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
次編輯
變更
岳飞
,创建页面,内容为“{{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岳飛|身份=<!-- 朝代+某某家 -->宋朝軍事將領 |圖片名稱 = 岳飞像.jpg |圖片大小 = 250px |圖片說明…”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岳飛|身份=<!-- 朝代+某某家 -->[[宋朝]]軍事將領
|圖片名稱 = 岳飞像.jpg
|圖片大小 = 250px
|圖片說明 =
|姓=岳
|名=飛
|姓名=岳飛
|字=鹏举
|官職=樞密副使([[少保]])
|封爵= [[武昌郡]][[开国公]]<br>後[[追赠]][[太师]]、[[鄂王]]
|封號=
|封地=
|其他名號=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 <!-- 廟法天尊?妙法天尊? -->
|族裔 = [[汉族]]
|出生年=[[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br/>1103年3月24日
|出生地=[[相州]][[湯陰]](今[[安阳]])
|婚年=
|逝世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br/>{{BirthDeathAge| |1103|3|24|1142|1|27|yes}}
|逝世地=[[杭州]]
|諡號=[[宋孝宗]]贈諡武穆、後改諡忠武
|墳墓=
|祠廟 = [[杭州岳王廟|杭州棲霞嶺忠烈庙]]
|父親=岳和
|母親=姚氏
|正室=|妻=劉氏|繼室=[[李娃]]|平妻=|側室=
|元配之父= |元配之嫡母= |元配之母=
|正室之父= |正室之嫡母= |正室之母=
|妻之父= |妻之嫡母= |妻之母=
|繼室之父= |繼室之嫡母= |繼室之母=
|平妻之父= |平妻之嫡母= |平妻之母=
|兄弟= 弟 [[岳翻]]
|子= [[岳雲]]、[[岳雷]]、[[岳霖]]、[[岳震]]、[[岳霆]]。
|女=
|其他親屬= 舅 姚某(姚氏之弟)<ref>《[[s:三朝北盟㑹編_(四庫全書本)/卷144]]》記載:母曰「我鍾愛此弟,何遽如此?」</ref> <br/> 孫 [[岳珂]]
|著作= 《[[滿江紅#岳飛]]》、《岳忠武王文集》
|注釋=
}}
{{Infobox East Asian
|title=岳飞
|tablewidth=
|color=
|fontcolor=
|background=
|logo=
|logowidth=
|img=
|imgwidth=
|caption=
|sort=
<!-- 中文 -->
|chinesetitle=
|chinese=
|tradchi=岳飛
|simpchi=岳飞
|zhuyin=ㄩㄝˋ ㄈㄟ
|pinyin=Yuè Fēi
|typy=
|wg=Yüeh<sup>4</sup> Fei<sup>1</sup>
|chinesetext=
<!-- 韓文 -->
|koreantitle=
|context=
|hangul=악비
|hanja=岳飛
|rr=ak bi
|mr=
|koreantext=
<!-- 日文 -->
|japanesetitle=
|kanji=岳飛
|kana=がくひ
|kanahis=
|hiragana=
|katakana=
|shinjitai=
|kyujitai=
|romaji=Gakuhi
|hepburn=
|japanesetext=
<!-- 越南文 -->
|vietnamesetitle=
|vietnamese=Nhạc Phi
|chunom=
|hantu=岳飛
|hannom=
|vietnamesetext=
}}
[[File:Yue Fei temple 12.jpg|230px|thumb|杭州岳王庙]]
'''岳飛'''{{BD|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表字|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朝|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ref>故後人稱'''岳武穆'''、'''岳忠武王'''</ref>。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ref>[[s:庸閑齋筆記/09#關侯岳侯之封諡]]</ref>。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兀术|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ref name="宋史">《[[s:宋史/卷365|宋史·岳飛傳]]》</ref>。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ref>[[s:岳武穆遺文 (四庫全書本)]]</ref>」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其不朽詞作《[[滿江紅#岳飛|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岳飛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 生平 ==
=== 少时经历 ===
[[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1103年3月24日)<ref>{{cite web|author1=中央研究院|title=兩千年中西曆轉換|url=http://sinocal.sinica.edu.tw/}}</ref>,岳飞生于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家中世代务农,是北宋政治家韩琦家的佃农<ref>《宋史·岳飞传》:“岳飞,其名由來,聽聞其母姚氏懷孕即將臨盆之際,有一隻白色的大鵬鳥高聲鳴叫飛過屋頂。因此岳飛之父岳和將其取名為飛,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ref>。岳飞力量惊人,能开三百斤弓,八石之弩,且拜师于弓术名家[[周侗|周同]],能左右开弓<ref>《宋史·岳飞传》:“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ref>。[[宣和]]四年(1122年)冬,岳飞从军,旋因其父岳和病故,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宣和六年(1124年)冬,再次投军,翌年驻地沦陷于金军之手,战败还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第三次投军。[[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年,以越职上书言事,被夺官。對于这三次从军经历,各种史书众说纷纭。
成书于[[元代]]的《[[宋史]]》记载岳飛[[冤獄]]時,[[法官]][[大理寺]]寺丞[[何铸]]命岳飛脫衣受審,“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何铸为岳飞申诉冤情不得,秦桧改派[[万俟卨]]审理。
[[清代]][[钱彩]]的历史[[评书]]《[[说岳全传]]》演绎成岳飛在第四度投軍時,其母以針在岳飛的背後刺上「精忠報國」,後以醋墨敷彩,于是留下了“岳母刺字”这个故事。
[[File:Zhoutong&students.jpg|thumb|230px|周侗教岳飛箭術]]
{{中國民間信仰}}
=== 早期抗金 ===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飞投奔借[[通直郎]]、[[直龙图阁]]、[[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丁亥,责授凤州团练副使张所借通直郎、直龙图阁,充河北西路招抚使。”</ref>军中,受到赏识,借补修武郎、阁门宣赞舍人,充中军统领{{efn|两宋[[武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军衔]],自正二品至从九品共计五十二阶,每升一阶称为转一官。第四十二阶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转两官,称为双转,至第二十七阶武功大夫止;以上则必须由皇帝特旨任命。借补是临时任命,须报经朝廷批准。岳飞直接被任命为修武郎,为武阶五十二阶第四十四阶,从八品;阁门宣赞舍人为从七品,作为加官以示荣宠,称为带阁职,实际官阶仍以修武郎(从八品)为准。}};不久,又借补武经郎,充中军统制{{efn|[[武经郎]]是[[武阶]]五十二阶第四十阶,从七品;南宋军职分为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同统制、副统制、同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部将、队将、押队、拥队}}。九月,张所命都统制[[王彦]]率岳飞等七千人北渡黄河抗金。张所不久被撤职流放,河北西路招抚司随之撤销。在进军途中,岳飞与王彦意见不合,后遂脱离王彦单独行动,但众寡不敌,重归王彦被拒,于是南下投奔延康殿学士、京城留守、兼开封尹宗泽。岳飞以不服主将号令当斩,被宗泽赦免,仅免官待罪。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宗泽病逝,[[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八月,岳飞再次在汜水关击败金军,升转武功郎。杜充命令岳飞去消灭张用、曹成、王善等被原宗泽招安但在其死后不受约束的部队,岳飞以所部八百人死战,升转武经大夫。接着,岳飞奉命解救盗匪杜叔五、孙海围困的东明县,升转武略大夫,借补英州刺史。岳飞再救援被王善围困的淮宁府,升转武德大夫,实授英州刺史。
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杜充撤往[[建康府]],岳飞苦谏不从,开封失守。不久[[完颜宗弼]]率金军南下建康,杜充所部战败,率亲兵三千投降。岳飞退屯建康东北的[[紫金山]],后四战收复常州。宋高宗从海上逃走,金军从海道追出三百多里,仍然没能抓住他,随即在大肆掳掠后北还。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宋高宗从海上返回[[越州]],任命张俊为浙西路江东路制置使,“诸将并受节度”,命其收复建康。四月,岳飞在清水亭首战告捷;五月,进屯牛头山,率三百骑兵、两千步兵在建康城西北十五里击败完颜宗弼,收复建康。六月,岳飞随张俊讨伐沦为盗匪的原统制戚方,以三千人在广德军东南约七十里的苦岭击败戚方,戚方投降张俊。
岳飛回到张渚镇,因為即將離開,在房東張大年的屏风上题词<ref>《云麓漫钞》卷1,又《金佗稡编》卷19《五岳祠盟记》。</ref>:
{{Quote|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曲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碟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飛书。}}
张俊回朝后“盛称岳飞可用”,于是岳飞升转任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州]]镇抚使{{efn|當時宋廷在[[淮南]]地区至少<ref>《要录》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戊午記載,李伸任庐、寿州镇抚使,不知月份,但未必在岳飞之後。</ref>有八个<ref>《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乙丑,卷34建炎四年六月丙戌,在岳飞之前任淮南镇抚使者有赵立、薛庆、李彦先、郭仲威、刘位、赵霖、吴翊和李成八人。</ref>[[镇抚使司]],岳飛只是其中之一。}}兼知[[泰州]]。
完颜宗弼北上后,与[[完颜昌]]会师攻打楚州。宋高宗命张俊援救楚州。张俊命并非嫡系的岳飞出战,又命刘光世为岳飞后援。岳飞于九月赶到[[承州]],但未能解楚州之围,楚州失陷。岳飞无险可恃,撤军而还。同年六月,御前五军改为神武军,[[韩世忠]]所部为神武左军,[[张俊]]所部为神武右军都统制,两人均为都统制;[[辛永宗]]所部六千人为神武中军,王燮所部一万五千人为神武前军,陈思恭所部万人为神武后军,三人均为统制。<ref>《要录》卷40建炎四年十二月乙未,《宋史》卷364《韩世忠传》。</ref>。御营司五军改为神武副军,辛企宗所部为神武副军,辛企宗为都统制;李横所部为神武左副军,颜孝恭所部为神武右副军,两人均为统制。后神武右副军统制颜孝恭改任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司统制,空缺由岳飞填补。<ref>《金佗续编》卷5《除神武右副军统制省札》。</ref>。十月,岳飞升转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十二月,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因镇压福建范汝为之乱不力而被削职<ref>《要录》卷50绍兴元年十二月乙亥。</ref>,岳飞的「神武右副军」改名为「'''神武副军'''」,并升迁为都统制。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末,岳飞被任命为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统率军马前往潭州<ref>《金佗续编》卷5《权知潭州并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省札》,《要录》卷51绍兴二年正月壬寅。</ref>。二月,主战派头号人物[[李纲]]被起用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岳飞等将领划入李纲部下<ref>《梁溪全集》李纲行状,《要录》卷51绍兴二年二月庚午。</ref>,讨伐湖东路的盗匪曹成。当时岳家军的兵力为一万二千余人,岳飞以二千人驻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余的一万多人进攻曹成的部队<ref>《梁溪全集》卷65至卷70诸奏说曹成有兵十万,“能战之兵不下三万”。《金佗稡编》卷19《追赶曹成捷报申省状》说他实有“七万余人”。</ref>。战斗中岳家军佔尽优势,但曹成部下悍将[[杨再兴]]骁勇异常,先是攻入岳家军第五正将韩顺夫的营地,将韩砍折一臂而死,後又杀死了-{岳飛}-的胞弟-{[[岳飜]]}-。但杨再兴最终被岳家军俘虏,被岳飞收服而成为日後岳家军的著名悍将之一。李纲称赞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少得”,断言他“异时决为中兴名将”。闰六月,岳飞升三官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仍属从五品<ref>《金佗续编》卷2《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告》,《会编》卷151,《要录》卷55绍兴二年六月庚子。</ref>。讨伐曹成後,岳家军兵力增一倍,达二万三千到四千人左右,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军相差不多<ref>《要录》卷60绍兴二年十一月己巳,卷62绍兴三年正月丁卯,卷63绍兴三年三月辛未,《忠正德文集》卷2《知洪州乞支降钱米状》。</ref>。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第二次朝见宋高宗。宋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字,绣成一面战旗,命岳飞在用兵行师时作为大纛。又任命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将驻守蕲州的统制李山,屯扎江州的统制傅选两支部队并入岳家军<ref>李山一军据《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傅选一军据《会编》卷155,《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丙寅。</ref>,将淮南西路舒州和蕲州的防务并入岳飛的防區。岳家军的军号也由「神武副军」升格为「'''神武後军'''」,但岳飞的官銜卻由都统制改回统制<ref>《金佗续编》卷5《改差充神武後军统制省札》,《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庚辰。</ref>,这是因为他的資歷尚淺,還不能和「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相比。
=== 鎮守襄漢 ===
[[紹興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岳飛第一次北伐]]。岳飛率岳家軍三萬五千人左右打敗[[劉齊]][[劉豫]]的部將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復了前一年南宋失去的[[襄陽府]]鎮撫使李横的轄地,以及[[唐州]]和[[信陽軍]]。
克復襄漢後,岳飛面臨新復中原地區的後勤防務問題,這問題直到滅金國後[[端平入洛]]時都一直困擾宋軍。這些地方因為「久罹兵火」,原來的居民「或被驅虜,或遭殺戮,甚為荒殘」,以至於「百里絕人,荊榛塞路,虎狼交跡」,「野無耕農,市無販商,城郭隳廢,邑屋盪盡,而糧餉難於運漕」<ref>《[[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10#條具荊襄相度移治及差官奏]]》,《梁溪全集》卷8l《論襄陽形勝札子》,《湖北金石志》卷11《大洪山遂禪師塔銘》。</ref>。凡是克復失地的宋軍,都有一個兩難的防務問題:「若少留將兵,恐復為賊有」;「若多留將兵,唯俟朝廷千里饋糧,徒成自困,終莫能守」<ref>《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01#紹興四年》</ref>。
因為後勤問題,岳飛只能將主力撤回,留少量兵力戍守。張旦被任命為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安撫使、兼襄陽知府,[[牛皋]]為安撫副使,李道任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四州都統制,配置軍士2000人,守衛襄陽府;周識和李旦率150名軍士守郢州;孫翬和蔣廷俊率200名軍士守隨州;舒繼明和訾諧守信陽軍;戍守襄陽府的2000人中分撥出來一部分,由高青和單藻帶領守唐州,由張應、黨尚友和邵俅帶領守鄧州<ref>岳飛的襄漢防務布置,見《[[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09#遺事]]》,卷10《條具荊襄相度移治及差官奏》,卷11《收復唐鄧信陽差官奏》,《襄陽差職官奏》,《荊襄寬恤畫一奏》,《[[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續編卷06#措置防守襄陽隨郢等州省劄]]》,《檢會前劄》;《[[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78]]》卷78紹興四年七月丁丑,卷79紹興四年八月甲辰,卷82紹興四年十一月乙丑;《輿地紀勝》卷80《信陽軍》。</ref>,以整治防務,恢復生產。劉齊李成軍雖然不時騷擾<ref>偽齊軍隊曾多次發動攻擊,《[[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85]]》紹興五年二月,《[[s:宋史/卷028]]高宗紀》,《輿地紀勝》卷80《信陽軍》載,商元偷襲信陽軍,舒繼明被俘遇難,時岳飛入朝,改命李迪戍守。《要錄》卷91紹興五年七月壬午,《宋史》卷28《高宗紀》載,岳飛鎮壓楊幺時,偽齊乘機攻唐州湖陽縣,俘高青,旋即放回。《金佗稡編》卷9《遺事》,《要錄》卷100紹興六年四月甲辰,《宋史》卷28《高宗紀》載,岳飛守母喪之時,偽齊乘機攻陷唐州,扈從舉、張漢之死難。《要錄》卷111紹興七年五月,《宋史》卷28《高宗紀》載,岳飛因母喪辭職上廬山之時,偽齊乘機攻陷隨州。</ref>,卻始終不能奪回襄漢六郡的控制權。襄漢六郡原來分屬[[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此次收復之後,宋廷為統一管理,單設襄陽府路。除在襄陽府設安撫使司外,不按制度設置「差監司」、即轉運使司等文人監軍系統,「止委制置使岳飛措置」<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79]]》紹興四年八月癸卯,《宋會要》職官40之8。</ref>。這是戰時放寬宋朝歷來固有的文人控制武將政策,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有一定幫助。
此時岳飛作為武將不敢居功,上奏說自己「人微望輕,難任斯職」,要辭去制置使並請求宋廷另「委任重臣,經畫荊、襄」<ref>《[[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13#乞罷制置職事奏]]》。</ref>。宰相趙鼎認為:「湖北鄂、岳,最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岳)飛鄂、岳州屯駐。不惟淮西藉其聲援,可保無虞,而湖南、二廣、江、浙亦獲安妥。」宋高宗同意趙鼎的主張,確定岳飛改駐[[荊湖北路]]的首府鄂縣(今湖北鄂州),自此岳家軍的大本營就定在了鄂州。
=== 救援淮西 ===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偽齊劉豫發動秋季攻勢伐宋,揚言要「直搗僭壘,務使六合混一」<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80]]》紹興四年九月乙丑,壬申,《[[s:宋史/卷475#劉豫]]》。</ref>。金軍由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剛升任的右副元帥[[完顏昌]]和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兀朮)的統率下,配合由劉豫之子[[劉麟]]指揮之偽齊軍,在九月下旬分路渡過淮河攻南宋。[[劉光世]]不戰退兵江南,將整個[[淮南西路]]相讓。[[張俊]]主張劃長江而守,「當聚天下兵守平江,俟賊退,徐為之計」,以「墜馬傷臂」為藉口,拒不出兵渡長江攻擊金軍和偽齊軍。宋丞相[[赵鼎]]派人監督張俊發兵,並奏請嚴懲張俊,但不了了之<ref>《[[s:三朝北盟㑹編_(四庫全書本)/卷165]]》,《[[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82]]》紹興四年十一月戊午,《[[s:宋史/卷027]]高宗紀》,《[[s:宋史/卷370#呂祉]]》。</ref>。結果,幾路宋軍全部防守於江南,張俊軍守常州,韓世忠軍守鎮江府,劉光世軍守建康府。長江北面的廬州(治[[合肥]])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撫使[[仇悆]]拒絕執行其上級劉光世的撤退命令,劉光世派統制張琦來問罪,仇悆說:「若輩無守土責,吾當以死殉國!寇未至而逃,人何賴焉!」張琦只好作罷。仇悆以召募來的廬州和壽州(治下蔡,今安徽[[鳳台縣]])守軍幾百人和二千鄉兵幾次打退偽齊攻勢。十二月,劉麟又增兵攻打,完顏宗弼親自為後繼,所幸岳家軍由鄂州趕到,統制徐慶和牛皋先勝一仗,岳飛後親自趕到擊敗偽齊軍,解了廬州之圍。此時,[[金太宗]]病危將死,完顏宗輔、完顏昌和完顏宗弼撤兵。偽齊攻勢瓦解。
===剿滅楊幺及擴編===
{{Main|岳飛剿滅楊幺| 岳家軍#軍隊整編}}
[[File:Four Generals of Song.jpg|thumb|600px|南宋[[劉松年]]所作「[[中興四將]]」圖(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岳飛為左起第二位。<ref>[http://www.chinaculture.org/gb/en_artqa/2003-09/24/content_39584.htm Portrait Painting in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211225110/http://www.chinaculture.org/gb/en_artqa/2003-09/24/content_39584.htm |date=2006-12-11 }}</ref>]]
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剿滅楊幺後,楊幺軍壯丁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岳家軍規模從三萬多人增加到十萬人左右<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90]]》紹興五年六月丁巳,《朱文公文集》卷95張浚行狀作「丁壯至五、九萬」,「九」字係「六」字之誤。</ref>,岳家軍以後直到岳飛被宋高宗和秦檜所害,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之數量<ref>《[[s:金佗稡編 (四庫全書本)/卷09#遺事]]》,《金佗續編》卷14《湖北轉運司立廟牒》,卷28《孫逌編鄂王事》引邵緝《滿庭芳》詞,《會編》卷206,《[[s:獨醒雜志/卷七]]》,《[[s:鴻慶居士集_(四庫全書本)/卷36]]》万俟卨墓志銘,又《金佗稡編》卷23《山陽辨》和《中興小紀》卷29所載與万俟卨墓志銘同。此外,《金佗續編》卷8《督府令收掌劉少保下官兵札》載劉光世軍為五萬二千餘人,莊綽《[[s:雞肋編/卷下]]》說岳家軍所費錢糧比劉光世軍「加倍」,亦是旁證。</ref>。麾下主要將領包括中軍統制[[王貴 (南宋)|王貴]]<ref>《要錄》卷111紹興七年五月己丑。</ref>、前軍統制[[張憲 (宋)|張憲]]<ref>《要錄》卷132紹興九年九月己亥,《中興小紀》卷27。</ref>、[[徐慶]]、[[牛皋]]和[[董先]]。
===岳飛北伐===
{{Main|岳飛北伐}}
===遇害及平反===
岳飛在收到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之時自稱“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岳飛回到京城之後,向高宗請辭。高宗當時沒有答應他的辭呈。<ref>《宋史·岳飛傳》“飛力請解兵權,不許。自廬入覲,帝問之,飛拜謝而已。”</ref>次年(紹興11年)四月,拜樞密副使(從一品)。但是這次,岳飛請求拿回兵權,未得允許。<ref>《宋史·岳飛傳》“既至,授樞密副使。位參知政事上,飛固請還兵柄。”</ref>
[[完顏兀朮]]遺[[秦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ref name="宋史"/>。」绍兴十一年七月右谏议大夫[[万俟卨]]上书指控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情。……而乃稽違詔旨,不以時發……伏望免飛副樞職事,出之于外,以伸邦憲”,<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绍兴十一年七月壬子、癸丑记事。</ref>接著[[御史中丞]][[何鑄]]和殿中侍御使[[羅汝楫]]等亦相繼彈劾。八月甲戌,罷岳飛之職務。此后岳飛閑居[[廬山]]。九月八日,岳家軍鄂州前軍副統制[[王俊]]向[[王贵]]告发岳飛在廬山曾致信鄂州張憲、岳雲,要求張憲起兵造反,以迫朝廷恢復岳飛軍職。<ref>王俊,《王俊首岳侯状》,收入[[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二。</ref>十月,岳飞、[[岳雲]]父子被逮捕,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寺卿[[周三畏]]審訊。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發布《刑部大理寺狀》,认定岳飞“坐觀勝負,逗留不进”、“指斥乘舆”(对皇帝不恭)、“致张宪意待谋反”等罪名成立,<ref>《刑部大理寺状》-{云}-: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御笔)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对皇帝不恭),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磋踏了!”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ref>“飛獄成,寺官聚斷,咸謂死有余罪”。<ref>《宋史》卷三八OO《羅汝楫傳》</ref>大理寺按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一般史家皆同意岳飛的死是件從頭到尾都是件冤案。<ref>李心传则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二)的《岳少保诬证断案》条说:“余尝得当时行遣省札,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邓广铭《岳飞传》也認為“这一长篇判决书,全部都是由造谣诬蔑的言词和罗织、虚构的事件所构成的。在其出笼的当时,尽管人们敢怒而不敢言,而在秦桧既死,他的党羽们也相继失势之后,凡能看到这一文件的人,无不为之气愤得发指。”</ref>
事實上,岳飛真正的罪名還是“坐拥重兵……逗留不进”,宋朝皇帝的“祖宗家法”就是猜忌武将,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已經警告他“犯吾法者,唯有劍耳”,<ref>《兩朝聖政》卷二十一</ref>只是當時議和還沒成功,高宗仍需要岳飛來抵抗金人南侵,但從皇帝角度來看,岳飛已無法駕馭,高宗對岳飛的猜忌只有日益深重,<ref>[[王夫之]]《[[宋论]]》稱:“宋氏之以猜防待武臣,其来已夙矣。高宗之见废于苗、刘而益疑,其情易见矣。张浚之褊而无定,情已见乎辞矣。张俊、刘光世之以故帅先达不能相下,其隙已成矣。秦桧之险,不可以言语争、名义折,其势已坚矣。……合宰执、台谏、馆阁、守令之美,而皆引之于身,以受群言之赞颂。军归之,民归之,游士、墨客、清流、名宿莫不归之。其定交盛矣,而徒不能定天子之交;其立身卓矣,而不知其身之已危。”</ref>紹興十一年議和已成定局時,高宗再無顧忌,必殺岳飛“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ref>[[俞正燮]]《癸巳存稿》:“宋高之才,十倍于桧,和议本自主之,欲和议成,不俟杀武穆;所以杀武穆,正以卨、俊言,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杀之有名,可以驾驭诸将,又恶其议迎二帝,不专于己。”</ref>[[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高宗下詔“特賜死”<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条载:“癸巳,岳飞赐死于大理寺。飞以众证,坐尝自言,己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指斥乘舆,情词切害。及敌犯准西,先后受亲扎十三次,不即策应,拥兵逗留,当斩。张宪坐收受飛、雲之書,谋以襄阳叛,当绞。飛长子雲,坐与宪书,谓可得心腹兵官商议,当斩。”</ref>,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命[[自鴆]],並把岳飞[[枭首]]。<ref>《[[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癸巳,飞死於狱中,枭其首。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岳)侯中毒而卒,葬於临安菜园。”</ref>目前史界以鴆死為通說,其餘說法,尚有“拉脅而殂”(打斷肋骨)<ref>《[[說郛]]》卷二十九</ref>或者賜[[自縊]]而死<ref>《岳氏宗譜》</ref>。
[[岳云]]及[[张宪]]被[[斬首]]則在賜死岳飛的一個月前,即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遭到[[斬首]]。[[韓世忠]]認為岳云、张宪二人罪不致死,當面質問秦檜,但秦檜表示“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难道没有吗)?”另有一說為「或許有」。<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一年十二月载:“诏飞赐死,命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诛宪云于市,天下冤之。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此事又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一般認為「莫須」是宋朝俗語「大概」之意;也[[李敖]]等學者认为“莫须有”的意思是「难道没有吗?」。</ref>至於“莫須有”一詞原本是韓世忠質詢岳雲與張憲的重罪事,後轉嫁至岳飛身上。
岳飛前幕僚左朝散郎[[姚岳 (宋朝)|姚岳]]獻言于秦檜:“'''乱臣贼子侵叛,州郡不幸污染其间,则当与之惟新。以叛臣故地,又与姓同,顾莫之或改'''”<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ref><ref>《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ref>,遂于绍兴二十五年六月,[[岳州]]和[[岳陽軍]]各改为[[纯州]]、[[华容军]]。<ref>《宋史·本紀·第三十一·高宗八》:「二十五年六月癸卯,以言者追谮岳飞,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ref>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ref>《建炎以來系要錄》卷193</ref>。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太子]][[即位]],準備北伐,七月下詔[[平反]],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两镇节度使<ref>《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六</ref>、武昌郡开国公<ref>《四朝闻见录》 戊集</ref>,“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乾道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七月,立廟祀於[[鄂州 (古代)|鄂州]],額名'''忠烈'''<ref>《續資治通鑑》 卷一百四十一</ref>。[[淳熙]]五年(1178年)九月,[[諡號|諡]]'''武穆'''<ref>《續資治通鑒》 卷一百四十六</ref>('''折衝禦侮曰武 布德執義曰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五月,追封[[鄂王]]<ref>《續資治通鑑》 卷一百五十七</ref>。[[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二月,改谥'''忠武'''<ref>《續資治通鑑》 卷一百六十三</ref>。岳飞葬在[[西湖]][[棲霞嶺]]<ref>《周益國文忠公集之雜著述》卷二《龍飛錄》記載,“臨安訪求岳飛墳,在錢塘門外,當時私號賈宜人墳。”</ref>,即[[杭州]][[西湖]]畔“[[岳王廟|宋岳鄂王墓]]”,元人修[[宋史]]列誌[[傳記]]。
==評價==
;宋人評價
岳飛在[[南宋]][[士大夫]]界評價甚高。[[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门生问:“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朱熹说:“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门生又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朱熹答道:“次第无人。”<ref>[[s:朱子語類_(四庫全書本)/卷127#孝宗朝]]</ref>[[陆游]]有诗“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宋孝宗对岳飞之子[[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ref>[[s:金佗稡編 (四庫全書本)/卷09]]:淳熙五年(1178年)五月五日</ref>
;《[[宋史]]》評價
善以少擊衆。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荊湖平,募民營田,又為[[屯田]],歲省漕運之半。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姦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寃哉!嗚呼寃哉!
;金人評價
岳飛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儒略歷]]1142年1月27日)被杀,南宋使节馬上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带着正式照函从岳飛被杀的临安(今[[杭州]])去金国囚禁宋欽宗和高宗生母[[韋賢妃 (宋朝)|韋太后]]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紹興]]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韋太后啟程回宋。「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刘祹]]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同年八月,韋太后和刘祹到達臨安。刘祹問南宋官员:「岳飛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諷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劉邦]])所谓『[[项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岳)飛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ref>《[[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卷47赵葵《行营杂录》。</ref>
[[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儒略歷]]1206年),[[金章宗]]寫詔書招降[[吳曦 (南宋)|吳曦]]時說:“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飛?'''飛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且你自己評價一下自身能否比得上岳飛?岳飛這樣的威名战功,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曉;結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殺且連累親族,難道這還不可怕么!)<ref>《[[金史]]》卷98《完顏綱傳》。</ref>金國皇帝于此直接承認岳飛的戰力和威名。
金国女真将领最畏服岳飞,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其为“岳爷爷”。聞知岳飞死讯,喝酒相庆。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目睹此情此景,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明代评价
[[File:Yue Fei 2.jpg|thumb|150px|岳飛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
[[明太祖]]認為聖賢英烈的神靈至上、不能加封,明初至[[景泰]]年間均承祖制並未加封過任何一位聖賢英烈的神祇,故將岳飛入祀[[歷代帝王廟]][[配享]]宋太祖。[[明神宗]]加封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廟法天尊岳聖帝君。
;清人评价
[[王夫之]]評價:“岳飞之能取中原与否,非所敢知也;其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胜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钺,以躯命与劲敌争死生,枢机之制,岂谈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欢慕者所可任哉。”<ref>[[王夫之]]:《[[读通鉴论]]》“汉武帝第十九”</ref>
[[康熙帝]]也曾钦赐给岳飞23世裔孙、刑部掌印[[岳镇]]九伴朝銮驾和蟒服。<ref name="努尔哈赤因仰慕岳飞让两个子孙改名为岳">{{cite web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1_11/25/10907550_0.shtml|title=《努尔哈赤因仰慕岳飞让两个子孙改名为岳》|accessdate=2011年11月25日|work=|publisher=凤凰网|language=zh-hans}}</ref>
[[乾隆帝]]多次造访[[杭州]][[岳飞墓]],并且亲自撰写《岳武穆论》,还题对联一副:“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ref name="努尔哈赤因仰慕岳飞让两个子孙改名为岳" />
;现代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岳飞为[[民族英雄]]<ref>[http://www.mod.gov.cn/hist/2009-07/20/content_4006044.htm 水战杨么----岳飞(南宋)]2009-07-20国防部官网</ref><ref>[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3/21/content_1214252.htm 隆重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10周年]2013年03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f>。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也对网络上流传岳飞不再是民族英雄的说法进行了澄清,称岳飞在中国历史上历来被认为是民族英雄,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在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岳飞的评价都是一贯的,不存在重新定义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问题。
==争议==
===杀岳飞者为宋高宗===
[[钱穆]]的《[[国史大纲]]》<small>(p.618)</small>认为“高宗决心对内加强统治,而无意于对外恢复”,所以“岳飞不得不杀,韩世忠不得不废”。
岳飞统帅全国五分之三兵力後,金人欲立[[趙諶|欽宗之子]]為傀儡,岳飛莽撞請求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乞請正皇子(後來之[[宋孝宗]])之名,以定民心,沮金人之謀<ref>[[s:朱子語類_(四庫全書本)/卷127#太上曰朕恨不手斬耿南仲]]</ref>。高宗当时不悦:“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109]]、[[張戒]][[s:中興小紀_(四庫全書本)/卷21#四月|默記]]: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初八庚子日</ref>。《[[帝國政界往事]]》提出觀點,認為下令殺岳飛者其實是高宗,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令皇帝相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杀心。<ref>《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ref><ref>端木赐香《你所不知道的岳飞》</ref>此外,《中国人的历史误读》認為岳飞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高宗的地位,才是他被杀的原因。<ref>綦彦臣《中国人的历史误读》中国社会出版社</ref>[[脫脫]]等於《[[s:宋史/卷365#論曰|宋史·岳飛傳]]》論曰:“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滿江紅作詞者===
岳飞之孫[[岳珂]]所编《[[金佗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滿江紅]]一词,被現代部分學者怀疑是伪作或托名之作,引發正反辯證。
== 主要成就 ==
===诗词===
如同很多中国古代的将领和政治家一样,岳飞也以文才传世。其以词为人熟知,却仅传世三首,诗亦传世不多。如:《[[满江红]]》、《[[小重山]]》。
除诗词外,据说有[[岳武穆兵书]],有[[岳家拳]],[[岳家枪]]传世。且被'''[[心意六合拳]]/[[形意拳]]/[[金鷹拳]]'''尊为祖师。
岳飛的[[書法]]令人称道,著名的“還我河山”[[草書]]四字[[匾額]]气势磅礴。
==轶事典故==
* 岳飞在宗澤军中时显示出对野战的不同一般的爱好,宗澤担心他将来要吃亏:「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而授岳飞以陣法。岳飞由此说出一句军事名言:「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岳飞在宗澤军中保持对金兵不败的记录。在上书宋高宗而被[[黄潜善]]和[[汪伯彦]]开除军籍後,岳飞投奔河北西路招抚司张所,张所曾问起:「闻汝从宗[[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岳飞以“上兵伐谋,次兵伐交”的道理答:「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张所的评论是:「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 宋高宗曾感叹:「天下未太平。」岳飞由此说出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ref>《[[續資治通鑑]]》卷124</ref><ref>《[[朱子语类]]》卷112,《[[s:金佗稡編 (四庫全書本)/卷09#遺事]]》,《金佗续编》卷28《吴拯编鄂王事》,《[[齐东野语]]》卷13《秦会之收诸将兵柄》都有类似记载。</ref>。
* 岳飞家乡汤阴沦陷,对金人有家仇国恨,心中所思以军务为主总想收复黄河以北的故土(汤阴虽属于今河南省,但历史上一直在黄河以北),因此对女色不太感兴趣。汤阴沦陷後,原配刘氏在战乱中“两经更嫁”,成为韩世忠前护军中“一拥押之妻”<ref>《会编》卷207。所谓“拥押”,即是拥队、押队之类队的头目。</ref>。岳飞後又娶[[李娃]]为妻,维持一夫一妻,一直到被害。1134年夏,岳飞率军攻取襄阳时,宋廷命令[[吴玠]]牵制陕西一带的金军,以免金军增援襄阳。吴玠派一位属官去[[鄂州]]的岳飞大营商洽军务。岳飞宴请这位来使。这位使臣发现岳飞设宴别无姬妾、歌童、舞女之类作陪和劝酒,颇感惊讶,回蜀後便告诉了吴玠。吴玠大为吃惊,马上以两千贯钱的高价,在四川买了一位仕宦之家出身的美貌女子,派两名使臣的妻子把她送到鄂州,献给岳飞。岳飞为避嫌,把这个女子安置在一间空屋,隔着屏风问:「某家上下所衣䌷布耳,所食齑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结果此女被退回四川。
* 岳飛部將畢進,是[[宋孝宗]]時的名將[[畢再遇]]的父親。
* 岳飛軍中有孟安和其孫孟林,是南宋末年名將[[孟珙]]的四世祖和祖父。
* 岳飛在《[[良馬對]]》中以高宗賜馬兩匹為對照,建錚高宗應以良馬 (忠臣)之言為上,駑馬(奸臣)之言為下,令高宗大為稱讚。
<gallery>
[[File: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精忠廟.jpg|缩略图]]
</gallery>
== 后世紀念 ==
[[File:Yuefeimu.jpg|thumb|210px|岳坟]]
下列各地建有纪念建筑:
* 宜興岳飛[[生祠]],在[[宜興]]東廟巷周將軍廟內,建於1130年8月,為最早之岳廟。[[抗日戰爭|1939年被日本軍機]]炸毀。
* 靖江[[岳王廟]]——[[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為岳飛生祠,第二座岳廟<ref>[http://www.jingjiang.gov.cn/art/2013/6/14/art_1130_34662.html 靖江岳王庙]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03015717/http://www.jingjiang.gov.cn/art/2013/6/14/art_1130_34662.html |date=2013-12-03 }}</ref>。
* [[杭州岳王廟]]——[[浙江]][[杭州]][[西湖]]棲霞嶺南麓,也是岳飛墓地。
* [[安陽]][[湯陰岳飛廟]]——安陽[[湯陰]]城東15公里,是岳飛故里所在地,規模宏大,為三大岳廟之一。
* [[朱仙鎮]]岳飛廟——[[河南]][[開封]]南20公里。
[[File:Yue Fei in HHL1.jpg|thumb|210px|武漢黃鶴樓後塑像]]
* [[武汉]][[武昌]][[黄鹤楼]]後有岳飞塑像、石碑,纪念岳飞镇守武昌。
* 湖南衡东县沈陂村的岳氏后裔自发筹集资金兴建“岳飞纪念馆”<ref>{{Cite news|url=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163301629455H8FGA0ACH14869H4I27.html|title=特稿:湖南衡阳“岳飞纪念馆”隆重举办岳飞诞辰913周年庆典活动(组图)|last=唐|first=智彬|date=2016年3月30日|work=中红网|accessdate=}}</ref>。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海軍]][[成功級巡防艦]]4號艦岳飛號PFG-1106是一艘以岳飛來命名的軍艦
* 台灣[[臺南市]][[後壁區]]嘉苳里,於清初建立[[旌忠廟]],主祀「岳府元帥」與[[岳家軍]]十位元帥。[[岳飛思想研究會]]會長,岳飛第28代嫡孫[[岳朝軍]],於2001年蒞臨訪問,認定為臺灣岳王首廟。
* 台灣[[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精忠廟,十七世紀初,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漳州[[南靖縣]]林氏家族遷徙台灣,為求護祐渡海旅程平安,族長林栖周先生,乃恭請祖居地岳府元帥神像一尊,隨傳遠渡大海來台,至大潭村定居開墾。並將岳武穆王在自家供奉,後來因為神威顯赫子孫滿堂,為感念神恩,遂在村裡建廟供奉,成為嘉義縣唯一一座岳王廟,也是目前臺灣歷史最悠久之岳武穆王祖廟。時至今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岳武穆王聖誕之時,大潭村都會舉行隆重祭典,許多村民爭相前往精忠廟祭拜岳武穆王。精忠廟也已成為村民信仰中心。
* 台灣[[台北市]][[林森公園]]內設有岳飛銅像,其基座題字為「岳武穆王銅像」與「還我河山」。[[File:LinSenParkYueFeiStatue.JPG|250px|thumb|林森公園岳飛像]]
* 台灣[[嘉義市]]林森東、西路與忠孝路口,設有岳飛銅像。
* 台灣[[宜蘭縣]][[宜蘭市]]城隍街,建有岳廟[[碧霞宫]]。
* 台灣[[新竹市]][[新竹關帝廟]],旁有岳武穆王廟,主祀岳武穆王。
* [[香港]][[銅鑼灣]][[銅鑼灣岳王古廟|岳王古廟]],香港唯一以奉祀岳飛為主神的廟宇。
==家庭==
;婚姻
岳飞一生结婚两次,第一次在15岁结婚,妻子刘氏,婚后1年,生了[[岳云]];婚后8年,生了[[岳雷]]。<ref name="fjsl">{{cite web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2_02/14/12498740_0.shtml|title=揭秘岳飞的婚姻家庭生活:遭第一任妻子抛弃 |accessdate= 2012年2月14日|work=|publisher=凤凰网 |language=zh-hans}}</ref>后來因為岳飞在外当兵,家庭贫困,家乡[[汤阴县]]被金国占据,刘氏最终撇下了两名兒子改嫁。岳飞第二次结婚是在26至27歲时,妻子[[李娃]],为岳飞生了[[岳霖]]、[[岳震]]和[[岳霆]]。1175年,75岁的李娃在[[江州]]病逝。<ref name="fjsl " />
;子
* [[岳雲]],岳飛長子。
* [[岳雷]],岳飛次子。
* [[岳霖]],岳飛三子。
* [[岳震]],岳飛四子。
* [[岳霆]],岳飛五子。
;女
* [[岳安娘]],嫁[[高祚]]
* [[岳银瓶]]一说其本名为岳孝娥
;孫
* [[岳甫]],[[岳雲]]之子。
* [[岳申]],[[岳雲]]之子。
* [[岳珂]],[[岳霖]]之子。
* [[岳大娘]],[[岳雲]]之女。
;後代
* [[李之蘭]],[[岳霆]]五世孫之子。<ref>[http://www.imaeil.com/sub_news/sub_news_view.php?news_id=50788&yy=2010 군인의 길] 매일신문, 曺永昌, 2010-12-16</ref> <ref>[http://chonghae.byus.net/zboard/view.php?id=leega&page=3&sn1=&divpage=1&sn=off&ss=on&sc=on&select_arrange=headnum&desc=asc&no=23 이지란(李之蘭)에 대하여] 靑海李氏宗親會, 2005/11/27</ref><ref>[http://www.rootsinfo.co.kr/info/roots/view_roots.php?Bid=2960 청해이씨(靑海李氏)의 유래] rootsinfo </ref>
*[[岳鍾琪]],岳飛二十一世孫,清代將領。
==文艺形象==
{{Refimprove|time=2007-08-14T14:39:05Z}}
[[File:宜蘭碧霞宮岳母刺字銅像1.jpg|thumb|[[碧霞宮]]岳母刺字銅像]]
;忠孝
在所有故事中,岳飛被同時描繪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完美軍人與恪守儒家道德之模範。這些故事有的強調他與生俱來的民族主義精神,如虛構「岳母刺字」,其母通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這個民間杜撰的故事也體現了他的「孝道」,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古代社會有特殊寓意。《[[s:三朝北盟㑹編 (四庫全書本)/卷144]]》記載岳飛殺舅挖心的故事:岳飛以通泰州鎮撫使方退屯於江陰軍。戊申被命,已本進發。癸丑到宜興,取老小到徽州。有百姓訴其舅姚某搔擾。飛白其母。責之曰:「舅所為如此。有累於飛。飛能容。恐軍情與軍法不能容。」母亦苦勸而止。他日,飛與兵官押馬,舅亦同徒。舅出飛馬前而馳約數十步,引弓滿,回身射飛,中共鞍鞽。飛鄧馬,逐舅擒下馬,令王貴張憲捉其手,自取佩刀破其心,然後碎割之歸。白其母。母曰:「我鍾愛此弟,何遽如此。」飛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則飛死矣。為舅所殺,母雖欲一日安,不可得也。所以中鞍鞽者,乃天相飛也。今日不殺舅,他日必為舅所害,故不如殺之。」母意亦解。
;軍事
有的故事強調他的軍事天才,在《岳家軍》等民間文學作品中,岳家軍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讓敵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感嘆。他出師百戰百勝,朱仙鎮大捷,將金兵打得一敗塗地。幾乎所有作品都著重描繪了他的個人悲劇,並把它和民族命運相聯繫。
;政治
這些描寫的共同範式如下:在戰局順利,本可直搗[[金國]][[黃龍府]]之情况下,岳飛被[[南宋]]皇帝[[趙構]]十二道金字牌招回,又被以「[[莫須有]]」之罪名處死。這些描寫體現了中國社會不自覺的「泛道德化」傾向,即用道德標準評價政治事件,將政治矛盾描繪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飛被誣陷至死而寧死不反,體現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時為這些作品所肯定。[[明代]][[架空歷史小說]]話本《黃龍府》將歷史改寫為岳飛打敗金朝軍隊,「直搗黃龍」。《[[水滸傳]]》也有類似冤屈與忠誠的命題。
=== 戲曲 ===
* [[元雜劇]]:一為[[孔文卿]]所作《[[s:地藏王證東窗事犯]]》(簡名《東窗事犯》);二為無名氏所作《宋大將岳飛精忠》(簡名《岳飛精忠》)。
* 明 姚茂良所作傳奇《岳武穆精忠記》,此劇由明初無名氏《岳飛破虜東窗記》改編而成。
* 明 李梅實原作、[[馮夢龍]]改定的傳奇《精忠旗》。
* 清康熙年間 《如是觀》傳奇(一名《翻精忠》、《倒精忠》)。
=== 小說 ===
* 熊大木著《[[s: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岳王傳]]》
* 錢彩著《[[說岳全傳]]》
=== 評書 ===
* [[劉蘭芳]]《岳飛傳》
* 杭州評話《岳飛傳》
* 杭州評話《眾安橋》
* 揚州評話王麗堂《水滸》
=== 影视 ===
* 1940年《[[岳飛 (電影)]]》香港新中國影片公司電影([[吳楚帆]]飾)
* 1962年《[[岳飛出世]]》香港寶寶影業公司電影([[洪金寶]]飾岳飛童年,[[羽佳]]飾岳飛成年)
* 1976年《[[民間傳奇]]之岳飛》香港[[無線電視]]電視單元劇([[江文聲]]飾)
* 1984年《[[十二金牌]]》[[香港]][[亞洲電視]]製作30集電視劇([[岳華]]飾)
* 1986年《盗日英雄传》新加坡製作30集電視劇(夏川飾)
* 1988年《[[八千里路雲和月 (1988年電視劇)|八千里路雲和月]]》[[台灣]][[中華電視公司]]製作的40集古裝[[電視劇]]([[何家勁]]飾)
* 1992年《[[满江红 (电视剧)|满江红]]》1992年[[浙江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六集电视剧([[樊志起]]饰)
* 1994年《[[岳飛傳]]》香港[[亞洲電視]]20集電視劇([[徐少強]]飾)
* 1997年《[[孝感動天]]》香港[[翡翠台|無線電視翡翠台]]電視劇([[黎漢持]]客串演出)
* 2013年《[[精忠岳飛]]》[[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製作69集電視劇([[黃曉明]]飾)
== 參考文獻 ==
=== 书目 ===
;[[正史]]:
*{{Wikisource history|宋史|365}}
*《[[金史]]》
;評價較好的[[稗史]]: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史》和《[[續資治通鑑]]》大量參考此書
*《[[齊東野語]]》
;一般稗史:
*《[[三朝北盟会编]]》:內容較多,但也較雜
;岳飛家族後人的稗史:
(卷一發自[[宋高宗]]的《高宗手詔》和報送宋廷批閱的各捷奏、札子、乞狀不可偽造,否則在出版的當時被核對有誤就是蒙騙[[宋孝宗]]的欺君之罪{{efn|岳珂的《高宗手詔》来自岳霖向宋孝宗要回的高宗手詔原本。据王祎的《王忠文公集》卷十七:「右宋高宗手札赐岳鄂武穆王飞,召其以兵援庐州。按新史本传,绍兴四年,飞既平襄汉,赵鼎以谓鄂岳最为上流要害,乞令飞屯兵其地,使江西籍其声势,湖广江浙亦获安妥。飞乃以清远军节度使移屯于鄂。会金人兀术与刘豫和兵围庐州,手札命飞提兵解围。比至,金人以甲骑逼城。飞与战,败之。六年九月,豫复遣子麟、猊分兵寇淮西,刘光世欲舍庐州,张浚欲弃盱眙。时飞以武胜定国节度使开阃襄阳,兼宣抚河东、节制河北。有旨召飞以兵东下当其锋,浚言飞一动则襄汉无所制,则还军。十一年,金人复分道度淮,迫庐州。时飞以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驻兵中原,请解兵柄,自庐入觐。诏即趣飞援之,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汴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兵。比至庐境,金人望风遁去。此札当是此三年中所遣,以不署年月,故莫得其详。然札中有张俊、刘锜合力措置之语,考之旧史本纪:四年,乃张俊视师江上,而屯兵拒战者韩世忠、刘光世也。六年,乃刘光世驻庐州,而张俊督师采石也。惟十一年刘锜屯濡须,合张俊河中之军以却敌,与札中语合,则其位此年所遣不疑。初,武穆为秦桧所诬,且置之死,桧令搜其家,得御札数箧,束之左藏南库。淳熙中,事既昭雪,其子霖以为请,孝宗还之。此札固在其数中也。呜呼,君臣之际难矣。方天下多故,高宗之于武穆,倚籍之如此,使其不死,中原岂有沦没?王室岂至于偏安乎?惟高宗无复有志于中原,故奸桧之计行而武穆死矣。然则武穆之死,天实为之,吾于其君何尤焉?」}},這些在本條目被認為是客觀可查證的;其他有爭議的內容除非有第三方來源證實,本條目一般不采用)
*《[[鄂国金佗稡编]]》
*《[[鄂国金佗续编]]》
;小說:
*《[[说岳全传]]》
=== 論文 ===
* [[中国人物新论]]第四篇《岳飞死因之分析》
* 王曾瑜《[http://yuef.51.net/yfxz/0wzy.htm 岳飞新传]{{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王曾瑜《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上下卷)
* 《[[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 引用 ===
{{Reflist|2}}
== 注释 ==
{{Portal box|中國|歷史|軍事|詩歌|人物}}
{{notelist|iger=}}
== 參見 ==
{{Commons category|Yue Fei}}
{{Wikisource author}}
{{Wikiquote}}
* [[岳家軍]]
* [[韓世忠]]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Y岳飛}}
[[Category:中國軍事家]]
[[Category:宋朝武官]]
[[Category:南宋追赠少保]]
[[Category:南宋追赠王爵]]
[[Category:宋朝被賜死人物]]
[[Category:宋朝書法家]]
[[Category:宋朝词人]]
[[Category:汤阴人]]
[[Category:岳飛| ]]
[[Category:諡武穆]]
[[Category:諡忠武]]
[[Category:中国人物神|Y]]
[[Category:12世纪人物]]
[[Category:葬于杭州]]
##寇準
{{Redirect2|寇老西儿|同名电视剧|寇老西儿 (电视剧)}}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寇準
|身份=<!-- 朝代+某某家 -->[[宋朝]][[政治家]]
|前任= |繼任=
|畫像= [[File:宋丞相寇莱公准.jpg|220px|]]
|說明=清宫殿藏画本寇準像
|姓=寇
|名=準
|姓名=
|字=平仲
|官職=
|封爵=莱国公
|封號=
|御稱號<!--日本皇族之稱號-->= |宮號1<!--日本皇族之宮號-->= |宮號2<!--朝鮮王族之宮號-->=
|封地=
|神號= |尊號=
|乳名<!--日本、朝鮮、琉球以外人物用-->= |幼名<!--日本人用-->= |兒名<!--朝鮮人用-->= |童名<!--琉球人用-->=
|小字=
|號=
|法號= |院號= |其他名號=外号“柘枝颠”<ref name="pol " >{{cite web |url=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2/22/11497387_0.shtml?_from_ralated|title=寇准是个公子哥儿 |accessdate= 2012年|work= |publisher=凤凰网 |language = zh-cn}}</ref><br />雅号“无地起楼台相公”<ref name="pol " />
|族裔 = [[汉族]]
|旗籍<!--清朝旗人專用--> = |氏族 =
|出生年=961年
|出生地=[[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婚年=
|逝世年=1023年10月24日
|逝世地=[[雷州]](今[[广东]][[雷州]])
|諡號=忠愍
|墳墓=
|父親=[[寇相]]
|嫡母=
|母親=
|元配=[[宋娥]]
|正室=|妻=|繼室=|平妻=|側室=蒨桃
|元配之父= |元配之嫡母= |元配之母=
|正室之父= |正室之嫡母= |正室之母=
|妻之父= |妻之嫡母= |妻之母=
|繼室之父= |繼室之嫡母= |繼室之母=
|平妻之父= |平妻之嫡母= |平妻之母=
|兄弟=
|姊妹=
|嫡兄弟= |嫡姊妹=|庶兄弟= |庶姊妹=|同胞兄弟= |同胞姊妹=|異母兄弟= |異母姊妹=|異父兄弟= |異父姊妹=|繼兄弟= |繼姊妹=
|子=
|女=
|嫡子= |嫡女=|庶子= |庶女=|養子= |養女=|繼子= |繼女=
|著作= 《[[寇忠愍诗集]]》
|注釋=
}}
[[File:Kou Zhun.jpg|200px|thumb|寇準画像]]
'''寇準'''({{bd|961年||1023年|10月24日|catIdx=Kou,}}),[[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ref name="pol " />
== 生平 ==
其父相,[[后晉]][[開運 (後晉)|開運]]中,應辟為魏王府記室參軍。準年少時期豪爽嗜酒,性格大方,喜欢在家里大摆筵席。{{noteTag|1= 《[[宋史]]·寇准传》“(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ref name="fjs " >{{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2_03/04/12952477_0.shtml |title=历史上真实的寇准:花花公子 生性奢侈爱喝酒 |accessdate= 2012年|work= |publisher= 凤凰网|language = zh-cn}}</ref><ref name="pol " />
=== 早年與澶渊之盟 ===
[[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授大理評事(階官,從八品下),知[[歸州]][[巴東縣|巴東]]、[[北京市|大名府]][[成安縣]]。每期會賦役,未嘗輒出符移,唯具鄉里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後期。累遷殿中丞(階官,從五品下)、[[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階官,從八品上)、直史館(職),為三司度支推官(差遣),轉鹽鐵判官(差遣)。會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書虞部郎中(階官,從五品上)、樞密院直學士(職,正三品),判吏部東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宋太宗|太宗]]延近臣問時政得失,眾以天數對。準對曰:「《洪范》天人之際,應若影響,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頃之,召準問所以不平狀,準曰:「願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詔召二府入,準乃言曰:「頃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賕,吉贓少乃伏誅;淮以參政沔之弟,盜主守財至千萬,止杖,仍復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問沔,沔頓首謝,於是切責沔,而知淮為可用矣。即拜準左諫議大夫(階官,正四品下)、樞密副使(差遣),改同知樞密院事。準與知樞密院事[[張遜]]數爭事上前。他日,與溫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遜雅相善,遜嗾上其事。準引仲舒為證,遜令賓獨奏,其辭頗厲,且互斥其短。帝怒,謫遜,準亦罷知青州。帝顧準厚,既行,念之,常不樂。語左右曰:「寇準在青州樂乎?」對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數日,輒復問。左右揣帝意且復召用準,因對曰:「陛下思準不少忘,聞準日縱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參知政事(差遣,副宰相)。至道元年,加給事中(階官,正四品上)。
[[宋真宗|真宗]]即位后,先後任[[工部侍郎]](階官,正四品下),[[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又任[[三司使]](差遣)。[[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王钦若]]、[[陈尧叟]]皆主张[[迁都]]逃避兵鋒;唯寇準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宋將張環射杀辽军主帅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ref name="fjs " />
===為相與朝爭===
景德二年,升[[中書]][[侍郎]](加官,正三品)兼[[工部]][[尚書]](階官,正三品)。當時[[朝廷]]無事,寇準生活奢侈{{noteTag|name= ijs|1=[[司馬光]]《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noteTag|1=宋朝官員俸祿常識:宋朝一級執政大臣年俸是3600貫錢、1200石粟米、40匹綾、60匹絹、100兩冬綿、14400束薪、1600秤炭、7石鹽以及70個僕人的衣糧。 }}{{noteTag|1=[[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載:“(寇準)嘗知鄧州,而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帝亦待寇準極厚,[[王欽若]]很是嫉妒,乘機挑撥離間,讒言中傷,欽若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天子|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又說:「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景德三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降為[[刑部尚書]](階官,正三品),知[[陝州]]事。從封[[泰山]],遷戶部尚書(階官,正三品)、知[[天雄軍]](差遣)。祀汾陰,命提舉貝、德、博、洺、濱、棣巡檢捉賊公事,遷兵部尚書(階官,正三品),入判都省。幸亳州,權東京[[留守]],為樞密院使(差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林特為三司使,以河北歲輸絹闕,督之甚急。而準素惡特,頗助轉運使李士衡而沮特,且言在魏時嘗進河北絹五萬而三司不納,以至闕供,請劾主吏以下。然京師歲費絹百萬,準所助才五萬。帝不悅,謂王旦曰:「準剛忿如昔。」旦曰:「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為己任,此其短也。」未幾,罷為武勝軍節度使(階官,從二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事,徙永興軍。
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巡檢朱能挾內侍都知周懷政詐為天書,上以問[[王旦]]。旦曰:「始不信天書者準也。今天書降,須令準上之。」準從上其書,中外皆以為非。遂拜中書侍郎(階官,正三品)兼吏部尚書(階官,正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差遣,宰相)、景靈宮使(祠祿官)。三年,祀南郊,進尚書右僕射(階官,從二品)、集賢殿大學士(職)。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罷為太子太傅(加官,太子三師,從一品),封萊國公(爵,從一品)。貶為太常卿(階官,正三品)、知相州事,徙安州,貶[[道縣|道州]]司馬,乾興元年,再貶[[雷州 (古代)|雷州]]司戶參軍(階官,從八品下)。天聖元年,徙[[衡陽市|衡州]]司馬。百姓编有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noteTag|1=[[杨慎]]:《古今风谣》 }}被贬后,一天[[宋真宗]]问:“吾目中久未见寇准,何也?”左右畏丁謂之淫威,竟不敢言。
===貶謫與晚年===
後[[丁謂]]同黨[[雷允恭]]因[[宋真宗|先帝]][[永定陵|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後以“丁谓前后欺罔”罪遭貶,丁谓路过雷州时,寇準派人送一蒸羊在路迎他。丁谓想见寇準,但寇準拒絕。南宋[[叶李]]赋有一诗:“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noteTag|1=《堅瓠集·堅瓠六集·贈長短句》}}
寇准最终病死于雷州贬所,年六十三。明道二年(1041年),追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贈官,正二品)、萊國公,後又賜諡曰'''忠愍'''。皇祐四年,[[宋仁宗|仁宗]]詔命[[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紹聖二年(1095年)建祠廟于雷州。紹興五年(1135年),賜廟額曰旌忠。留有《寇莱公集》。
===家族===
*曾祖:寇賓,追封燕國公
*曾祖母:白氏,追封許國太夫人
*祖:寇延良,追封陳國公
*祖母:鄭氏,追封陳國太夫人
*父:寇湘,追封晉國公,贈尚書令
*母:趙氏,追封曹國太夫人
*弟:寇雍,大理寺丞<ref>《武夷新集》卷一五</ref>
*妻:許氏,晉國夫人
*妻:宋氏,晉國夫人,宋偓女,開宝皇后妹
==軼事==
*五歲登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寇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一語成讖,最後卒於東南門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遠離家鄉萬里。
*寇準被貶雷州后,當時好事者相語曰「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ref>《歸田錄》</ref>
寇凖曽揶揄贛省才子要不要晏殊為江外人
== 評價 ==
宋朝[[張詠]]:「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ref>《宋史》卷281</ref> 「寇准真宰相也。」「人千言而盡,準一言而盡。然仕太早,用太速,不及學爾。」<ref>《後山談叢》卷3</ref>
宋朝[[呂蒙正]]:「準輕脫好取聲譽」<ref>《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四</ref>
宋朝[[王旦]]:「騃。」<ref>{{cite web|url=http://big5.chinanews.com:89/cul/2012/07-20/4047501.shtml|title=“宋代名相寇準真實一面:“愚”是因為“大忠”|accessdate=2009年|work=|publisher=中國新聞網|language=zh-cn}}{{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宋朝[[范仲淹]]:「大忠。」<ref>{{cite web|url=http://big5.chinanews.com:89/cul/2012/07-20/4047501.shtml|title=“宋代名相寇準真實一面:“愚”是因為“大忠”|accessdate=2009年|work=|publisher=中國新聞網|language=zh-cn}}{{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宋朝[[王安石]]:「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noteTag|1=[[宋朝]][[王安石]]《[[澶州]]》 }}
宋朝[[司馬光]]:「近世寇萊公(寇準封莱國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ref name="fjs " />
宋朝[[魏野]]:「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noteTag|1=[[宋朝]][[王君玉]]《[[国老谈苑]]》 }}
宋朝[[高晦叟]]:「寇萊公當國,契丹入境,河朔戒嚴,朝論二三,未知適從,獨公勸上親征澶淵,得以振士氣。」<ref>《珍席放談》卷上</ref>
明朝[[戴嘉猷]]:「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ref>{{cite web |url=http://www.gdzjdaily.com.cn/theory/2009-12/11/content_1138127.htm |title= “雷阳”,约定俗成|accessdate= 2009年|work= |publisher=湛江新闻网 |language = zh-cn}}</ref>
==注释==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NoteFoot}}
</div>
<references />
==参考文獻==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references>
</div>
==參考書目==
* 《宋史·寇準傳》
[[category:宋朝宰相|K寇]]
[[category:宋朝詩人|K寇]]
[[category:宋朝詞人|K寇]]
[[category:渭南人|K寇]]
[[category:寇姓|Z准]]
[[Category:北宋國公|K寇]]
[[Category:太平興國五年庚辰科進士]]
[[Category:楊家將角色]]
[[Category:諡忠愍]]
|名稱= 岳飛|身份=<!-- 朝代+某某家 -->[[宋朝]]軍事將領
|圖片名稱 = 岳飞像.jpg
|圖片大小 = 250px
|圖片說明 =
|姓=岳
|名=飛
|姓名=岳飛
|字=鹏举
|官職=樞密副使([[少保]])
|封爵= [[武昌郡]][[开国公]]<br>後[[追赠]][[太师]]、[[鄂王]]
|封號=
|封地=
|其他名號=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岳聖帝君 <!-- 廟法天尊?妙法天尊? -->
|族裔 = [[汉族]]
|出生年=[[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br/>1103年3月24日
|出生地=[[相州]][[湯陰]](今[[安阳]])
|婚年=
|逝世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br/>{{BirthDeathAge| |1103|3|24|1142|1|27|yes}}
|逝世地=[[杭州]]
|諡號=[[宋孝宗]]贈諡武穆、後改諡忠武
|墳墓=
|祠廟 = [[杭州岳王廟|杭州棲霞嶺忠烈庙]]
|父親=岳和
|母親=姚氏
|正室=|妻=劉氏|繼室=[[李娃]]|平妻=|側室=
|元配之父= |元配之嫡母= |元配之母=
|正室之父= |正室之嫡母= |正室之母=
|妻之父= |妻之嫡母= |妻之母=
|繼室之父= |繼室之嫡母= |繼室之母=
|平妻之父= |平妻之嫡母= |平妻之母=
|兄弟= 弟 [[岳翻]]
|子= [[岳雲]]、[[岳雷]]、[[岳霖]]、[[岳震]]、[[岳霆]]。
|女=
|其他親屬= 舅 姚某(姚氏之弟)<ref>《[[s:三朝北盟㑹編_(四庫全書本)/卷144]]》記載:母曰「我鍾愛此弟,何遽如此?」</ref> <br/> 孫 [[岳珂]]
|著作= 《[[滿江紅#岳飛]]》、《岳忠武王文集》
|注釋=
}}
{{Infobox East Asian
|title=岳飞
|tablewidth=
|color=
|fontcolor=
|background=
|logo=
|logowidth=
|img=
|imgwidth=
|caption=
|sort=
<!-- 中文 -->
|chinesetitle=
|chinese=
|tradchi=岳飛
|simpchi=岳飞
|zhuyin=ㄩㄝˋ ㄈㄟ
|pinyin=Yuè Fēi
|typy=
|wg=Yüeh<sup>4</sup> Fei<sup>1</sup>
|chinesetext=
<!-- 韓文 -->
|koreantitle=
|context=
|hangul=악비
|hanja=岳飛
|rr=ak bi
|mr=
|koreantext=
<!-- 日文 -->
|japanesetitle=
|kanji=岳飛
|kana=がくひ
|kanahis=
|hiragana=
|katakana=
|shinjitai=
|kyujitai=
|romaji=Gakuhi
|hepburn=
|japanesetext=
<!-- 越南文 -->
|vietnamesetitle=
|vietnamese=Nhạc Phi
|chunom=
|hantu=岳飛
|hannom=
|vietnamesetext=
}}
[[File:Yue Fei temple 12.jpg|230px|thumb|杭州岳王庙]]
'''岳飛'''{{BD|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表字|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朝|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ref>故後人稱'''岳武穆'''、'''岳忠武王'''</ref>。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ref>[[s:庸閑齋筆記/09#關侯岳侯之封諡]]</ref>。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兀术|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ref name="宋史">《[[s:宋史/卷365|宋史·岳飛傳]]》</ref>。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ref>[[s:岳武穆遺文 (四庫全書本)]]</ref>」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其不朽詞作《[[滿江紅#岳飛|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岳飛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 生平 ==
=== 少时经历 ===
[[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1103年3月24日)<ref>{{cite web|author1=中央研究院|title=兩千年中西曆轉換|url=http://sinocal.sinica.edu.tw/}}</ref>,岳飞生于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家中世代务农,是北宋政治家韩琦家的佃农<ref>《宋史·岳飞传》:“岳飞,其名由來,聽聞其母姚氏懷孕即將臨盆之際,有一隻白色的大鵬鳥高聲鳴叫飛過屋頂。因此岳飛之父岳和將其取名為飛,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ref>。岳飞力量惊人,能开三百斤弓,八石之弩,且拜师于弓术名家[[周侗|周同]],能左右开弓<ref>《宋史·岳飞传》:“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ref>。[[宣和]]四年(1122年)冬,岳飞从军,旋因其父岳和病故,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宣和六年(1124年)冬,再次投军,翌年驻地沦陷于金军之手,战败还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第三次投军。[[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年,以越职上书言事,被夺官。對于这三次从军经历,各种史书众说纷纭。
成书于[[元代]]的《[[宋史]]》记载岳飛[[冤獄]]時,[[法官]][[大理寺]]寺丞[[何铸]]命岳飛脫衣受審,“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何铸为岳飞申诉冤情不得,秦桧改派[[万俟卨]]审理。
[[清代]][[钱彩]]的历史[[评书]]《[[说岳全传]]》演绎成岳飛在第四度投軍時,其母以針在岳飛的背後刺上「精忠報國」,後以醋墨敷彩,于是留下了“岳母刺字”这个故事。
[[File:Zhoutong&students.jpg|thumb|230px|周侗教岳飛箭術]]
{{中國民間信仰}}
=== 早期抗金 ===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飞投奔借[[通直郎]]、[[直龙图阁]]、[[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丁亥,责授凤州团练副使张所借通直郎、直龙图阁,充河北西路招抚使。”</ref>军中,受到赏识,借补修武郎、阁门宣赞舍人,充中军统领{{efn|两宋[[武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军衔]],自正二品至从九品共计五十二阶,每升一阶称为转一官。第四十二阶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转两官,称为双转,至第二十七阶武功大夫止;以上则必须由皇帝特旨任命。借补是临时任命,须报经朝廷批准。岳飞直接被任命为修武郎,为武阶五十二阶第四十四阶,从八品;阁门宣赞舍人为从七品,作为加官以示荣宠,称为带阁职,实际官阶仍以修武郎(从八品)为准。}};不久,又借补武经郎,充中军统制{{efn|[[武经郎]]是[[武阶]]五十二阶第四十阶,从七品;南宋军职分为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同统制、副统制、同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部将、队将、押队、拥队}}。九月,张所命都统制[[王彦]]率岳飞等七千人北渡黄河抗金。张所不久被撤职流放,河北西路招抚司随之撤销。在进军途中,岳飞与王彦意见不合,后遂脱离王彦单独行动,但众寡不敌,重归王彦被拒,于是南下投奔延康殿学士、京城留守、兼开封尹宗泽。岳飞以不服主将号令当斩,被宗泽赦免,仅免官待罪。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宗泽病逝,[[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八月,岳飞再次在汜水关击败金军,升转武功郎。杜充命令岳飞去消灭张用、曹成、王善等被原宗泽招安但在其死后不受约束的部队,岳飞以所部八百人死战,升转武经大夫。接着,岳飞奉命解救盗匪杜叔五、孙海围困的东明县,升转武略大夫,借补英州刺史。岳飞再救援被王善围困的淮宁府,升转武德大夫,实授英州刺史。
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杜充撤往[[建康府]],岳飞苦谏不从,开封失守。不久[[完颜宗弼]]率金军南下建康,杜充所部战败,率亲兵三千投降。岳飞退屯建康东北的[[紫金山]],后四战收复常州。宋高宗从海上逃走,金军从海道追出三百多里,仍然没能抓住他,随即在大肆掳掠后北还。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宋高宗从海上返回[[越州]],任命张俊为浙西路江东路制置使,“诸将并受节度”,命其收复建康。四月,岳飞在清水亭首战告捷;五月,进屯牛头山,率三百骑兵、两千步兵在建康城西北十五里击败完颜宗弼,收复建康。六月,岳飞随张俊讨伐沦为盗匪的原统制戚方,以三千人在广德军东南约七十里的苦岭击败戚方,戚方投降张俊。
岳飛回到张渚镇,因為即將離開,在房東張大年的屏风上题词<ref>《云麓漫钞》卷1,又《金佗稡编》卷19《五岳祠盟记》。</ref>:
{{Quote|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曲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碟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飛书。}}
张俊回朝后“盛称岳飞可用”,于是岳飞升转任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州]]镇抚使{{efn|當時宋廷在[[淮南]]地区至少<ref>《要录》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戊午記載,李伸任庐、寿州镇抚使,不知月份,但未必在岳飞之後。</ref>有八个<ref>《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乙丑,卷34建炎四年六月丙戌,在岳飞之前任淮南镇抚使者有赵立、薛庆、李彦先、郭仲威、刘位、赵霖、吴翊和李成八人。</ref>[[镇抚使司]],岳飛只是其中之一。}}兼知[[泰州]]。
完颜宗弼北上后,与[[完颜昌]]会师攻打楚州。宋高宗命张俊援救楚州。张俊命并非嫡系的岳飞出战,又命刘光世为岳飞后援。岳飞于九月赶到[[承州]],但未能解楚州之围,楚州失陷。岳飞无险可恃,撤军而还。同年六月,御前五军改为神武军,[[韩世忠]]所部为神武左军,[[张俊]]所部为神武右军都统制,两人均为都统制;[[辛永宗]]所部六千人为神武中军,王燮所部一万五千人为神武前军,陈思恭所部万人为神武后军,三人均为统制。<ref>《要录》卷40建炎四年十二月乙未,《宋史》卷364《韩世忠传》。</ref>。御营司五军改为神武副军,辛企宗所部为神武副军,辛企宗为都统制;李横所部为神武左副军,颜孝恭所部为神武右副军,两人均为统制。后神武右副军统制颜孝恭改任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司统制,空缺由岳飞填补。<ref>《金佗续编》卷5《除神武右副军统制省札》。</ref>。十月,岳飞升转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十二月,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因镇压福建范汝为之乱不力而被削职<ref>《要录》卷50绍兴元年十二月乙亥。</ref>,岳飞的「神武右副军」改名为「'''神武副军'''」,并升迁为都统制。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末,岳飞被任命为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统率军马前往潭州<ref>《金佗续编》卷5《权知潭州并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省札》,《要录》卷51绍兴二年正月壬寅。</ref>。二月,主战派头号人物[[李纲]]被起用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岳飞等将领划入李纲部下<ref>《梁溪全集》李纲行状,《要录》卷51绍兴二年二月庚午。</ref>,讨伐湖东路的盗匪曹成。当时岳家军的兵力为一万二千余人,岳飞以二千人驻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余的一万多人进攻曹成的部队<ref>《梁溪全集》卷65至卷70诸奏说曹成有兵十万,“能战之兵不下三万”。《金佗稡编》卷19《追赶曹成捷报申省状》说他实有“七万余人”。</ref>。战斗中岳家军佔尽优势,但曹成部下悍将[[杨再兴]]骁勇异常,先是攻入岳家军第五正将韩顺夫的营地,将韩砍折一臂而死,後又杀死了-{岳飛}-的胞弟-{[[岳飜]]}-。但杨再兴最终被岳家军俘虏,被岳飞收服而成为日後岳家军的著名悍将之一。李纲称赞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少得”,断言他“异时决为中兴名将”。闰六月,岳飞升三官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仍属从五品<ref>《金佗续编》卷2《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告》,《会编》卷151,《要录》卷55绍兴二年六月庚子。</ref>。讨伐曹成後,岳家军兵力增一倍,达二万三千到四千人左右,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军相差不多<ref>《要录》卷60绍兴二年十一月己巳,卷62绍兴三年正月丁卯,卷63绍兴三年三月辛未,《忠正德文集》卷2《知洪州乞支降钱米状》。</ref>。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第二次朝见宋高宗。宋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字,绣成一面战旗,命岳飞在用兵行师时作为大纛。又任命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将驻守蕲州的统制李山,屯扎江州的统制傅选两支部队并入岳家军<ref>李山一军据《金佗稡编》卷5《鄂王行实编年》;傅选一军据《会编》卷155,《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丙寅。</ref>,将淮南西路舒州和蕲州的防务并入岳飛的防區。岳家军的军号也由「神武副军」升格为「'''神武後军'''」,但岳飞的官銜卻由都统制改回统制<ref>《金佗续编》卷5《改差充神武後军统制省札》,《要录》卷68绍兴三年九月庚辰。</ref>,这是因为他的資歷尚淺,還不能和「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相比。
=== 鎮守襄漢 ===
[[紹興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岳飛第一次北伐]]。岳飛率岳家軍三萬五千人左右打敗[[劉齊]][[劉豫]]的部將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復了前一年南宋失去的[[襄陽府]]鎮撫使李横的轄地,以及[[唐州]]和[[信陽軍]]。
克復襄漢後,岳飛面臨新復中原地區的後勤防務問題,這問題直到滅金國後[[端平入洛]]時都一直困擾宋軍。這些地方因為「久罹兵火」,原來的居民「或被驅虜,或遭殺戮,甚為荒殘」,以至於「百里絕人,荊榛塞路,虎狼交跡」,「野無耕農,市無販商,城郭隳廢,邑屋盪盡,而糧餉難於運漕」<ref>《[[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10#條具荊襄相度移治及差官奏]]》,《梁溪全集》卷8l《論襄陽形勝札子》,《湖北金石志》卷11《大洪山遂禪師塔銘》。</ref>。凡是克復失地的宋軍,都有一個兩難的防務問題:「若少留將兵,恐復為賊有」;「若多留將兵,唯俟朝廷千里饋糧,徒成自困,終莫能守」<ref>《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01#紹興四年》</ref>。
因為後勤問題,岳飛只能將主力撤回,留少量兵力戍守。張旦被任命為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安撫使、兼襄陽知府,[[牛皋]]為安撫副使,李道任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四州都統制,配置軍士2000人,守衛襄陽府;周識和李旦率150名軍士守郢州;孫翬和蔣廷俊率200名軍士守隨州;舒繼明和訾諧守信陽軍;戍守襄陽府的2000人中分撥出來一部分,由高青和單藻帶領守唐州,由張應、黨尚友和邵俅帶領守鄧州<ref>岳飛的襄漢防務布置,見《[[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09#遺事]]》,卷10《條具荊襄相度移治及差官奏》,卷11《收復唐鄧信陽差官奏》,《襄陽差職官奏》,《荊襄寬恤畫一奏》,《[[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續編卷06#措置防守襄陽隨郢等州省劄]]》,《檢會前劄》;《[[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78]]》卷78紹興四年七月丁丑,卷79紹興四年八月甲辰,卷82紹興四年十一月乙丑;《輿地紀勝》卷80《信陽軍》。</ref>,以整治防務,恢復生產。劉齊李成軍雖然不時騷擾<ref>偽齊軍隊曾多次發動攻擊,《[[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85]]》紹興五年二月,《[[s:宋史/卷028]]高宗紀》,《輿地紀勝》卷80《信陽軍》載,商元偷襲信陽軍,舒繼明被俘遇難,時岳飛入朝,改命李迪戍守。《要錄》卷91紹興五年七月壬午,《宋史》卷28《高宗紀》載,岳飛鎮壓楊幺時,偽齊乘機攻唐州湖陽縣,俘高青,旋即放回。《金佗稡編》卷9《遺事》,《要錄》卷100紹興六年四月甲辰,《宋史》卷28《高宗紀》載,岳飛守母喪之時,偽齊乘機攻陷唐州,扈從舉、張漢之死難。《要錄》卷111紹興七年五月,《宋史》卷28《高宗紀》載,岳飛因母喪辭職上廬山之時,偽齊乘機攻陷隨州。</ref>,卻始終不能奪回襄漢六郡的控制權。襄漢六郡原來分屬[[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此次收復之後,宋廷為統一管理,單設襄陽府路。除在襄陽府設安撫使司外,不按制度設置「差監司」、即轉運使司等文人監軍系統,「止委制置使岳飛措置」<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79]]》紹興四年八月癸卯,《宋會要》職官40之8。</ref>。這是戰時放寬宋朝歷來固有的文人控制武將政策,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有一定幫助。
此時岳飛作為武將不敢居功,上奏說自己「人微望輕,難任斯職」,要辭去制置使並請求宋廷另「委任重臣,經畫荊、襄」<ref>《[[s:金佗稡編_(四庫全書本)/卷13#乞罷制置職事奏]]》。</ref>。宰相趙鼎認為:「湖北鄂、岳,最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岳)飛鄂、岳州屯駐。不惟淮西藉其聲援,可保無虞,而湖南、二廣、江、浙亦獲安妥。」宋高宗同意趙鼎的主張,確定岳飛改駐[[荊湖北路]]的首府鄂縣(今湖北鄂州),自此岳家軍的大本營就定在了鄂州。
=== 救援淮西 ===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偽齊劉豫發動秋季攻勢伐宋,揚言要「直搗僭壘,務使六合混一」<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80]]》紹興四年九月乙丑,壬申,《[[s:宋史/卷475#劉豫]]》。</ref>。金軍由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剛升任的右副元帥[[完顏昌]]和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兀朮)的統率下,配合由劉豫之子[[劉麟]]指揮之偽齊軍,在九月下旬分路渡過淮河攻南宋。[[劉光世]]不戰退兵江南,將整個[[淮南西路]]相讓。[[張俊]]主張劃長江而守,「當聚天下兵守平江,俟賊退,徐為之計」,以「墜馬傷臂」為藉口,拒不出兵渡長江攻擊金軍和偽齊軍。宋丞相[[赵鼎]]派人監督張俊發兵,並奏請嚴懲張俊,但不了了之<ref>《[[s:三朝北盟㑹編_(四庫全書本)/卷165]]》,《[[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082]]》紹興四年十一月戊午,《[[s:宋史/卷027]]高宗紀》,《[[s:宋史/卷370#呂祉]]》。</ref>。結果,幾路宋軍全部防守於江南,張俊軍守常州,韓世忠軍守鎮江府,劉光世軍守建康府。長江北面的廬州(治[[合肥]])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撫使[[仇悆]]拒絕執行其上級劉光世的撤退命令,劉光世派統制張琦來問罪,仇悆說:「若輩無守土責,吾當以死殉國!寇未至而逃,人何賴焉!」張琦只好作罷。仇悆以召募來的廬州和壽州(治下蔡,今安徽[[鳳台縣]])守軍幾百人和二千鄉兵幾次打退偽齊攻勢。十二月,劉麟又增兵攻打,完顏宗弼親自為後繼,所幸岳家軍由鄂州趕到,統制徐慶和牛皋先勝一仗,岳飛後親自趕到擊敗偽齊軍,解了廬州之圍。此時,[[金太宗]]病危將死,完顏宗輔、完顏昌和完顏宗弼撤兵。偽齊攻勢瓦解。
===剿滅楊幺及擴編===
{{Main|岳飛剿滅楊幺| 岳家軍#軍隊整編}}
[[File:Four Generals of Song.jpg|thumb|600px|南宋[[劉松年]]所作「[[中興四將]]」圖(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岳飛為左起第二位。<ref>[http://www.chinaculture.org/gb/en_artqa/2003-09/24/content_39584.htm Portrait Painting in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211225110/http://www.chinaculture.org/gb/en_artqa/2003-09/24/content_39584.htm |date=2006-12-11 }}</ref>]]
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剿滅楊幺後,楊幺軍壯丁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岳家軍規模從三萬多人增加到十萬人左右<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90]]》紹興五年六月丁巳,《朱文公文集》卷95張浚行狀作「丁壯至五、九萬」,「九」字係「六」字之誤。</ref>,岳家軍以後直到岳飛被宋高宗和秦檜所害,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之數量<ref>《[[s:金佗稡編 (四庫全書本)/卷09#遺事]]》,《金佗續編》卷14《湖北轉運司立廟牒》,卷28《孫逌編鄂王事》引邵緝《滿庭芳》詞,《會編》卷206,《[[s:獨醒雜志/卷七]]》,《[[s:鴻慶居士集_(四庫全書本)/卷36]]》万俟卨墓志銘,又《金佗稡編》卷23《山陽辨》和《中興小紀》卷29所載與万俟卨墓志銘同。此外,《金佗續編》卷8《督府令收掌劉少保下官兵札》載劉光世軍為五萬二千餘人,莊綽《[[s:雞肋編/卷下]]》說岳家軍所費錢糧比劉光世軍「加倍」,亦是旁證。</ref>。麾下主要將領包括中軍統制[[王貴 (南宋)|王貴]]<ref>《要錄》卷111紹興七年五月己丑。</ref>、前軍統制[[張憲 (宋)|張憲]]<ref>《要錄》卷132紹興九年九月己亥,《中興小紀》卷27。</ref>、[[徐慶]]、[[牛皋]]和[[董先]]。
===岳飛北伐===
{{Main|岳飛北伐}}
===遇害及平反===
岳飛在收到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之時自稱“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岳飛回到京城之後,向高宗請辭。高宗當時沒有答應他的辭呈。<ref>《宋史·岳飛傳》“飛力請解兵權,不許。自廬入覲,帝問之,飛拜謝而已。”</ref>次年(紹興11年)四月,拜樞密副使(從一品)。但是這次,岳飛請求拿回兵權,未得允許。<ref>《宋史·岳飛傳》“既至,授樞密副使。位參知政事上,飛固請還兵柄。”</ref>
[[完顏兀朮]]遺[[秦檜]]書曰:「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ref name="宋史"/>。」绍兴十一年七月右谏议大夫[[万俟卨]]上书指控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情。……而乃稽違詔旨,不以時發……伏望免飛副樞職事,出之于外,以伸邦憲”,<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绍兴十一年七月壬子、癸丑记事。</ref>接著[[御史中丞]][[何鑄]]和殿中侍御使[[羅汝楫]]等亦相繼彈劾。八月甲戌,罷岳飛之職務。此后岳飛閑居[[廬山]]。九月八日,岳家軍鄂州前軍副統制[[王俊]]向[[王贵]]告发岳飛在廬山曾致信鄂州張憲、岳雲,要求張憲起兵造反,以迫朝廷恢復岳飛軍職。<ref>王俊,《王俊首岳侯状》,收入[[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二。</ref>十月,岳飞、[[岳雲]]父子被逮捕,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寺卿[[周三畏]]審訊。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發布《刑部大理寺狀》,认定岳飞“坐觀勝負,逗留不进”、“指斥乘舆”(对皇帝不恭)、“致张宪意待谋反”等罪名成立,<ref>《刑部大理寺状》-{云}-: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御笔)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对皇帝不恭),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磋踏了!”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ref>“飛獄成,寺官聚斷,咸謂死有余罪”。<ref>《宋史》卷三八OO《羅汝楫傳》</ref>大理寺按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一般史家皆同意岳飛的死是件從頭到尾都是件冤案。<ref>李心传则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二)的《岳少保诬证断案》条说:“余尝得当时行遣省札,考其狱词所坐,皆一时锻炼文致之词,然犹不过如此,则飞之冤可见矣!”邓广铭《岳飞传》也認為“这一长篇判决书,全部都是由造谣诬蔑的言词和罗织、虚构的事件所构成的。在其出笼的当时,尽管人们敢怒而不敢言,而在秦桧既死,他的党羽们也相继失势之后,凡能看到这一文件的人,无不为之气愤得发指。”</ref>
事實上,岳飛真正的罪名還是“坐拥重兵……逗留不进”,宋朝皇帝的“祖宗家法”就是猜忌武将,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已經警告他“犯吾法者,唯有劍耳”,<ref>《兩朝聖政》卷二十一</ref>只是當時議和還沒成功,高宗仍需要岳飛來抵抗金人南侵,但從皇帝角度來看,岳飛已無法駕馭,高宗對岳飛的猜忌只有日益深重,<ref>[[王夫之]]《[[宋论]]》稱:“宋氏之以猜防待武臣,其来已夙矣。高宗之见废于苗、刘而益疑,其情易见矣。张浚之褊而无定,情已见乎辞矣。张俊、刘光世之以故帅先达不能相下,其隙已成矣。秦桧之险,不可以言语争、名义折,其势已坚矣。……合宰执、台谏、馆阁、守令之美,而皆引之于身,以受群言之赞颂。军归之,民归之,游士、墨客、清流、名宿莫不归之。其定交盛矣,而徒不能定天子之交;其立身卓矣,而不知其身之已危。”</ref>紹興十一年議和已成定局時,高宗再無顧忌,必殺岳飛“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ref>[[俞正燮]]《癸巳存稿》:“宋高之才,十倍于桧,和议本自主之,欲和议成,不俟杀武穆;所以杀武穆,正以卨、俊言,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杀之有名,可以驾驭诸将,又恶其议迎二帝,不专于己。”</ref>[[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高宗下詔“特賜死”<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条载:“癸巳,岳飞赐死于大理寺。飞以众证,坐尝自言,己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指斥乘舆,情词切害。及敌犯准西,先后受亲扎十三次,不即策应,拥兵逗留,当斩。张宪坐收受飛、雲之書,谋以襄阳叛,当绞。飛长子雲,坐与宪书,谓可得心腹兵官商议,当斩。”</ref>,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命[[自鴆]],並把岳飞[[枭首]]。<ref>《[[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癸巳,飞死於狱中,枭其首。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岳)侯中毒而卒,葬於临安菜园。”</ref>目前史界以鴆死為通說,其餘說法,尚有“拉脅而殂”(打斷肋骨)<ref>《[[說郛]]》卷二十九</ref>或者賜[[自縊]]而死<ref>《岳氏宗譜》</ref>。
[[岳云]]及[[张宪]]被[[斬首]]則在賜死岳飛的一個月前,即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遭到[[斬首]]。[[韓世忠]]認為岳云、张宪二人罪不致死,當面質問秦檜,但秦檜表示“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难道没有吗)?”另有一說為「或許有」。<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一年十二月载:“诏飞赐死,命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诛宪云于市,天下冤之。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此事又見《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一般認為「莫須」是宋朝俗語「大概」之意;也[[李敖]]等學者认为“莫须有”的意思是「难道没有吗?」。</ref>至於“莫須有”一詞原本是韓世忠質詢岳雲與張憲的重罪事,後轉嫁至岳飛身上。
岳飛前幕僚左朝散郎[[姚岳 (宋朝)|姚岳]]獻言于秦檜:“'''乱臣贼子侵叛,州郡不幸污染其间,则当与之惟新。以叛臣故地,又与姓同,顾莫之或改'''”<ref>《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ref><ref>《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十</ref>,遂于绍兴二十五年六月,[[岳州]]和[[岳陽軍]]各改为[[纯州]]、[[华容军]]。<ref>《宋史·本紀·第三十一·高宗八》:「二十五年六月癸卯,以言者追谮岳飞,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ref>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ref>《建炎以來系要錄》卷193</ref>。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孝宗|太子]][[即位]],準備北伐,七月下詔[[平反]],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两镇节度使<ref>《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六</ref>、武昌郡开国公<ref>《四朝闻见录》 戊集</ref>,“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乾道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七月,立廟祀於[[鄂州 (古代)|鄂州]],額名'''忠烈'''<ref>《續資治通鑑》 卷一百四十一</ref>。[[淳熙]]五年(1178年)九月,[[諡號|諡]]'''武穆'''<ref>《續資治通鑒》 卷一百四十六</ref>('''折衝禦侮曰武 布德執義曰穆''')。[[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五月,追封[[鄂王]]<ref>《續資治通鑑》 卷一百五十七</ref>。[[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二月,改谥'''忠武'''<ref>《續資治通鑑》 卷一百六十三</ref>。岳飞葬在[[西湖]][[棲霞嶺]]<ref>《周益國文忠公集之雜著述》卷二《龍飛錄》記載,“臨安訪求岳飛墳,在錢塘門外,當時私號賈宜人墳。”</ref>,即[[杭州]][[西湖]]畔“[[岳王廟|宋岳鄂王墓]]”,元人修[[宋史]]列誌[[傳記]]。
==評價==
;宋人評價
岳飛在[[南宋]][[士大夫]]界評價甚高。[[朱熹]]与门生论岳飞,门生问:“岳侯若做事,何如张韩?”朱熹说:“张韩所不及,都是他识道理了。”门生又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朱熹答道:“次第无人。”<ref>[[s:朱子語類_(四庫全書本)/卷127#孝宗朝]]</ref>[[陆游]]有诗“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宋孝宗对岳飞之子[[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ref>[[s:金佗稡編 (四庫全書本)/卷09]]:淳熙五年(1178年)五月五日</ref>
;《[[宋史]]》評價
善以少擊衆。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荊湖平,募民營田,又為[[屯田]],歲省漕運之半。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姦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寃哉!嗚呼寃哉!
;金人評價
岳飛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儒略歷]]1142年1月27日)被杀,南宋使节馬上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带着正式照函从岳飛被杀的临安(今[[杭州]])去金国囚禁宋欽宗和高宗生母[[韋賢妃 (宋朝)|韋太后]]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紹興]]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韋太后啟程回宋。「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刘祹]]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同年八月,韋太后和刘祹到達臨安。刘祹問南宋官员:「岳飛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諷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劉邦]])所谓『[[项籍]]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岳)飛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ref>《[[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卷47赵葵《行营杂录》。</ref>
[[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儒略歷]]1206年),[[金章宗]]寫詔書招降[[吳曦 (南宋)|吳曦]]時說:“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飛?'''飛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且你自己評價一下自身能否比得上岳飛?岳飛這樣的威名战功,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曉;結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殺且連累親族,難道這還不可怕么!)<ref>《[[金史]]》卷98《完顏綱傳》。</ref>金國皇帝于此直接承認岳飛的戰力和威名。
金国女真将领最畏服岳飞,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其为“岳爷爷”。聞知岳飞死讯,喝酒相庆。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目睹此情此景,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明代评价
[[File:Yue Fei 2.jpg|thumb|150px|岳飛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
[[明太祖]]認為聖賢英烈的神靈至上、不能加封,明初至[[景泰]]年間均承祖制並未加封過任何一位聖賢英烈的神祇,故將岳飛入祀[[歷代帝王廟]][[配享]]宋太祖。[[明神宗]]加封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廟法天尊岳聖帝君。
;清人评价
[[王夫之]]評價:“岳飞之能取中原与否,非所敢知也;其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胜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钺,以躯命与劲敌争死生,枢机之制,岂谈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欢慕者所可任哉。”<ref>[[王夫之]]:《[[读通鉴论]]》“汉武帝第十九”</ref>
[[康熙帝]]也曾钦赐给岳飞23世裔孙、刑部掌印[[岳镇]]九伴朝銮驾和蟒服。<ref name="努尔哈赤因仰慕岳飞让两个子孙改名为岳">{{cite web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1_11/25/10907550_0.shtml|title=《努尔哈赤因仰慕岳飞让两个子孙改名为岳》|accessdate=2011年11月25日|work=|publisher=凤凰网|language=zh-hans}}</ref>
[[乾隆帝]]多次造访[[杭州]][[岳飞墓]],并且亲自撰写《岳武穆论》,还题对联一副:“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ref name="努尔哈赤因仰慕岳飞让两个子孙改名为岳" />
;现代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岳飞为[[民族英雄]]<ref>[http://www.mod.gov.cn/hist/2009-07/20/content_4006044.htm 水战杨么----岳飞(南宋)]2009-07-20国防部官网</ref><ref>[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3/21/content_1214252.htm 隆重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10周年]2013年03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f>。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也对网络上流传岳飞不再是民族英雄的说法进行了澄清,称岳飞在中国历史上历来被认为是民族英雄,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在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岳飞的评价都是一贯的,不存在重新定义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问题。
==争议==
===杀岳飞者为宋高宗===
[[钱穆]]的《[[国史大纲]]》<small>(p.618)</small>认为“高宗决心对内加强统治,而无意于对外恢复”,所以“岳飞不得不杀,韩世忠不得不废”。
岳飞统帅全国五分之三兵力後,金人欲立[[趙諶|欽宗之子]]為傀儡,岳飛莽撞請求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乞請正皇子(後來之[[宋孝宗]])之名,以定民心,沮金人之謀<ref>[[s:朱子語類_(四庫全書本)/卷127#太上曰朕恨不手斬耿南仲]]</ref>。高宗当时不悦:“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ref>[[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109]]、[[張戒]][[s:中興小紀_(四庫全書本)/卷21#四月|默記]]: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初八庚子日</ref>。《[[帝國政界往事]]》提出觀點,認為下令殺岳飛者其實是高宗,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令皇帝相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杀心。<ref>《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ref><ref>端木赐香《你所不知道的岳飞》</ref>此外,《中国人的历史误读》認為岳飞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高宗的地位,才是他被杀的原因。<ref>綦彦臣《中国人的历史误读》中国社会出版社</ref>[[脫脫]]等於《[[s:宋史/卷365#論曰|宋史·岳飛傳]]》論曰:“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滿江紅作詞者===
岳飞之孫[[岳珂]]所编《[[金佗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滿江紅]]一词,被現代部分學者怀疑是伪作或托名之作,引發正反辯證。
== 主要成就 ==
===诗词===
如同很多中国古代的将领和政治家一样,岳飞也以文才传世。其以词为人熟知,却仅传世三首,诗亦传世不多。如:《[[满江红]]》、《[[小重山]]》。
除诗词外,据说有[[岳武穆兵书]],有[[岳家拳]],[[岳家枪]]传世。且被'''[[心意六合拳]]/[[形意拳]]/[[金鷹拳]]'''尊为祖师。
岳飛的[[書法]]令人称道,著名的“還我河山”[[草書]]四字[[匾額]]气势磅礴。
==轶事典故==
* 岳飞在宗澤军中时显示出对野战的不同一般的爱好,宗澤担心他将来要吃亏:「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而授岳飞以陣法。岳飞由此说出一句军事名言:「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岳飞在宗澤军中保持对金兵不败的记录。在上书宋高宗而被[[黄潜善]]和[[汪伯彦]]开除军籍後,岳飞投奔河北西路招抚司张所,张所曾问起:「闻汝从宗[[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岳飞以“上兵伐谋,次兵伐交”的道理答:「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张所的评论是:「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 宋高宗曾感叹:「天下未太平。」岳飞由此说出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ref>《[[續資治通鑑]]》卷124</ref><ref>《[[朱子语类]]》卷112,《[[s:金佗稡編 (四庫全書本)/卷09#遺事]]》,《金佗续编》卷28《吴拯编鄂王事》,《[[齐东野语]]》卷13《秦会之收诸将兵柄》都有类似记载。</ref>。
* 岳飞家乡汤阴沦陷,对金人有家仇国恨,心中所思以军务为主总想收复黄河以北的故土(汤阴虽属于今河南省,但历史上一直在黄河以北),因此对女色不太感兴趣。汤阴沦陷後,原配刘氏在战乱中“两经更嫁”,成为韩世忠前护军中“一拥押之妻”<ref>《会编》卷207。所谓“拥押”,即是拥队、押队之类队的头目。</ref>。岳飞後又娶[[李娃]]为妻,维持一夫一妻,一直到被害。1134年夏,岳飞率军攻取襄阳时,宋廷命令[[吴玠]]牵制陕西一带的金军,以免金军增援襄阳。吴玠派一位属官去[[鄂州]]的岳飞大营商洽军务。岳飞宴请这位来使。这位使臣发现岳飞设宴别无姬妾、歌童、舞女之类作陪和劝酒,颇感惊讶,回蜀後便告诉了吴玠。吴玠大为吃惊,马上以两千贯钱的高价,在四川买了一位仕宦之家出身的美貌女子,派两名使臣的妻子把她送到鄂州,献给岳飞。岳飞为避嫌,把这个女子安置在一间空屋,隔着屏风问:「某家上下所衣䌷布耳,所食齑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结果此女被退回四川。
* 岳飛部將畢進,是[[宋孝宗]]時的名將[[畢再遇]]的父親。
* 岳飛軍中有孟安和其孫孟林,是南宋末年名將[[孟珙]]的四世祖和祖父。
* 岳飛在《[[良馬對]]》中以高宗賜馬兩匹為對照,建錚高宗應以良馬 (忠臣)之言為上,駑馬(奸臣)之言為下,令高宗大為稱讚。
<gallery>
[[File: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精忠廟.jpg|缩略图]]
</gallery>
== 后世紀念 ==
[[File:Yuefeimu.jpg|thumb|210px|岳坟]]
下列各地建有纪念建筑:
* 宜興岳飛[[生祠]],在[[宜興]]東廟巷周將軍廟內,建於1130年8月,為最早之岳廟。[[抗日戰爭|1939年被日本軍機]]炸毀。
* 靖江[[岳王廟]]——[[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為岳飛生祠,第二座岳廟<ref>[http://www.jingjiang.gov.cn/art/2013/6/14/art_1130_34662.html 靖江岳王庙]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03015717/http://www.jingjiang.gov.cn/art/2013/6/14/art_1130_34662.html |date=2013-12-03 }}</ref>。
* [[杭州岳王廟]]——[[浙江]][[杭州]][[西湖]]棲霞嶺南麓,也是岳飛墓地。
* [[安陽]][[湯陰岳飛廟]]——安陽[[湯陰]]城東15公里,是岳飛故里所在地,規模宏大,為三大岳廟之一。
* [[朱仙鎮]]岳飛廟——[[河南]][[開封]]南20公里。
[[File:Yue Fei in HHL1.jpg|thumb|210px|武漢黃鶴樓後塑像]]
* [[武汉]][[武昌]][[黄鹤楼]]後有岳飞塑像、石碑,纪念岳飞镇守武昌。
* 湖南衡东县沈陂村的岳氏后裔自发筹集资金兴建“岳飞纪念馆”<ref>{{Cite news|url=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163301629455H8FGA0ACH14869H4I27.html|title=特稿:湖南衡阳“岳飞纪念馆”隆重举办岳飞诞辰913周年庆典活动(组图)|last=唐|first=智彬|date=2016年3月30日|work=中红网|accessdate=}}</ref>。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海軍]][[成功級巡防艦]]4號艦岳飛號PFG-1106是一艘以岳飛來命名的軍艦
* 台灣[[臺南市]][[後壁區]]嘉苳里,於清初建立[[旌忠廟]],主祀「岳府元帥」與[[岳家軍]]十位元帥。[[岳飛思想研究會]]會長,岳飛第28代嫡孫[[岳朝軍]],於2001年蒞臨訪問,認定為臺灣岳王首廟。
* 台灣[[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精忠廟,十七世紀初,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漳州[[南靖縣]]林氏家族遷徙台灣,為求護祐渡海旅程平安,族長林栖周先生,乃恭請祖居地岳府元帥神像一尊,隨傳遠渡大海來台,至大潭村定居開墾。並將岳武穆王在自家供奉,後來因為神威顯赫子孫滿堂,為感念神恩,遂在村裡建廟供奉,成為嘉義縣唯一一座岳王廟,也是目前臺灣歷史最悠久之岳武穆王祖廟。時至今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岳武穆王聖誕之時,大潭村都會舉行隆重祭典,許多村民爭相前往精忠廟祭拜岳武穆王。精忠廟也已成為村民信仰中心。
* 台灣[[台北市]][[林森公園]]內設有岳飛銅像,其基座題字為「岳武穆王銅像」與「還我河山」。[[File:LinSenParkYueFeiStatue.JPG|250px|thumb|林森公園岳飛像]]
* 台灣[[嘉義市]]林森東、西路與忠孝路口,設有岳飛銅像。
* 台灣[[宜蘭縣]][[宜蘭市]]城隍街,建有岳廟[[碧霞宫]]。
* 台灣[[新竹市]][[新竹關帝廟]],旁有岳武穆王廟,主祀岳武穆王。
* [[香港]][[銅鑼灣]][[銅鑼灣岳王古廟|岳王古廟]],香港唯一以奉祀岳飛為主神的廟宇。
==家庭==
;婚姻
岳飞一生结婚两次,第一次在15岁结婚,妻子刘氏,婚后1年,生了[[岳云]];婚后8年,生了[[岳雷]]。<ref name="fjsl">{{cite web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2_02/14/12498740_0.shtml|title=揭秘岳飞的婚姻家庭生活:遭第一任妻子抛弃 |accessdate= 2012年2月14日|work=|publisher=凤凰网 |language=zh-hans}}</ref>后來因為岳飞在外当兵,家庭贫困,家乡[[汤阴县]]被金国占据,刘氏最终撇下了两名兒子改嫁。岳飞第二次结婚是在26至27歲时,妻子[[李娃]],为岳飞生了[[岳霖]]、[[岳震]]和[[岳霆]]。1175年,75岁的李娃在[[江州]]病逝。<ref name="fjsl " />
;子
* [[岳雲]],岳飛長子。
* [[岳雷]],岳飛次子。
* [[岳霖]],岳飛三子。
* [[岳震]],岳飛四子。
* [[岳霆]],岳飛五子。
;女
* [[岳安娘]],嫁[[高祚]]
* [[岳银瓶]]一说其本名为岳孝娥
;孫
* [[岳甫]],[[岳雲]]之子。
* [[岳申]],[[岳雲]]之子。
* [[岳珂]],[[岳霖]]之子。
* [[岳大娘]],[[岳雲]]之女。
;後代
* [[李之蘭]],[[岳霆]]五世孫之子。<ref>[http://www.imaeil.com/sub_news/sub_news_view.php?news_id=50788&yy=2010 군인의 길] 매일신문, 曺永昌, 2010-12-16</ref> <ref>[http://chonghae.byus.net/zboard/view.php?id=leega&page=3&sn1=&divpage=1&sn=off&ss=on&sc=on&select_arrange=headnum&desc=asc&no=23 이지란(李之蘭)에 대하여] 靑海李氏宗親會, 2005/11/27</ref><ref>[http://www.rootsinfo.co.kr/info/roots/view_roots.php?Bid=2960 청해이씨(靑海李氏)의 유래] rootsinfo </ref>
*[[岳鍾琪]],岳飛二十一世孫,清代將領。
==文艺形象==
{{Refimprove|time=2007-08-14T14:39:05Z}}
[[File:宜蘭碧霞宮岳母刺字銅像1.jpg|thumb|[[碧霞宮]]岳母刺字銅像]]
;忠孝
在所有故事中,岳飛被同時描繪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完美軍人與恪守儒家道德之模範。這些故事有的強調他與生俱來的民族主義精神,如虛構「岳母刺字」,其母通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這個民間杜撰的故事也體現了他的「孝道」,在「家國同構」的中國古代社會有特殊寓意。《[[s:三朝北盟㑹編 (四庫全書本)/卷144]]》記載岳飛殺舅挖心的故事:岳飛以通泰州鎮撫使方退屯於江陰軍。戊申被命,已本進發。癸丑到宜興,取老小到徽州。有百姓訴其舅姚某搔擾。飛白其母。責之曰:「舅所為如此。有累於飛。飛能容。恐軍情與軍法不能容。」母亦苦勸而止。他日,飛與兵官押馬,舅亦同徒。舅出飛馬前而馳約數十步,引弓滿,回身射飛,中共鞍鞽。飛鄧馬,逐舅擒下馬,令王貴張憲捉其手,自取佩刀破其心,然後碎割之歸。白其母。母曰:「我鍾愛此弟,何遽如此。」飛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則飛死矣。為舅所殺,母雖欲一日安,不可得也。所以中鞍鞽者,乃天相飛也。今日不殺舅,他日必為舅所害,故不如殺之。」母意亦解。
;軍事
有的故事強調他的軍事天才,在《岳家軍》等民間文學作品中,岳家軍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讓敵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感嘆。他出師百戰百勝,朱仙鎮大捷,將金兵打得一敗塗地。幾乎所有作品都著重描繪了他的個人悲劇,並把它和民族命運相聯繫。
;政治
這些描寫的共同範式如下:在戰局順利,本可直搗[[金國]][[黃龍府]]之情况下,岳飛被[[南宋]]皇帝[[趙構]]十二道金字牌招回,又被以「[[莫須有]]」之罪名處死。這些描寫體現了中國社會不自覺的「泛道德化」傾向,即用道德標準評價政治事件,將政治矛盾描繪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衝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飛被誣陷至死而寧死不反,體現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時為這些作品所肯定。[[明代]][[架空歷史小說]]話本《黃龍府》將歷史改寫為岳飛打敗金朝軍隊,「直搗黃龍」。《[[水滸傳]]》也有類似冤屈與忠誠的命題。
=== 戲曲 ===
* [[元雜劇]]:一為[[孔文卿]]所作《[[s:地藏王證東窗事犯]]》(簡名《東窗事犯》);二為無名氏所作《宋大將岳飛精忠》(簡名《岳飛精忠》)。
* 明 姚茂良所作傳奇《岳武穆精忠記》,此劇由明初無名氏《岳飛破虜東窗記》改編而成。
* 明 李梅實原作、[[馮夢龍]]改定的傳奇《精忠旗》。
* 清康熙年間 《如是觀》傳奇(一名《翻精忠》、《倒精忠》)。
=== 小說 ===
* 熊大木著《[[s: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岳王傳]]》
* 錢彩著《[[說岳全傳]]》
=== 評書 ===
* [[劉蘭芳]]《岳飛傳》
* 杭州評話《岳飛傳》
* 杭州評話《眾安橋》
* 揚州評話王麗堂《水滸》
=== 影视 ===
* 1940年《[[岳飛 (電影)]]》香港新中國影片公司電影([[吳楚帆]]飾)
* 1962年《[[岳飛出世]]》香港寶寶影業公司電影([[洪金寶]]飾岳飛童年,[[羽佳]]飾岳飛成年)
* 1976年《[[民間傳奇]]之岳飛》香港[[無線電視]]電視單元劇([[江文聲]]飾)
* 1984年《[[十二金牌]]》[[香港]][[亞洲電視]]製作30集電視劇([[岳華]]飾)
* 1986年《盗日英雄传》新加坡製作30集電視劇(夏川飾)
* 1988年《[[八千里路雲和月 (1988年電視劇)|八千里路雲和月]]》[[台灣]][[中華電視公司]]製作的40集古裝[[電視劇]]([[何家勁]]飾)
* 1992年《[[满江红 (电视剧)|满江红]]》1992年[[浙江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六集电视剧([[樊志起]]饰)
* 1994年《[[岳飛傳]]》香港[[亞洲電視]]20集電視劇([[徐少強]]飾)
* 1997年《[[孝感動天]]》香港[[翡翠台|無線電視翡翠台]]電視劇([[黎漢持]]客串演出)
* 2013年《[[精忠岳飛]]》[[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製作69集電視劇([[黃曉明]]飾)
== 參考文獻 ==
=== 书目 ===
;[[正史]]:
*{{Wikisource history|宋史|365}}
*《[[金史]]》
;評價較好的[[稗史]]: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史》和《[[續資治通鑑]]》大量參考此書
*《[[齊東野語]]》
;一般稗史:
*《[[三朝北盟会编]]》:內容較多,但也較雜
;岳飛家族後人的稗史:
(卷一發自[[宋高宗]]的《高宗手詔》和報送宋廷批閱的各捷奏、札子、乞狀不可偽造,否則在出版的當時被核對有誤就是蒙騙[[宋孝宗]]的欺君之罪{{efn|岳珂的《高宗手詔》来自岳霖向宋孝宗要回的高宗手詔原本。据王祎的《王忠文公集》卷十七:「右宋高宗手札赐岳鄂武穆王飞,召其以兵援庐州。按新史本传,绍兴四年,飞既平襄汉,赵鼎以谓鄂岳最为上流要害,乞令飞屯兵其地,使江西籍其声势,湖广江浙亦获安妥。飞乃以清远军节度使移屯于鄂。会金人兀术与刘豫和兵围庐州,手札命飞提兵解围。比至,金人以甲骑逼城。飞与战,败之。六年九月,豫复遣子麟、猊分兵寇淮西,刘光世欲舍庐州,张浚欲弃盱眙。时飞以武胜定国节度使开阃襄阳,兼宣抚河东、节制河北。有旨召飞以兵东下当其锋,浚言飞一动则襄汉无所制,则还军。十一年,金人复分道度淮,迫庐州。时飞以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驻兵中原,请解兵柄,自庐入觐。诏即趣飞援之,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汴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兵。比至庐境,金人望风遁去。此札当是此三年中所遣,以不署年月,故莫得其详。然札中有张俊、刘锜合力措置之语,考之旧史本纪:四年,乃张俊视师江上,而屯兵拒战者韩世忠、刘光世也。六年,乃刘光世驻庐州,而张俊督师采石也。惟十一年刘锜屯濡须,合张俊河中之军以却敌,与札中语合,则其位此年所遣不疑。初,武穆为秦桧所诬,且置之死,桧令搜其家,得御札数箧,束之左藏南库。淳熙中,事既昭雪,其子霖以为请,孝宗还之。此札固在其数中也。呜呼,君臣之际难矣。方天下多故,高宗之于武穆,倚籍之如此,使其不死,中原岂有沦没?王室岂至于偏安乎?惟高宗无复有志于中原,故奸桧之计行而武穆死矣。然则武穆之死,天实为之,吾于其君何尤焉?」}},這些在本條目被認為是客觀可查證的;其他有爭議的內容除非有第三方來源證實,本條目一般不采用)
*《[[鄂国金佗稡编]]》
*《[[鄂国金佗续编]]》
;小說:
*《[[说岳全传]]》
=== 論文 ===
* [[中国人物新论]]第四篇《岳飞死因之分析》
* 王曾瑜《[http://yuef.51.net/yfxz/0wzy.htm 岳飞新传]{{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王曾瑜《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上下卷)
* 《[[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 引用 ===
{{Reflist|2}}
== 注释 ==
{{Portal box|中國|歷史|軍事|詩歌|人物}}
{{notelist|iger=}}
== 參見 ==
{{Commons category|Yue Fei}}
{{Wikisource author}}
{{Wikiquote}}
* [[岳家軍]]
* [[韓世忠]]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Y岳飛}}
[[Category:中國軍事家]]
[[Category:宋朝武官]]
[[Category:南宋追赠少保]]
[[Category:南宋追赠王爵]]
[[Category:宋朝被賜死人物]]
[[Category:宋朝書法家]]
[[Category:宋朝词人]]
[[Category:汤阴人]]
[[Category:岳飛| ]]
[[Category:諡武穆]]
[[Category:諡忠武]]
[[Category:中国人物神|Y]]
[[Category:12世纪人物]]
[[Category:葬于杭州]]
##寇準
{{Redirect2|寇老西儿|同名电视剧|寇老西儿 (电视剧)}}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寇準
|身份=<!-- 朝代+某某家 -->[[宋朝]][[政治家]]
|前任= |繼任=
|畫像= [[File:宋丞相寇莱公准.jpg|220px|]]
|說明=清宫殿藏画本寇準像
|姓=寇
|名=準
|姓名=
|字=平仲
|官職=
|封爵=莱国公
|封號=
|御稱號<!--日本皇族之稱號-->= |宮號1<!--日本皇族之宮號-->= |宮號2<!--朝鮮王族之宮號-->=
|封地=
|神號= |尊號=
|乳名<!--日本、朝鮮、琉球以外人物用-->= |幼名<!--日本人用-->= |兒名<!--朝鮮人用-->= |童名<!--琉球人用-->=
|小字=
|號=
|法號= |院號= |其他名號=外号“柘枝颠”<ref name="pol " >{{cite web |url=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2/22/11497387_0.shtml?_from_ralated|title=寇准是个公子哥儿 |accessdate= 2012年|work= |publisher=凤凰网 |language = zh-cn}}</ref><br />雅号“无地起楼台相公”<ref name="pol " />
|族裔 = [[汉族]]
|旗籍<!--清朝旗人專用--> = |氏族 =
|出生年=961年
|出生地=[[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婚年=
|逝世年=1023年10月24日
|逝世地=[[雷州]](今[[广东]][[雷州]])
|諡號=忠愍
|墳墓=
|父親=[[寇相]]
|嫡母=
|母親=
|元配=[[宋娥]]
|正室=|妻=|繼室=|平妻=|側室=蒨桃
|元配之父= |元配之嫡母= |元配之母=
|正室之父= |正室之嫡母= |正室之母=
|妻之父= |妻之嫡母= |妻之母=
|繼室之父= |繼室之嫡母= |繼室之母=
|平妻之父= |平妻之嫡母= |平妻之母=
|兄弟=
|姊妹=
|嫡兄弟= |嫡姊妹=|庶兄弟= |庶姊妹=|同胞兄弟= |同胞姊妹=|異母兄弟= |異母姊妹=|異父兄弟= |異父姊妹=|繼兄弟= |繼姊妹=
|子=
|女=
|嫡子= |嫡女=|庶子= |庶女=|養子= |養女=|繼子= |繼女=
|著作= 《[[寇忠愍诗集]]》
|注釋=
}}
[[File:Kou Zhun.jpg|200px|thumb|寇準画像]]
'''寇準'''({{bd|961年||1023年|10月24日|catIdx=Kou,}}),[[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ref name="pol " />
== 生平 ==
其父相,[[后晉]][[開運 (後晉)|開運]]中,應辟為魏王府記室參軍。準年少時期豪爽嗜酒,性格大方,喜欢在家里大摆筵席。{{noteTag|1= 《[[宋史]]·寇准传》“(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ref name="fjs " >{{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2_03/04/12952477_0.shtml |title=历史上真实的寇准:花花公子 生性奢侈爱喝酒 |accessdate= 2012年|work= |publisher= 凤凰网|language = zh-cn}}</ref><ref name="pol " />
=== 早年與澶渊之盟 ===
[[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授大理評事(階官,從八品下),知[[歸州]][[巴東縣|巴東]]、[[北京市|大名府]][[成安縣]]。每期會賦役,未嘗輒出符移,唯具鄉里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後期。累遷殿中丞(階官,從五品下)、[[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階官,從八品上)、直史館(職),為三司度支推官(差遣),轉鹽鐵判官(差遣)。會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書虞部郎中(階官,從五品上)、樞密院直學士(職,正三品),判吏部東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宋太宗|太宗]]延近臣問時政得失,眾以天數對。準對曰:「《洪范》天人之際,應若影響,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頃之,召準問所以不平狀,準曰:「願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詔召二府入,準乃言曰:「頃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賕,吉贓少乃伏誅;淮以參政沔之弟,盜主守財至千萬,止杖,仍復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問沔,沔頓首謝,於是切責沔,而知淮為可用矣。即拜準左諫議大夫(階官,正四品下)、樞密副使(差遣),改同知樞密院事。準與知樞密院事[[張遜]]數爭事上前。他日,與溫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判左金吾王賓與遜雅相善,遜嗾上其事。準引仲舒為證,遜令賓獨奏,其辭頗厲,且互斥其短。帝怒,謫遜,準亦罷知青州。帝顧準厚,既行,念之,常不樂。語左右曰:「寇準在青州樂乎?」對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數日,輒復問。左右揣帝意且復召用準,因對曰:「陛下思準不少忘,聞準日縱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參知政事(差遣,副宰相)。至道元年,加給事中(階官,正四品上)。
[[宋真宗|真宗]]即位后,先後任[[工部侍郎]](階官,正四品下),[[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又任[[三司使]](差遣)。[[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王钦若]]、[[陈尧叟]]皆主张[[迁都]]逃避兵鋒;唯寇準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宋將張環射杀辽军主帅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ref name="fjs " />
===為相與朝爭===
景德二年,升[[中書]][[侍郎]](加官,正三品)兼[[工部]][[尚書]](階官,正三品)。當時[[朝廷]]無事,寇準生活奢侈{{noteTag|name= ijs|1=[[司馬光]]《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noteTag|1=宋朝官員俸祿常識:宋朝一級執政大臣年俸是3600貫錢、1200石粟米、40匹綾、60匹絹、100兩冬綿、14400束薪、1600秤炭、7石鹽以及70個僕人的衣糧。 }}{{noteTag|1=[[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載:“(寇準)嘗知鄧州,而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帝亦待寇準極厚,[[王欽若]]很是嫉妒,乘機挑撥離間,讒言中傷,欽若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天子|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又說:「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景德三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降為[[刑部尚書]](階官,正三品),知[[陝州]]事。從封[[泰山]],遷戶部尚書(階官,正三品)、知[[天雄軍]](差遣)。祀汾陰,命提舉貝、德、博、洺、濱、棣巡檢捉賊公事,遷兵部尚書(階官,正三品),入判都省。幸亳州,權東京[[留守]],為樞密院使(差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林特為三司使,以河北歲輸絹闕,督之甚急。而準素惡特,頗助轉運使李士衡而沮特,且言在魏時嘗進河北絹五萬而三司不納,以至闕供,請劾主吏以下。然京師歲費絹百萬,準所助才五萬。帝不悅,謂王旦曰:「準剛忿如昔。」旦曰:「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準乃為己任,此其短也。」未幾,罷為武勝軍節度使(階官,從二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事,徙永興軍。
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巡檢朱能挾內侍都知周懷政詐為天書,上以問[[王旦]]。旦曰:「始不信天書者準也。今天書降,須令準上之。」準從上其書,中外皆以為非。遂拜中書侍郎(階官,正三品)兼吏部尚書(階官,正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差遣,宰相)、景靈宮使(祠祿官)。三年,祀南郊,進尚書右僕射(階官,從二品)、集賢殿大學士(職)。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罷為太子太傅(加官,太子三師,從一品),封萊國公(爵,從一品)。貶為太常卿(階官,正三品)、知相州事,徙安州,貶[[道縣|道州]]司馬,乾興元年,再貶[[雷州 (古代)|雷州]]司戶參軍(階官,從八品下)。天聖元年,徙[[衡陽市|衡州]]司馬。百姓编有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noteTag|1=[[杨慎]]:《古今风谣》 }}被贬后,一天[[宋真宗]]问:“吾目中久未见寇准,何也?”左右畏丁謂之淫威,竟不敢言。
===貶謫與晚年===
後[[丁謂]]同黨[[雷允恭]]因[[宋真宗|先帝]][[永定陵|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後以“丁谓前后欺罔”罪遭貶,丁谓路过雷州时,寇準派人送一蒸羊在路迎他。丁谓想见寇準,但寇準拒絕。南宋[[叶李]]赋有一诗:“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noteTag|1=《堅瓠集·堅瓠六集·贈長短句》}}
寇准最终病死于雷州贬所,年六十三。明道二年(1041年),追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贈官,正二品)、萊國公,後又賜諡曰'''忠愍'''。皇祐四年,[[宋仁宗|仁宗]]詔命[[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紹聖二年(1095年)建祠廟于雷州。紹興五年(1135年),賜廟額曰旌忠。留有《寇莱公集》。
===家族===
*曾祖:寇賓,追封燕國公
*曾祖母:白氏,追封許國太夫人
*祖:寇延良,追封陳國公
*祖母:鄭氏,追封陳國太夫人
*父:寇湘,追封晉國公,贈尚書令
*母:趙氏,追封曹國太夫人
*弟:寇雍,大理寺丞<ref>《武夷新集》卷一五</ref>
*妻:許氏,晉國夫人
*妻:宋氏,晉國夫人,宋偓女,開宝皇后妹
==軼事==
*五歲登華山:“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寇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一語成讖,最後卒於東南門至海岸只有十里遠的[[雷州]],遠離家鄉萬里。
*寇準被貶雷州后,當時好事者相語曰「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ref>《歸田錄》</ref>
寇凖曽揶揄贛省才子要不要晏殊為江外人
== 評價 ==
宋朝[[張詠]]:「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ref>《宋史》卷281</ref> 「寇准真宰相也。」「人千言而盡,準一言而盡。然仕太早,用太速,不及學爾。」<ref>《後山談叢》卷3</ref>
宋朝[[呂蒙正]]:「準輕脫好取聲譽」<ref>《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四</ref>
宋朝[[王旦]]:「騃。」<ref>{{cite web|url=http://big5.chinanews.com:89/cul/2012/07-20/4047501.shtml|title=“宋代名相寇準真實一面:“愚”是因為“大忠”|accessdate=2009年|work=|publisher=中國新聞網|language=zh-cn}}{{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宋朝[[范仲淹]]:「大忠。」<ref>{{cite web|url=http://big5.chinanews.com:89/cul/2012/07-20/4047501.shtml|title=“宋代名相寇準真實一面:“愚”是因為“大忠”|accessdate=2009年|work=|publisher=中國新聞網|language=zh-cn}}{{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宋朝[[王安石]]:「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noteTag|1=[[宋朝]][[王安石]]《[[澶州]]》 }}
宋朝[[司馬光]]:「近世寇萊公(寇準封莱國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ref name="fjs " />
宋朝[[魏野]]:「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noteTag|1=[[宋朝]][[王君玉]]《[[国老谈苑]]》 }}
宋朝[[高晦叟]]:「寇萊公當國,契丹入境,河朔戒嚴,朝論二三,未知適從,獨公勸上親征澶淵,得以振士氣。」<ref>《珍席放談》卷上</ref>
明朝[[戴嘉猷]]:「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ref>{{cite web |url=http://www.gdzjdaily.com.cn/theory/2009-12/11/content_1138127.htm |title= “雷阳”,约定俗成|accessdate= 2009年|work= |publisher=湛江新闻网 |language = zh-cn}}</ref>
==注释==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NoteFoot}}
</div>
<references />
==参考文獻==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references>
</div>
==參考書目==
* 《宋史·寇準傳》
[[category:宋朝宰相|K寇]]
[[category:宋朝詩人|K寇]]
[[category:宋朝詞人|K寇]]
[[category:渭南人|K寇]]
[[category:寇姓|Z准]]
[[Category:北宋國公|K寇]]
[[Category:太平興國五年庚辰科進士]]
[[Category:楊家將角色]]
[[Category:諡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