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07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清除水葫芦'''<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清除水葫芦'''<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1839012/pexels-photo-2183901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清除水葫芦》'''是[[中国]]当代作家吴高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清除水葫芦===
每年伏天,老[[母亲]]有回老家避暑的[[习惯]],今年刚入头伏,九十有二的老母亲就唠叨着要回茗山吴二韩庄。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退休后经常回老家小住,呼吸着新空气,享受新农村的美景,追忆那过去
的旧时光,也是一种很惬意和[[幸福]]的养老方式。
今年回村,门口塘长满了水葫芦,深绿的叶,浅蓝的花,绿蓝粉紫相间,形似喇叭,又如凤眼,十分靓丽,成了老家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几百人的村庄,仅有三亩多水面的门口塘,却被这外来物种挤占,给留守老人浆衣洗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大家多次商议要把塘面的水葫芦清除掉,还塘水以清净,只是苦于人手不够,迟迟没有动工。
七月十七日,从城里带娃的大多数老人都回村了,高亮、华山、细荒等人提议,明天淸除水葫芦,得到了大家一致响应,各人各自准备家什伙,一早称凉动工。
水葫芦,又称凤眼蓝,水浮莲,俗称肥猪菜。浮水草本植物,须根发达,茎极短,芽嫩易折,断枝又发新芽,有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具有净化水质,观赏美化等用途,也可作食用,药用,饲料用。原产地巴西,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均适合生长。大集体时代,农村村民们家家都养牲猪,水葫芦是重要的牲猪饲料之一,塘堰水沟只要发现水葫芦,很快便成抢手货,那时的水葫芦可是个宝物,在米糠中搭配适量的水葫芦,猪都抢着吃,吃了水葫芦的牲猪,昏睡疯长,故有困(爱睡觉)猪长肉之说,水葫芦也就有了肥猪菜的别名。
农村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十来年,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土地荒芜,造成农村养猪的农户少了,村里六十多户人家,没有一家养猪,水葫芦没了饲料的用途,由于繁殖极快,挤占沟渠塘堰,不利于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成了头痛的公害物种。
七月十八日上午八时许,十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按约定自带竹杆和手推车,相聚在门口塘边。六十多岁的细荒和七十多岁的华山俩人,水性好,会游泳,年轻时,每到夏天都泡在门口塘中,游泳解暑,这次他俩精神抖擞,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光]],赤膊跳入二米多深的水塘中,踩水游泳,手握竹杆将水葫芦往塘边推赶,那可是个技术活,稍不留神,就会呛水。塘岸边爱容、早莲、三来、合心、玉珍、秀兰、细甜等人将水葫芦从水塘中捞起,拋向塘岸边,前冲后仰的很是累人。高亮、远平、远亮、细猴子等人将装满水葫芦的手推车,运送到马路对面的垃圾堆放点,每车百来斤,来回不停,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那种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集体劳动场景,好像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生产队时期。
有三、四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君,来到塘岸边看热闹,还时不时发表些指导性的意见,引来阵阵欢笑声。
有婆媳三位抱着刚满月的三个婴儿,也来见证这[[热闹]]的劳动场景,这可是老吴家今年出生的小字辈,俩男婴是双胞胎,长得天庭饱满,地阔方圆,虎头虎脑的,逗人喜爱,他们是吴家的希望和未来。藏在水葫芦中的泥鳅、鳝鱼、龙虾、小鱼小虾也被带上岸了,被有心人放进水桶,将成餐桌上的一碗好菜。两只公鸡带着十几只母鸡也来争相觅食,小鱼小虾是它们的[[美味]]佳肴,近尺长的小鳝鱼,被那只黑母鸡先反复叼昏再吞食,使我顿时明白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道理。我在现场取景拍照,构思此文,还去茗山老街购矿泉水和西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也算尽了绵薄之力。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劳动,门口塘的水葫芦终于被清除干净,水质清净,碧波荡漾,塘边的几栋新楼房倒影其中,如海市蜃楼,美仑美奂,此情此境,大家忘记了劳累,刻满皱纹的脸上都透着笑容,边吃着西瓜,边拉着家常,心里甜滋滋的。<ref>[http:///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09188 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center>'''清除水葫芦'''<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1839012/pexels-photo-2183901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清除水葫芦》'''是[[中国]]当代作家吴高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清除水葫芦===
每年伏天,老[[母亲]]有回老家避暑的[[习惯]],今年刚入头伏,九十有二的老母亲就唠叨着要回茗山吴二韩庄。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退休后经常回老家小住,呼吸着新空气,享受新农村的美景,追忆那过去
的旧时光,也是一种很惬意和[[幸福]]的养老方式。
今年回村,门口塘长满了水葫芦,深绿的叶,浅蓝的花,绿蓝粉紫相间,形似喇叭,又如凤眼,十分靓丽,成了老家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几百人的村庄,仅有三亩多水面的门口塘,却被这外来物种挤占,给留守老人浆衣洗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大家多次商议要把塘面的水葫芦清除掉,还塘水以清净,只是苦于人手不够,迟迟没有动工。
七月十七日,从城里带娃的大多数老人都回村了,高亮、华山、细荒等人提议,明天淸除水葫芦,得到了大家一致响应,各人各自准备家什伙,一早称凉动工。
水葫芦,又称凤眼蓝,水浮莲,俗称肥猪菜。浮水草本植物,须根发达,茎极短,芽嫩易折,断枝又发新芽,有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具有净化水质,观赏美化等用途,也可作食用,药用,饲料用。原产地巴西,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均适合生长。大集体时代,农村村民们家家都养牲猪,水葫芦是重要的牲猪饲料之一,塘堰水沟只要发现水葫芦,很快便成抢手货,那时的水葫芦可是个宝物,在米糠中搭配适量的水葫芦,猪都抢着吃,吃了水葫芦的牲猪,昏睡疯长,故有困(爱睡觉)猪长肉之说,水葫芦也就有了肥猪菜的别名。
农村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十来年,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土地荒芜,造成农村养猪的农户少了,村里六十多户人家,没有一家养猪,水葫芦没了饲料的用途,由于繁殖极快,挤占沟渠塘堰,不利于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成了头痛的公害物种。
七月十八日上午八时许,十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按约定自带竹杆和手推车,相聚在门口塘边。六十多岁的细荒和七十多岁的华山俩人,水性好,会游泳,年轻时,每到夏天都泡在门口塘中,游泳解暑,这次他俩精神抖擞,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光]],赤膊跳入二米多深的水塘中,踩水游泳,手握竹杆将水葫芦往塘边推赶,那可是个技术活,稍不留神,就会呛水。塘岸边爱容、早莲、三来、合心、玉珍、秀兰、细甜等人将水葫芦从水塘中捞起,拋向塘岸边,前冲后仰的很是累人。高亮、远平、远亮、细猴子等人将装满水葫芦的手推车,运送到马路对面的垃圾堆放点,每车百来斤,来回不停,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那种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集体劳动场景,好像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生产队时期。
有三、四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君,来到塘岸边看热闹,还时不时发表些指导性的意见,引来阵阵欢笑声。
有婆媳三位抱着刚满月的三个婴儿,也来见证这[[热闹]]的劳动场景,这可是老吴家今年出生的小字辈,俩男婴是双胞胎,长得天庭饱满,地阔方圆,虎头虎脑的,逗人喜爱,他们是吴家的希望和未来。藏在水葫芦中的泥鳅、鳝鱼、龙虾、小鱼小虾也被带上岸了,被有心人放进水桶,将成餐桌上的一碗好菜。两只公鸡带着十几只母鸡也来争相觅食,小鱼小虾是它们的[[美味]]佳肴,近尺长的小鳝鱼,被那只黑母鸡先反复叼昏再吞食,使我顿时明白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道理。我在现场取景拍照,构思此文,还去茗山老街购矿泉水和西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也算尽了绵薄之力。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劳动,门口塘的水葫芦终于被清除干净,水质清净,碧波荡漾,塘边的几栋新楼房倒影其中,如海市蜃楼,美仑美奂,此情此境,大家忘记了劳累,刻满皱纹的脸上都透着笑容,边吃着西瓜,边拉着家常,心里甜滋滋的。<ref>[http:///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09188 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