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36
次編輯
變更
中国的财政补贴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中国的财政补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专用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ref>[https://www.sohu.com/a/5…”
'''中国的财政补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专用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ref>[https://www.sohu.com/a/589576921_120016954 中国“汉字”从何而来?每个汉字,都是仓颉造出来的吗?],搜狐,2022-10-01</ref>,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ref>[https://www.sohu.com/a/583826618_351483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f>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名词解释==
中国国家预算中对财政补贴在预算收支两方面均列有类级[[科目]]。收入中列有“国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即通过收入退库形式拨补由于价格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企业亏损。其中主要有工业、商业、粮食、邮电、农牧等各类企业的计划亏损。在支出中列有“价格补贴支出”,包括粮油加价款、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市镇居民的肉食价格补贴等20多个款项。在各类事业行政经费支出科目中,还列有给职工的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等项支出。此外,在其他支出类中还列有财政贴息支出。
中国财政补贴的种类
中国财政补贴的种类和环节较多,按补贴的形式可分为:
①价格补贴;
②亏损补贴;
③职工和居民生活补贴;
④利息补贴;
⑤不通过国家预算的其他补贴。
按补贴的作用可分为:
①稳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补贴;
②支援农业生产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和由于价格不合理而形成的工业企业生产亏损补贴;
③收费标准偏低的城市公用企业的亏损补贴。
按补贴的主体可分为:
①中央财政支付的价格补贴;
②地方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
按补贴的对象可分为:
①工业、农业、城市公用企业等生产环节的补贴;
②商业、粮食等流通环节的补贴;
③职工或居民消费环节的补贴。
由于对生产、流通环节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关系,消费者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故称之为“暗补”,而对于消费环节的补贴,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故称之为“明补”。
中国财政补贴的改革与现状
中国从1953年起实行财政补贴政策。50~60 年代,财政补贴的范围小、数量少,国家财政能够及时调整补贴政策,使补贴与当时的财政承受能力基本相适应。从1979年起,为了改革不合理的价格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国家多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但考虑到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对主要农产品的销售实行了“价格基本稳定,购销价差由财政补贴”的政策,同时,对一些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业消费品以及煤炭石油等基础工业产品也实行了亏损补贴政策,致使财政补贴总额猛增。
1978~1989 年,国家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由135.99亿元增加到972.43亿元,增长了6.2倍,平均每年递增19.6%,明显快于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1.5倍、年平均增长8.6%的速度。其中,价格补贴支出平均每年递增37.6%,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1989 年的12.9%,升高了11.9个百分点。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平均每年递增15.3%,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1%,上升到1989年的 21.4%,升高了10.4个百分点。另外,实行低房租政策,国家每年对房租的补贴也在百亿元以上。
中国财政补贴改革的背景
(一)价格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 –改革开放以后,价格补贴范围过宽、数额过大,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
(二)企业亏损越补越亏 –由于经营转换还不到位、预算约束软化等问题,企业亏损补贴并没有从根本改善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