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53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含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幼教部)。位于南阳市新能源经济技术开发…”
'''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含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幼教部)。位于南阳市新能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纬七路以南、白河大道以东,占地面积287亩,建筑面积14.68万平方米,总投资4.85亿元,规划学位5760个(其中初中、高中各12轨,学位3600个)。学校是南阳市宛城区公办学校,属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下设三个单位: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义务教育部(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初级中学)(又包括南阳师范学院附属初级中学和南阳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幼儿部(南阳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办学历史==
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坚持高起点办学,依托与市一中的共同发展协作关系和南阳师范学院的合作共建机制,高标准对接优质教育资源,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创建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和国际视野的新型教育旗舰类示范高中。
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是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着力打造的现代化、高品质、全寄宿公办高中,设计规模为12轨36班。
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与市一中本着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结成紧密联合体。两校实行同步管理、教学共研、资源共用,在师资上共享共建。高中部聘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河南省名校长、市一中校长杨文普为名誉校长,与市一中建立紧密的教学协作关系,在办学机制、管理体制上与市一中实现无缝对接、决策同步,提升工作效能。两校定期进行教学交流,共同举行教学研究活动,实现与市一中的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考试评估、教学信息同步。
市一中选派教师团队对学校高中部教师进行岗位实训,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教师定期到市一中跟岗学习。市一中的骨干教师与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教师结对,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班主任<ref>[https://www.sohu.com/a/460136778_120164234 教育学“班主任工作”考点归纳 ],搜狐,2021-04-11 </ref>工作等联合培训及经验交流。市一中和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在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试评价”方面实行四个统一;两校定期开展联合教研、集中听课评课活动,以市一中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主体,为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学习创造条件。两校共享科技创新中心、信息图书中心及体育设施,共同开展一体化文体活动。两所学校依托联合网站,所有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依托市一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爱国荣校教育、社团<ref>[https://www.sohu.com/a/195638234_174404 社团分类介绍|这里有你的本命小可爱社团吗? ],搜狐,2017-09-29 </ref>建设,对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搭建以“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等为模块分类的课程构架,探索高中阶段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特色共创。
==办学条件==
南阳市市第二完全学校高中部(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校长由市三中教育集团校长、中国好校长、河南省名校长王赟担任,副校长由南阳师范学院经遴选派出的教育专家担任,学校组建了扎实有力的管理团队。高中部所有学科组长均由市一中选派的名师担任,同时在市第二完全学校高中部(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建立相应的名师工作室,引 领学科教学高起点发展。
与优秀的师资队伍相对应的是,市第二完全学校高中部(南阳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硬件建设堪称一 流——学校拥有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绝无仅有的2.0版教室70个,实用面积是普通教室的近两倍,设有独立的展示区、操作区、教学区,实行小班教学,满足新课程改革构建新型课堂的需要;高标准学生公寓3栋,宿舍450间,每间住宿6人,卫生间、茶水房、洗浴间、独立阳台、衣物柜、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老师全天候细心呵护,让每一位学子时时体会家的温馨。学生食堂面积5800平方米,餐厅一人一位,距教室、宿舍步行均不足3分钟路程;医务中心设施齐全,全方位呵护师生健康;现代化运动场建有4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设置有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及田赛场地;配置的共享图书馆、实验楼、多媒体阶梯教室、体艺馆、游泳馆、室内运动场,为学生们开发潜能、发展特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信息化的智慧校园,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内部工作、学习、生活实现信息智能化,与外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实时互动。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