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672
次編輯
變更
端午月夕
,创建页面,内容为“ 《'''端午月夕'''》是一首古诗,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就伴随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从未中断。从中国第一部…”
《'''端午月夕'''》是一首古诗,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就伴随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从未中断。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到现在已经三千年了<ref>[https://history.sohu.com/a/668638426_115476 《诗经》305首,你至少要会背这23首巅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ref>。
<center>端午月夕</center>
{{Cquote|
蒲觞饮罢不成歌,閒步林阴爱绿莎。
记取长塘初五夜,月明偏傍屋西多。
|[明代]刘崧}}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论独创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离开意境[[理论]],就无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美学发展史上,许多概念的产生、[[发展]]、深化、界定做出历史与逻辑的阐释。可以这样说意境理论是理解古代诗歌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美学的网上纽结,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会使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丰富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能使我们对于诗人微妙深奥的诗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ref>[http://www.7article.com/shici/72061.html 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走近教育,2019-05-04</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