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法蘭茲·舒伯特

增加 9,8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相當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墳墓旁。
[[Category:1797 ==人物轶事== 第一件事是说舒伯特独自出行,饥肠辘辘之下,不觉进了一家酒馆。就座后,他才忽然悟到自己身无分文,正要离去,看见餐桌上有一张报纸,随手拿来浏览。不想报上有一首小诗清新优美,动人心弦。诗中写道:“睡吧,我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抚着你……”。舒伯特心中的旋律随着诗句飘逸而出。他掏出纸笔,顺着思路,一气呵成。他坐在那里,反复吟唱,已浑然忘我。酒馆老板忙乱之中,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寻声而至,才知道是一位青年在作曲。老板很喜欢这首新歌,希望青年人抄一份给他。舒伯特提出交换条件:一盘烧土豆。双方痛痛快快达成协议。谁能料到,这份用一盘土豆换来的手稿在舒伯特百年之后竟卖到四万法朗! 另一件事是说他和朋友在郊外一家小酒店聚会。一位朋友随身带着一本莎士比亚诗集,舒伯特便顺手拿来翻阅。在大家的谈笑声中,他已沉迷于诗句之间:“听、听、云雀在天空唱,太阳之神升起。他的马群在泉边饮水,泉边铺满了鲜花……”见诗生情,旋律悄然而至。舒伯特不禁说道:“多美的旋律,可惜没有谱纸!”一位朋友闻声便在菜单上画上五线,递给舒伯特。于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写成了。它就是当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听、听、云雀》。也有人说这次写的是另外一首歌:著名的《小夜曲》。既是传说,不深究也罢。 关于《鳟鱼》这首歌也有轶闻。 据说这首歌是他半夜醒来躺在床上构思的。当时,他推敲已定,未及点灯便立刻探身起来,不料在黑暗中将墨水洒在谱纸上。这首乐谱的原稿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上面还留着当年的大块墨水痕迹,可为佐证。 舒伯特一生作品颇丰,其中歌曲多达600多首以上。他是18、19世纪以来的第一位以优秀歌曲闻名于世的音乐家。他在歌曲中所表现的对被欺骗、被损害的弱者的同情,正和当时处在封建复辟巨大压力下的维也纳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息息相通,这些歌曲又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性,所以一经面世,便不胫而走,很快在维也纳广为流传。舒伯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钢琴伴奏三者水乳交融、配合密切,为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称舒伯特“歌曲之王”,毫不过誉。他还写有许多其他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因为作曲家过于贫困,这些交响曲在他生前一直未能有演奏的机会。 舒伯特与贝多芬都住在维也纳,长达30年。贝多芬长舒伯特27岁,舒伯特在宫廷歌手学校就读时,贝多芬早已名及遐迩,成为一代大师了。舒伯特非常崇敬这位伟大的前辈,但碍于腼腆,一直未敢登门拜望。后来,为了使作品出版顺利,出版商鼓动他去请贝多芬出面推荐。生计要紧,舒伯特终于壮胆而去。但时值贝多芬外出,他只好留下带去的作品怏怏而归。贝多芬在病中看到了这些作品,高兴地说:“这里有天才在闪光!”舒伯特闻讯后,大喜过望,连忙去拜见贝多芬。贝多芬这时已心力交瘁,极度虚弱,他握住这位年轻作曲家的手说:“我的灵魂属于你!”说完,便溘然而逝。在贝多芬的送葬队列中,有一位青年手持火把走在前面,因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已。他就是才华横溢的贫苦作曲家舒伯特。 翌年,即1828年的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间。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身旁,墓碑上刻道:“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人物经历== 佛拉兹·彼得·舒柏特(F·P·Schubert,1797-1828),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里赫田塔尔一个市民阶层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学校教师。舒柏特的童年是贫苦的,但家里人都喜爱音乐,使他自幼就接触到海顿、莫扎特等人的作品和奥地利多民族的民间音乐,促进了舒柏特在音乐方面的早熟。 舒柏特自幼跟随父亲和两位哥哥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1岁时,他以出色的童年担任了里赫田塔尔教堂合唱团的歌手,半进入了供给食宿的寄宿学校。在学校的五年中,由于舒柏特的艺术才能,在管弦乐队中,由第于提琴手升为首席小提琴手,并指挥演奏了不少作品。假日在家里,经常和家人举行弦乐四重奏(两位哥哥拉小提琴,舒柏特中提琴,父亲大提琴)。这一切,使他直接体会了很多古典音乐作品,得到了音乐创作方面的知识。13岁时,开始写作器乐曲,15岁谱出最早的序曲,16岁完成第一交响乐(D大调)。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大合唱、奏鸣曲,和奥地利民间舞曲素质的12首小步舞曲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作品,已显露出舒柏特抒情性和歌唱性的创作风貌。 1813年,渴望做一名自由艺术家的舒柏特,毅然离开寄宿学校,但是为了谋 生和逃避兵役,只好在他父亲的学校里充任代用教师(这个职务可以免服为期14年的兵役)。在1813-1817年的几年中,舒柏特坚持自学和写作,同时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并深入钻研了德、奥的民间音乐和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写了5部交响曲、15首钢琴奏鸣曲以及歌唱剧、喜歌剧、宗教音乐、室内音乐等,而收获最大的是他写了30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著名的《纺车旁边的玛格丽特》、《魔王》、《野玫瑰》、《鳟鱼》、《死神与少女》等,显示了舒柏特非凡的创作才能和鲜明的歌曲创作方面的特点。 1818年,舒柏特坚决抛弃了教师职务,来到维也纳,愤怒的父亲与他断绝了关系。舒柏特一直没有固定的职务(他生性讨厌礼义,更不肯做宫庭乐师而听命于显贵)。因此,1818-1828年这10年中,他是在穷因潦倒中度过的。但是,这10 也是他创作思想更成熟、更定型的时期,新的作品像洪流一般从他笔下流 。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进步的艺术家小组。宫庭歌剧院歌手佛格尔(Vogl)成为第一位“舒柏特歌手”,不断演唱和介绍他的歌曲。从25岁起舒柏特的作品才慢慢有人出版,也获得一些声誉。但是,所得的稿酬却少得可怜,天才的音乐家仍然过着贫苦的生活。 由于朋友们的调解,1822年,舒柏特和他的父亲重归于好。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上,疾病的折磨和现实 ]]活对他的精神折磨一起向他袭来,使他陷入深深的育痛苦之中。他在写给亲友的信中说:“我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觉得第一件事物都具有青春气息的那个幸福的时候了,来代替它的,是对悲观现实的不幸的默认,幸而我还在尽可能地用我的想像力来装饰这个现实。”“你想一想我这个人吧,灿烂的希望已化为乌有,爱情和友谊也只能带给我痛苦,我的安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的心是痛苦的,我永远,永远也不能使它恢复了^”。 [[Category:1828 年3月26日,朋友们在维也纳为舒柏特举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作品演奏会,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长期的穷因生活和精神折磨,使舒柏特一病不起,同年11月19日逝世。死时还不到32岁。根据他的遗愿,亲友们把他埋葬在一 前去 ]]的贝多芬的墓旁(一年前他曾为贝多芬的葬礼执绋)。在他的墓碑上刻着:“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舒柏特最后10年的代表作品有:《未完成的交响乐》、《C大调交响乐》、《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郎》(Die Schone Mullev)、 《冬之旅》(Wintevveise)以及《天鹅之歌》曲集等。 舒柏特短促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体裁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歌曲、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小品。就其创作的一般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在反动的梅特涅政权残酷的高压政策下,舒柏特的题材是以个人的爱情和恋爱痛苦为中心主题,从中表现出社会给人们所造成的苦难。在他的一些作品中,突出地体现了失望与希望,黑暗与光明之间的徘徊。同时,也有许多 [[Category: 表现出人类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体验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普通人的快乐和大自然的生活与流浪、孤独、痛苦及漂泊的 浪漫 形象互相交织着。 舒柏特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他把民间音乐的素材与古典的体裁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民间歌曲和风俗舞蹈是他作品的艺术基础。 歌曲的影响贯串在舒柏特人部创作之中。他用如歌的曲调来表现器乐作品中 导的、诗意的形象。而且往往用以前创 的抒情歌曲的曲调来作为器乐作品的主题,如《“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便是歌曲“鳟鱼”主题的变奏;《d小调四重奏》采用了歌曲“死神与少女”的主题;《钢琴狂想曲》是用“流浪者”歌 家]]为主题等。 舒柏特的和声具有逻辑性。他充分运用大小调和各种三度调性对比以主等音转调等手法,呈述的方法也很多样。同时,通过调性、音区、和声上的色彩变化,刻画音乐形象,刻画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等,具有典型的浪漫派的音乐风格。    
[[Category:作曲家]]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