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8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熱爾梅娜·塔耶芙爾'''(法語:'''Germaine Tailleferre''',1892年4月19日-1983年11月7日),[[法國]]女作曲家,[[六人團]](“Les Six”)中唯一的女性成員。姓氏原作Taillefesse,因為與不支持自己學音樂的父親抗爭,她將姓氏改為Tailleferre。從母親學習鋼琴後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塔耶芙爾漫長的一生中,她創作了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直到死前一週仍然作曲不懈。但是在她的兩次婚姻中,她的丈夫都阻撓她作曲,令她的音樂靈感大打折扣。<ref name=“abc">{{cite web |url=https://www.abc.net.au/classic/read-and-watch/music-reads/composer-page-germaine-tailleferre/10853896 | title= Read and Watch Germaine Tailleferre | language=en | date=2019-03-11 | publisher=ABC Classic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1}}</ref>
==生平==
[[File:六人組與一位歌者.jpg|thumb |300px|有框|左|六人 組 團 與一位歌者,左一熱爾梅娜·塔耶芙爾,其他由左至右為,米堯、 奧乃 阿尔蒂尔·奥涅 格、 杜蕾 路易·迪雷 、普朗克、柯克托、奧里克 [https://read.muzikair.com/tw/articles/法國近代作曲家—從集體創作談起-8c189e82-813d-480f-9962-aafac378591a 原圖鏈接]]]熱爾梅娜·塔耶芙爾,1892年4月19日出生於巴黎東南方郊區的Parc-St-Maur,1904年開始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師從Eva Sautereau-Meyer,儘管父親的反對,她依然綻放出她藝術方面的能力。她是一位鋼琴神童,對音樂有著非凡的記憶,這使她贏得了許多獎項。 1913年,在Georges Caussade的課堂上遇到 了Auris,Honegger和Milhaud 了 [[乔治·奥里克]](Georges Auric),[[阿尔蒂尔·奥涅格]](Arthur Honegger)和[[大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 。[[埃里克·薩蒂]](Eric Satie)對她1917年的雙鋼琴演奏作品「戶外遊戲」(Jeux de plein)印象深刻,他把她描述為他的音樂女兒,因為這層關係,塔耶芙爾的名聲大大提升。當六人團成立於1919-20時,她成為唯一的女性成員。儘管她的作品仍受到[[加布里埃爾·佛瑞]](Gabriel Fauré)和[[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影響,因為她對大鍵琴的能力以及對原本為樂器創作的喜好,讓她在當時[[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日益風行的潮流下,可以立於不敗。<ref name=“msc">{{cite web |url=http://www.musicsalesclassical.com/composer/long-bio/Germaine-Tailleferre | title= Germaine Tailleferre | language=en | date= | publisher=Music Sales Classical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1}}</ref>
熱爾梅娜·塔耶芙爾是[[法國]]年輕作曲家六人團中唯一的女性成員,除了與“Les nouveaux jeunes”的關係外,塔耶芙爾還是一位傑出而多產的作曲家,透過鋼琴協奏曲,交響樂作品,鋼琴獨奏曲,小型合奏音樂和超過40部電影原聲帶,她的歌劇和芭蕾舞的作品令人更加難忘。近70年的作曲時間,她留下了大量的作品。這些作品隨著時間越久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樂音,清晰、自發而充滿魅力。塔耶芙爾強烈認為,如果聽眾在三個小節後,無法識別作曲家的風格,那麼代表此作品缺乏藝術性。「我寫音樂是因為它讓我很開心。」塔耶芙爾建議道。「我知道,這不是偉大的音樂,但它是鮮豔、輕鬆的音樂,有時能與18世紀的“小貴族“(petits maîtres)音樂相提並論,這讓我感到相當自豪。」
塔耶芙爾與她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曲家擦踵摩肩,往來無白丁。她是莫里斯·拉威爾和埃里克·薩蒂的親密朋友,他是[[尚·考克多]](Jean Cocteau)的最愛,也是[[阿隆·科普蘭]](Aaron Copland)的熟人。她的朋友圈包括[[伊果·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畢卡索]](Pablo Picasso),畫家[[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芭蕾教師[[喬治·巴蘭奇]](George Balanchine)以及藝術評論家[[謝爾蓋·達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等眾多人。
塔耶芙爾在她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她從未獲得Les Six六人團裡其他成員同樣的讚譽。兩次非常不愉快的婚姻之後,使她的創造力消耗殆盡,且由於財務問題,如果不是有作曲的佣金收入,她生活幾乎無法為繼,導致她許多不均勻和快速撰寫的作品。由於她的謙虛以及缺乏自信,使她無法更全面地宣傳自己。儘管如此,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協奏曲讓她取得了一些成功,她經常被要求為電影創作。在她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她繼續為孩子們創作音樂,一些作家建議她要繼續保留的作品的自發性,新鮮感和魅力。<ref name=“msc"/>
==音樂的集體創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反浪漫主義、反印象主義,追求簡單樸素的想法下,巴黎電影製片家尚·考克多(Jean Cocteau,1889-1963)聚集了六位作曲家,包括乔治·奥里克、路易·迪雷、阿尔蒂尔·奥涅格、大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1892-1974)、[[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以及塔耶芙爾,希望能共同回歸法國藝術純粹優雅的傳統特質,並開創法國音樂新境界,後有記者稱其為六人團(Les six)沿用至今。1920年,柯克托為瑞典芭蕾舞團設計一套據他說是“介於希臘悲劇與耶誕劇之間”的劇本,藉著巴黎艾菲爾鐵塔前的一場婚禮派對,表現當時新興的小資產階級生活,不時穿插一些荒誕事物,最後竟然在婚禮大合照時,賓客全部消失。柯克托亦希望藉此劇,讓六人組創作一套配樂來宣揚其音樂理念,然而路易·迪雷卻不願意參與此一集體創作,其原因可能是覺得六人性格不同,音樂路線歧異。雖然少了杜蕾,六缺一的《[[艾菲爾鐵塔的婚禮]]》仍如期在1921年完成,也確實由瑞典芭蕾舞團成功公演,後來樂曲總譜也由舞團帶回瑞典收藏。<ref name=“musikair">{{cite web |url=https://read.muzikair.com/tw/articles/法國近代作曲家—從集體創作談起-8c189e82-813d-480f-9962-aafac378591a | title= 法國近代作曲家—從集體創作談起 | language=zh | date=2016-03-28 | publisher=MusikAir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2}}</ref>
==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