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56
次編輯
變更
红土坡镇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红土坡镇 </big> '''
|-
| <center><img src= https://www.ynnh.gov.cn/__local/B/74/96/F4334E936DD04EC200AA38150D0_12EF0EFC_1E4189.jpg width="300"></center><small>[ https://www.ynnh.gov.cn/info/1042/17129.htm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红土坡镇''',隶属于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接楚雄市 [[ 树苴乡 ]] ,南与 [[ 马街镇 ]] 、 [[ 五顶山乡 ]] 隔江相望,西与弥渡县 [[ 德苴乡 ]] 毗邻,北连 [[ 罗武庄乡 ]] 、 [[ 一街乡 ]] , 行政区域面积168.1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红土坡镇户籍人口为13654人。
1949年前,属玉屏乡;1988年,红土坡区改乡;2001年12月,红土坡乡改红土坡镇。 截至2020年6月,红土坡镇辖10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红土坡。
2020年,红土坡镇实现农村 [[ 经济 ]] 总收入35883万元,同比增长12.1%,实现 [[ 农民 ]] 人均纯收入14649元,同比增长12.3%。 <ref>[ https://www.ynnh.gov.cn/info/1042/17129.htm 红土坡镇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附图)], </ref>
=位置境域=
红土坡镇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接楚雄市[[树苴乡]],南与马街镇、[[五顶山乡]]隔江相望,西与弥渡县德苴乡毗邻,北连罗武庄乡、一街乡, 行政区域面积168.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红土坡镇地势东高西低,山高谷深。主要山脉有龙潭山、打挂山、烧香寺山,龙潭山大箐、大德郎大箐、法郎大箐、起岔夸大箐,最高峰烧香寺位于烧香寺山,海拔2861米;最低点杨家窝铺位于起岔夸,海拔1066米。
=气候=
红土坡镇多年平均气温19℃,1月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5℃(1983年1月8日);7月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32℃(2009年5月10日)。最低月均气温12℃(1998年12月),最高月均气温24℃(2009年5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6℃,最大日较差15℃(1985年4月15日)。生长期年平均120天,无霜期年平均220天,最长达230天,最短为21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30小时,年总辐射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为846.3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0天,最多达150天(1985年),最少为100天(198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70毫米(200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7月最多。
=水文=
红土坡镇境内河道有礼舍江从南涧巍山至起岔垮流经境内大旭宇、明么、法郎,长30千米,流域面积60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龙潭山大箐、法郎大箐、大德郎大箐等。
=自然灾害=
红土坡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灾、冰雹、风灾、地质灾害等。洪灾3年发生1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6年8月6日,冲毁礼舍江大桥、河田200余亩。旱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3年5—6月,60%的烤烟被晒死。
=自然资源=
红土坡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萤石矿、铅锌矿和江砂。其中煤矿矿区面积11.6平方千米,地质储量551.6万吨;萤石矿储量25万吨;铅锌矿储量20万吨。 2011年,红土坡镇有耕地面积1.48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7.22万亩,林地面积19.39万亩。
=人口=
2011年末,红土坡镇总人口1377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1人,城镇化率4.1%。总人口中,男性7093人,占51.5%;女性6678人,占48.5%;14岁以下2437人,占17.7%;15—64岁10004人,占72.6%;65岁以上1335人,占9.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0565人,占76.7%;有彝、回、白、傈僳4个少数民族,共3206人,占23.3%。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达274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6%。2011年,人口出生率9.61‰,人口死亡率2.55‰,人口自然增长率7.0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2人。 2017年末,红土坡镇常住人口为12845人。 截至2019年末,红土坡镇户籍人口为1365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红土坡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3万元,增值税9.4万元,企业所得税9.8万元,个人所得税9.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4%、15%、11%。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2019年,红土坡镇有工业企业1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9个。 2020年,红土坡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5883万元,同比增长1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649元,同比增长12.3%。
===农业===
2011年,红土坡镇实现农业总产值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业增加值0.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60%。 红土坡镇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大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6762吨,其中玉米3256吨,水稻1284吨,小麦1134吨,蚕豆13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料等。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7290亩,产量989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53亩,产量55吨。红土坡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59万头,年末存栏1.23万头;羊饲养量4041只,年末存栏2322只;牛饲养量6729头,年末存栏4685头;家禽饲养量15.62万羽,上市家禽15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644吨,其中猪肉900吨,牛肉500吨,羊肉240吨;禽蛋56吨;畜牧总产值3347万元。截至2011年末,红土坡镇累计造林13.41万亩,其中防护林1.47万亩,经济林9.58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94.14万株,林木覆盖率57.5%,2011年,核桃种植面积10.2万,产量246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红土坡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4人,专任教师3人;小学9所,在校生1084人,专任教师5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1所,在校生560人,专任教师2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80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79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790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7%、30%、32%。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
===科学技术===
2011年末,红土坡镇有各类科技人才4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0人,经营管理人才20人,技能人才50人,农村实用人才300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红土坡镇有农村业余文艺队4个,会员90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03平方米;文化活动室3个,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农家书屋10个,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藏书15000册;农村电影放映队1支。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0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2人。2011年末,广播综合覆盖率100%,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460小时。2011年末,广播站1个,地面卫星接收器534个;有线电视用户168户,数字电视用户168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200小时。 2011年末,红土坡镇有体育场地14处,体育社团4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1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红土坡镇有卫生院1所,农村卫生室10个;病床3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8张,固定资产总值246.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9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师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人、执业(助理)医师0.6人、注册护士0.2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4万人次,住院手术54台次,出院病人0.05万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09.26/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27万人,参合率96.8%;孕产妇死亡率0。
===社会保障===
2011年,红土坡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7户,人数135人,支出32.5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61户,人数1162人,支出118.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敬老院1个,五保集中供养17人,分散供养84人,支出13.44万元;城乡医疗救助38人,支出6万元;临时救济52人次,支出12.72万元;发放优抚资金66人24.67万元。发放救济粮54吨,救济受灾群众3571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7人,发放优抚资金24.6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413人,参保率93.2%,比上年增长15%,基金收入82.3万元。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793人,比上年末增加21人,其中参保职工610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83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9人和2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793人,比上年末增加21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13人,比上年末增加14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6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3人,比上年末增加1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6人。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