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康大楼

增加 12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图像说明 = 武康路标志性建筑
}}
 
 
== 武康大楼简介 ==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36-1858号(武康路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c9abf0102wlxz.html 老上海的武康大楼]若愚的博客</ref>
 
  武康大楼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所处的位置,在6条马路组成的一个岔道口上,6条路分别是淮海路(因东西方向而故有2条)、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和武康路。<ref>[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227116336726340&wfr=spider&for=pc 【记忆】武康大楼、西湖公寓…沪上这10栋周边型公寓你知道吗?]上海发布</ref>
 
  武康大楼外形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整个建筑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是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早期作品。他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将建筑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形。大楼占地面积约158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8层公寓,楼高30余米,建筑面积约9275平方米。底层由于人行道不宽,建成法国风格的外廊式样,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第一、二两层为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使之成为大楼基座的样式。第三至第七层,外立面改用黄褐色砖块贴面。最顶楼的第八层继续使用水泥仿石质墙面,因此大楼呈现三个不同区段。在第三层和第八层,设计者采用外围连续长阳台作为三阶段腰线,同时强化其层次感。
 
  大楼一、二层一般为店面等商铺用房,自三楼起基本为居民住房。内部户型分一室户、二室户、三室户和四室户四种类型,总计居室63套,附房30余间,大多数居室为南向,走廊向北。每个单元的厨房和卫浴一般安排在北侧。卫生间内部设有专门的通风道。大楼内部的通勤除了回旋式楼梯以外,还设置客用、货用电梯共三部。虽经过多次维修,但基本上大楼电梯仍保留着上世纪中期采用半圆形指针的楼层指示器。
 
  1930年,万国储蓄会在公寓东侧新建了一栋楼高五层的新大楼,又被命名为新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副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另在武康路435号建有1400平方米的汽车库及附屋。
 
  数十年来,这里曾是多位文化名人的居所,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郑君里、秦怡、赵丹、吴茵、王人美、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等都曾在此居住。现在这座公寓里除了老住户,还有住上了一些年轻的白领,他们大多是些怀念《[[花样年华]]》时代的文艺青年,住在这里追求的就是《[[上海的风花雪月]]》中描绘的那种沧桑的风情。
==基本信息==
|}
== 武康大楼简介 ==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36-1858号(武康路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c9abf0102wlxz.html 老上海的武康大楼]若愚的博客</ref>
 
  武康大楼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所处的位置,在6条马路组成的一个岔道口上,6条路分别是淮海路(因东西方向而故有2条)、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和武康路。<ref>[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227116336726340&wfr=spider&for=pc 【记忆】武康大楼、西湖公寓…沪上这10栋周边型公寓你知道吗?]上海发布</ref>
 
  武康大楼外形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整个建筑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是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早期作品。他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将建筑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形。大楼占地面积约158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8层公寓,楼高30余米,建筑面积约9275平方米。底层由于人行道不宽,建成法国风格的外廊式样,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第一、二两层为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使之成为大楼基座的样式。第三至第七层,外立面改用黄褐色砖块贴面。最顶楼的第八层继续使用水泥仿石质墙面,因此大楼呈现三个不同区段。在第三层和第八层,设计者采用外围连续长阳台作为三阶段腰线,同时强化其层次感。
 
  大楼一、二层一般为店面等商铺用房,自三楼起基本为居民住房。内部户型分一室户、二室户、三室户和四室户四种类型,总计居室63套,附房30余间,大多数居室为南向,走廊向北。每个单元的厨房和卫浴一般安排在北侧。卫生间内部设有专门的通风道。大楼内部的通勤除了回旋式楼梯以外,还设置客用、货用电梯共三部。虽经过多次维修,但基本上大楼电梯仍保留着上世纪中期采用半圆形指针的楼层指示器。
 
  1930年,万国储蓄会在公寓东侧新建了一栋楼高五层的新大楼,又被命名为新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副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另在武康路435号建有1400平方米的汽车库及附屋。
 
  数十年来,这里曾是多位文化名人的居所,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郑君里、秦怡、赵丹、吴茵、王人美、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等都曾在此居住。现在这座公寓里除了老住户,还有住上了一些年轻的白领,他们大多是些怀念《花样年华》时代的文艺青年,住在这里追求的就是《上海的风花雪月》中描绘的那种沧桑的风情。
== 大楼历史 ==
  1920年代,随着上一个十年租界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的快速涌入,以及欧美产生新的居民用房建筑形式,上海也开始逐步出现公寓式大楼住宅。期间,万国储蓄会出资组建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负责开发和经营申城的房地产业。1924年,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入位于今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呈30°角的土地,斥资兴建公寓住宅。公寓由克里洋行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主导打样设计,法商华法公司为承建商。
  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根据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 [[ 中国行名录 ]] 》中上海街道指南栏目里的记录,当时居住于此的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为日军关入集中营,或遣送出境。至1945年前,诺曼底的入住率只剩下三分之一。
  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以及万国储蓄会的负债业务到期,战时遭受严重损失的万国储蓄会难以清偿债务。当时参与的债主纷纷要求上海市府出面干预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1946 1946 年,上海市政府责令万国储蓄会破产清理,其名下大部分产业由市府进行拍卖,所得现金用于清偿债务。部分产业则有政府出资收购,诺曼底公寓则属于政府出资购入的产业之一。之后公寓的大部分套间由市府分配给公务员。
  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 [[ 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 ]] 等。
== 相关图片 ==
==参考资料==
 
[[Category: 史地總論‎]]  [[Category:地理]][[Category:建筑名称 ]]
9,2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