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哈同

增加 5,4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哈同於1873年即清同治十二年自印度來華,定居上海,逝世時八十四歲。
[[哈同]]成為中國當代的名人,不但由於鉅富,實在因他娶中國女子 [[羅莉莉]] ,從中國習,醉心中國文化,上交官吏,下交販夫走卒,與青,紅幫為友,興學,立獎學金,效紅樓夢的“大觀園”建設了哈同花園。據傳當年英,法租界的某些地區,三分之一的財產為哈同所有。南京路敷設雙軌電車路,他慨捐自外灘到西藏路以柚木鋪路的全部材料代價,作為對上海市民的餽贈。猶太人在上海久為嫉羨對象,在英治環境的場合有一條“哈同路”來紀念他,事非尋常。<ref>[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916  翼報-哈同與上海的猶太人]</ref>
==白手起家==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軍隊接連挫敗法國侵略軍的攻勢。上海的洋人認為,中國打敗法國後自然就會清理他們,於是紛紛逃離上海,上海的房價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羅迦陵也勸丈夫暫時到香港躲避。哈同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說服了妻子後,哈同聯絡了周圍的一批猶太人低價收房。為籌集資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飾也變賣了。[[哈同]]把籌來的錢全部用於購買房屋土地。
 
哈同贏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妥協,中國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反而「不敗而敗」,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了《中法和約》。洋人又紛紛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哈同則名利雙收,他購買的房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東路一帶,後來逐漸發展為上海的商業金融中心,在數年間地價上漲千倍以上。
 
哈同在房產上把文章做足,在他擁有房產的地段今南京東路投資60萬兩紋銀修路。路修好後,即沿路開設店鋪出租,此謂「築巢引鳥」,形成氣候後,今河南中路到西藏路一帶租金高漲,財源滾滾。
 
1901年,哈同以200萬兩白銀註冊了哈同洋行,地產生意也隨之擴大規模,從外灘到靜安寺的大片土地都成了哈同的私人財產。時人估計哈同僅房地產租金一項就達500萬銀元,又有人稱哈同擁有半座上海城,絕非誇張之辭。
 
哈同集團在短短的幾十年中聚斂這麼多財富,絕非偶然。有一首歌謠曾這樣描述他:「哈同,哈同,與眾不同。看守門戶,省吃儉用;攢錢鋪路,造福大眾。築路,築路,財源亨通。」正是憑著勤勞、儉樸和智慧,哈同成為猶太人中的經濟鉅子之一。
 
到20世紀30年代,哈同集團成了上海名副 其實的「地皮大王」,僅他一家就佔有了上海最繁華地段南京路地產的44%,當時南京路兩側的大樓、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樓、慈裕裏,都是哈同集團的產業。
==中國這個炒房時代,炒房鼻祖卻是個洋人==
在上海誕生的這個富豪,與同時期的[[洛克菲勒]]、[[福特]]相比不會遜色;與中國其他同時期商人相比更是遙遙領先,比如港商[[胡文虎]],這個萬金油大王、報業巨頭不過百萬銀元富翁;北洋實業集團[[周學熙]]、上海灘[[黃金榮]]也不過是千萬富翁,而[[哈同]]才是億萬富翁。<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10/2/25/n2827928.htm  人物春秋-哈同-上海灘地皮大亨 遠東第一巨富]</ref>一個沉默了半個多世紀的名字,又再次走進人們的記憶。作為在上海租界生活了近60年,通過鴉片買賣和房地產生意積聚巨額財富,成為三十年代上海赫赫有名的地皮大王和遠東第一大富翁的猶太商人,不僅留下了從一個流浪漢到遠東首富的人生傳奇,也留下一個令人很難從記憶中抹去的哈同花園(也叫愛儷園)。
== 倉聖明智大學==  哈同 成鉅富之後,學士文人多萃其階,尊稱[[羅莉莉]]為“迦陵夫人”,就其家居附近效紅樓夢上的大觀園興築一座大 花園 ,經建人為程姓僧人,自名為“鳥目小僧”。完成後有三堂,二樓,十八亭,六橋,各式軒館,石船,石塔,水池,溪流,假山,珍花異草,不勝列舉,佔地數百華畝。  程姓僧人,本為秀才,出仕未竟,自感懷才不能展,一時灰心喪志,削髮為僧。乃至築園成功,哈同待以上賓,則易西服革履,並有小沙彌隨身。那小沙彌本姓潘,江蘇睢寧人,自幼聰敏,具黠智,頗得女主人的歡心。及長,取名“姬覺彌”。姬本古姓,小沙彌既不姬,古其字作女臣解。沙彌為梵語,男子未成年,受十誡尚未入僧位者為沙彌。不知為何,程僧後來被解僱,工作由姬覺彌代。此時,園中生活形態一如王侯府第,並私用太監,尊哈同夫人如慈禧太后,姬覺彌任總管,自感地位如李蓮英。民初,前清遺老,騷人墨客,恒以哈同花園為歡聚之所。每屆她七巧生辰,有園遊會,仿效古人行飲,射,婚冠之禮。更設學院,教授經書,說文解字,美其名為倉聖明智大學。 ==哈同花園-哈同在園中設孤兒院 (也叫愛儷園)==   1916即民國五年,應華洋義賑會所請,哈同花園開放多年,從此那亭台樓閣,林園名勝始為國人所曉。可惜國人陋習不改,隨意吐痰,拋棄廢物,折花踐草,卒使花園狼藉,舊觀不再。為此哈同夫婦時生齟齬,幾至決裂,使後園門長閉。  [[迦陵夫人]]終生不育,夫婦遂廣收中西兒女,據傳有十三太保,八姊九妹,無非是極言其多。  哈同在園中設孤兒院,並收納義子,後來出色的青年有徐詠青,專畫有關宗教和聖經名像;徐悲鴻由哈同資助留法,卒成中國的名畫家;周創雲司本花園之京劇團,後來與張百川,鄭正秋合創“明星公司”,為中國電影界之先導。 ==立有遺命==    1920年代有估計:哈同財產時值一千萬美元以上,事實上決不止此數。總之,當時被譽為遠東第一富豪。[[哈同]]立有遺命,遺產悉歸夫人,倘夫人亦逝,某些財產為六名收養子女均分,餘產則由西血裔領養子[[大衛]](David George)得七成,[[魯賓]](Reuben Victor)得三成。奈何哈同在巴格達及印度的至親紛紛提出訴訟。其間,哈同夫人出錢若干做為緩兵之計,外間不得而知。七七事變後,及1937年九月,夫人立下新遺命,西裔的大衛和魯賓與她領養原為羅姓的五名侄輩應視同一律,廢除哈同厚此薄彼的原有分法,並於每人滿二十五歲時各先得十四萬元,做為安家之資。不料在珍珠港事變前,即1941年十月,哈同夫人遽逝寓所。大衛提出訴訟,旨在恢復哈同原有遺命。訴訟尚未及審理,日軍便進入租界,將哈同財產加以接管。
==餘產當然全歸公家所有==
[[大衛]]結交日憲,獲得部分處理權,對夫人的羅姓侄輩時加接濟,直到勝利。
  戰後英國法律已不適用,羅姓侄輩反對大權在握的西裔大衛,但出不起律師及訟費,乃由上海當時聞人[[杜月笙]]等出面調解,邀請名律師[[秦聯奎]],作為雙方和解的公正人,將先,後兩遺命條件折衷而論,時上海參會有提案將哈同花國收歸市府,闢為公園,然人算不如形勢,江南吃緊,秦聯奎匆匆南下香港,不久共軍渡江,餘產當然全歸公家所有。
今存的舊建築有上海延安中路一千號的中蘇友好大廈,後改做展覽中心。今日懷舊的人大可在此憑吊一番。
==參考資料==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