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蔣渭水

增加 1,43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當時人稱「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的蔣渭水,實可稱為啟蒙臺灣文化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ref name=“大稻埕">{{cite web |url=http://si.secda.info/ddc_history/?p=1358 | title= 蔣渭水被譽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是大稻埕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 | language=zh | date=2016-03-28 | publisher=大稻埕歷史文化知識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File:蔣渭水191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jpg | thumb | 300px | 左 | 蔣渭水191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br> [http://www.weishui.org/p/great-age.html 原圖鏈接] ]]
蔣渭水父親蔣 老番( 章) 在宜蘭城隍廟以命理為業,所以自幼熟習臺灣宗教民俗活動,蔣渭水曾任乩童,但之後發覺乩童之工作並未替神傳達旨意,反而誤導來求神開導的人,因此對神明永不回頭,以後對迷信、惡習更是抨擊。 其上有一位哥哥[[蔣來福]],下有一位弟弟[[蔣渭川]]。他後來受業於 宿儒噶瑪蘭廳秀才[[張鏡光]] (張茂才) ,接受私塾漢文教育,17歲就讀宜蘭公學校,只讀了三年,20歲(191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ref name=“基金會">{{cite web |url=http://www.weishui.org/p/great-age.html | title= 大時代與蔣渭水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一九一八年此校改稱為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為台大醫學院之前身。
蔣渭水在校期間接受現代醫學教育,產生了「政治熱」,在學時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曾因毆打日人而被禁足兩星期;也曾在艋舺舉行學生大會,與和尚洲水湳庄舉行柑園會議,痛斥日本當局的壓迫,並鼓吹民主革命。<ref name=“台外">{{cite web |url=https://www.taiwanus.net/history/4/67.htm | title= 台灣人的歷史 蔣渭水 | language=zh | date=2016-03-28 | publisher=台灣海外網 | author=郭泓斌 編著 | accessdate=2019-08-05}}</ref>
1912年(大正元年)蔣渭水與[[蘇樵山]]、[[黃調清]]、[[林錦生]]、[[曾慶福]]、[[杜聰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之後曾經發電報至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妨礙中華民國之統一。1913年(大正2年),與同為醫學院學生的翁俊明、杜聰明密謀至北京暗殺 [[ 袁世凱 ]] ,但未能成功;1914年(大正3年)時曾鼓吹醫學院學生加入「臺灣同化會」,1915年(大正4年)以該屆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現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1916年(大正5年)即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
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開設 [[ 春風得意樓 ]] ,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1號的義美食品延平門市,原址為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ref name=“大稻埕"/>
[[File:林獻堂.jpg | thumb | 300px | 右 | 1921年在蓬萊閣,透過林瑞騰結識林獻堂 <br>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524 原圖鏈接] ]]1921年起蔣渭水開始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時常從日本進口《臺灣青年》雜誌提供給青年學子,以啟蒙其自主意識;1921年(大正10年) 結識在蓬萊閣的餐會場合,透過林瑞騰介紹了大他十歲的[[林獻堂]], <ref name=“lens">{{cite web |url=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524 | title= 稱蔣渭水為「台灣孫中山」究竟合不合適? | language=zh | date=2017-05-18 | publisher=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並與其他同志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的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的角度針貶臺灣的各種「疾病」。
從1921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總督府當局視蔣渭水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蔣渭水紀念公園的蔣渭水銅像,取材於1931年2月21日臺灣民眾黨解散後,與同志在黨部前的留影。 蔣渭水深受孫文學說影響,孫文領導時期的國民黨聯俄納共、扶助工農的主張也深深影響了臺灣民眾黨的走向,在謝春木、蔣渭水等人主導之下逐漸往農工運動邁進,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臺灣總督府勒令解散。
總督府當局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蔣渭水,他俱有能「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視為眼中釘,便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ref name=“大稻埕"/>[[File: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從事社會運動的同志們於8月23日為他舉辦了一場名為「故蔣渭水氏之台灣大眾葬葬儀」。.jpg | thumb | 300px | 左 |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病逝於台北醫院(今之台大醫院),從事社會運動的同志們於8月23日為他舉辦了一場名為「故蔣渭水氏之台灣大眾葬葬儀」 <br>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b1b4d65-90c3-4826-8b07-cbdb8f0c4f5b 原圖鏈接]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 因傷寒 病逝於 北醫院 (今之台大醫院),因其罹患的傷寒症屬於法定傳染病,當日即行火化 ,時年41歲。<ref name=“民報">{{cite web |url=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b1b4d65-90c3-4826-8b07-cbdb8f0c4f5b | title= 逝世紀念日談蔣渭水遺囑與「大眾葬」 | language=zh | date=2014-08-06 | publisher=民報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05}}</ref>
逝世時的境況,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是「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留下弱妻與稚子,租來的房舍被追討,連家中唯一值錢的電話也被抵債,遺眷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的資料散失,難以找尋。 臨終前立下遺囑如下:「臺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