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瑪麗·愛因斯沃斯

移除 1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學術貢獻 ==
[[File:依附理論 2.jpg | thumb | 220px | left | 陌生情境測驗 [https://twitter.com/marydainsworth?lang=de 原圖鏈接]]]
依附理論最早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根據鮑比的分析,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來的產物:小孩子一出生就會依賴身邊重要的人(媽媽),讓自己免於受到外在的威脅,並發展成自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譬如小鴨子在出生之後,就會跟著第一眼看到的東西走一樣,就是為了要讓小鴨子能夠追隨母親,讓牠們能夠獲得保護。<ref name=“pansci">{{cite web |url=https://pansci.asia/archives/99774 | title=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 language=zh | date=2016-09-26 | publisher=泛科學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8}}</ref>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 ,1973年 ,她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關係。通過分析兒童在這些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她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類型: 幼兒的反應主要可以分成三種, 分別稱為: *1、 安全型 關係(securely attached 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 ,不安全 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 附─迴避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 甚至媽媽 在時也這樣想。 安全 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2、 依附─ 焦慮 / 矛盾型 關係(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3、迴避型關係(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 (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 。這種關係中的媽媽對孩子也不很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ref name="NYT"/><ref name=“壹讀">{{cite web |url=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 title=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 language=zh | date=2016-03-09 | publisher=壹讀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8}}</ref>   愛因斯沃斯突破性的研究工作使我們能夠很好地理解「依附理論」及不同的風格,以及這些風格如何影響個體成年後的行為。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而是終其一生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生活,當成年人有需求,需要尋求幫助時,我們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侶)。依附理論更是近年來探索愛情及兩性關係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 
== 主要著作 ==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