戏题》等诗,此诗亦是如此。
== 赏析 ==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登高远望所见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黎拾遗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点明地点,送别的地方是一个高台附近,送别的对象就是黎拾遗了。黎拾遗指黎昕,诗人的朋友,拾遗是官名。“高台”二字领起全诗,同时也为后边的景物描写提供了全知视角。“川原杳何极”,说的就是居高而望,田野旷远无边,河水一直流到天际。这两句诗给读者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
三、四句写友人走了以后,诗人却不肯离去,他又登上了高台,继续目送友人远去,直到天色将暮,飞鸟都回巢了,仍然不舍得就此回去。但是原野空旷,不见边际,友人的远去身影一直在视野中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视线中。全诗短小简练,不过二十字,却句句是画,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无奈。特别是第三、四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简析 ==
《临高台送黎拾遗》是一首五言绝句。诗的首句点明地点;次句说居高而望,田野旷远无边,河水一直流到天际,展开了一个宏大旷远的艺术境界;后两句以倦鸟飞还,反衬行人远去,不言惜别而神情自见。整首诗情景交融,描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登高远望所见景色,表达了他对黎拾遗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 王维 ==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47e817958aab.aspx 临高台送黎拾遗]</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