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5,623 位元組, 6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函'''(拼音:há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内装箭矢的箭囊。函的本义即箭…”
'''函'''(拼音:há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内装箭矢的箭囊。函的本义即箭袋,泛指包物的东西,又特指包信等物的封套。另外函又表示含物之器。又引申为包含、涵盖等抽象意义。<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62194755065513525.html?fr=bks0000&word=%E5%87%BD 名词解释:函]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3120071742,1144872065&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688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象形字。“函”字甲骨文,它很像一个袋子里装着一支箭(矢)形状,袋子上还有一个便于手拿或挂在腰上的提手或挂钩。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字形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袋子里的“箭”(矢)倒了过来。发展至图4的小篆时,构形有了较大的讹变;挂钩移到“函”顶上,像半个“弓”字,“矢”也完全走样了。经过隶变,已面目全非,楷书字形随小篆以讹传讹,已经看不出箭袋的形迹了。《说文解字》小篆隶定后其实是“圅”,后来出现了作为异体字的“函”,由于民间多用“函”,故“圅”就渐渐废去。《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圅”作为“函”的异体字淘汰。
“函”字的本义是指“装箭的袋子”,由此就引申出了装信的“信函”“信封”等义。后来又由“信函”引申出包裹物件的东西,如“匣子”“盒子”“函套”等。还有铠甲,由最初的箭匣(箭被箭匣罩着)引申为铠甲(人被铠甲罩着)。后来又由“信函”引申为“信件”,如《三国志·魏书·刘晔传》里说:“(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意思是说:曹操每遇到疑难之事时就写信向刘晔请教。现代汉语还有“公函”“来函”“函告”之称。此外,“函”又由“箭袋(函物之器)”义抽象[[引申]]出“包含”“包容”等义,如《汉书·叙传上》里说“函之如海”,意思是说能像大海一样包容无数之物。但后来“包含”的意义都用“含”,而不用“函”了。
== 古籍释义 ==
说文解字
【卷七】【𢎘部】胡男切(hán)
舌也,象形。舌体𢎘。𢎘从𢎘,𢎘亦声。
肣,俗圅从肉、今。
说文解字注
“舌也”注:舌在口,所以言别味也,圅之言含也,含於口中也。按《大雅》毛传曰:“臄者,圅也”。《通俗文》云:“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毛、服之圅,皆即《说文》之𩔞字。𩔞,赜也。故服云“口下”,毛则浑言之,口上口下不分耳,陆氏《音义》引许圅舌也之云以释毛,去之远矣。许圅与𩔞各字各义,毛、服用圅为𩔞。圅借为含,如“席间圅丈”,“圅人为甲”是也。《周颂》:“实圅斯活”。传曰“圅,含也”。谓叚借也。
“舌体㔾(𢎘)㔾(𢎘),从㔾(𢎘)”注:舌有茎而如荂蕾,故从㔾(𢎘)。
“象形”注:二字各本误在“舌体”上,今正。谓〔⿴囗𢆉〕象舌轮郭及文理也。小徐云:“《说文》篆如此,李阳冰非之,谓当作函。”按,如李说,易与臽混。今《广韵》圅、函别为二字,则更非矣。
“㔾(𢎘)亦声”注:胡男切,七部。
“肣,俗圅,从肉、今”注:《大雅》音义引《说文》云:“圅,舌也。”又云:“口裹肉也。”按“口裹肉也”四字当在此下,释从肉之意也,从今者,今声也。
广韵
胡男切,平覃匣 ‖函声侵3部
函,容也。《礼》云:“席闲函丈。”
胡谗切,平咸匣 ‖函声侵3部
函,函谷,关名。又函书。亦姓,汉有豫章太守函熙。又汉复姓,汉末有黄门[[侍郎]]函治子觉。又音含。
康熙字典
【子集下】【凵部】函
(hán)《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胡男切。音含。《说文》:舌也,又容也。《礼·曲礼》:席闲函丈。
又《前汉·礼乐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注:师古曰:函,包也。
又《前汉·班固叙传》:函之如海。注:读与含同。《律历志》:太极函三为一。《礼乐志》:人函隂阳之气。
又《玉篇》:铠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燕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
(hàn)又《集韵》户感切,音颔。《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集韵》:或作椷。《前汉·天文志》:太白闲可椷劒。注:谓可容一劒也。
(hán)又《唐韵》《集韵》《韵会》胡谗切。《正韵》胡嵒切。竝音咸。匮也。
又《集韵》:或作㮀,木名。
又或作䤴。《博雅》:介铠也,通作函。
又《玉篇》:书也。《晋书·殷浩传》:竟达[[空函]]。
又姓。《广韵》:汉有豫章太守函熙。
又汉复姓。汉末有黄门侍郎函治子觉。
又函谷,关名。
又通作咸。《周礼·秋官》:伊耆氏共杖咸。注:咸读为函,以此藏杖也。
又张有《复古编》:圅又作函,亦笔迹小异。别作凾,非。
【丑集上】【囗部】圅
(hán)《唐韵》《集韵》竝胡男切,音含。《说文》:函本字。注详囗部六画。
又《集韵》户感切。音颔。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或作𦞞。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5,6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