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谢陞

增加 3,7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谢陞'''== '''[[ File:D6ca7bcb0a46f21fd09fa517fe246b600d33aecf.jpg|无框|右]] 陞]升 [1]'''({{bd|?||1645 (1572-1645 |catIdx=X谢}} ),[[ 字伊晋, 山东]][[ 德州]] 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历任北直隶三河县、遵化县、雄县、河南滑县知县,升礼部主事。曾为太子讲书,历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崇祯十五年(1642)因泄露议和之事,罢官归乡。后在香河知县师敔城与李自成部队对抗,向清兵投降,封官复原职。顺治二年(1645年)卒。==人物生平==自幼聪明,高中进士谢升生而文秀,天赋逸才,少承父训,励志读书。父亲去官归里病逝后,谢升同其弟谢陛全靠母亲抚养成人。因家中贫困,不时受人奚落。谢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更加发奋读书,闭门学习,学问大有长进。万历三十一年(1603)秋,考中举人,全家欢喜。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谢升以第三甲第三十五名考取了进士,他以无比喜悦的心情,等待着朝廷的敕命。翌年,谢升踏上了去往京都的仕宦之路。仕途顺利,直达一品大学士谢升到京后,初授中书省参议府经历。此时,以孔谦等为首的东林党人,同反对他们的鲁、浙、皖士大夫之争非常激烈。谢升顺应形势,小心谨慎,从不擅离职守,认认真真地做事。就这样,在京一干就是27个春秋。直到崇祯七年(1634)八月,皇帝朱由检重整朝纲,起用忠臣。谢升以办事严肃认真,成绩卓著,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翌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崇祯十年(1637)二月,因会试有误而被免职。十二年(1639)八月复任;十三年(1640)四月,晋太子少保,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八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罢官归里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继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之后,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由检皇帝在与诸位大臣相议对策时,谢升因和国史院大学士金之俊、詹事府少詹事胡世安用语不当,而被罢官归里。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京师,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拥立南明政权谢升与明御史赵继鼎、卢世榷赶走李自成所设置官员。六月,谢升又奉明室朱聿键命知香河县,“顺钦城守”。投降满清、不久去世七月,清兵入关,定都北京,谢升即归附,清授师钦(今北京房山县境内)知州,随命为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八月,被召京师,入内院与诸大学士共理机务。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卒。赠太傅,谥“清义”。==家庭成员==父亲谢廷策弟弟谢陛==其他相关==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谢升参与和对待李自成所置的地方官员问题,《清史》与《德县志》记载有所不同。《清史》列传第二十五记载:“李自成入京师,升与明御史赵继鼎、卢世榷逐自成所置吏。”《德县志》纪事记载:“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陷京师,遣贼将郭升循山东;四月初八日,升(郭升)陷德州,设伪武德道闫桀、知州吴徵文。州人御史卢世榷、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陛等合谋诛之;为怀宗发丧,起义兵讨贼,并诛景州、故城、武邑、东光等处官”。根据以上记载来看,谢升没有参与此事,参与此事的应该是他的弟弟谢陛。而作为当时少保兼吏、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的谢升,如果参与了此事,在《德县志》中是不可能没有记载的。
==简介==
 
明万曆三十五年(1607年)中进士,历任北直隶[[三河县]]、[[遵化县]]、[[雄县]]、[[河南]][[滑县]]知县,升[[礼部]][[主事]]。曾为太子讲书,历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因洩露议和之事,罢官归乡。后在香河知县师敔城与[[李自成]]部队对抗,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在其家乡德州杀大顺州牧[[吴徵文]],不久与[[赵继鼎]]、[[卢世榷]]等奉表至京师,向清兵投降,封官复原职。顺治二年(1645年)卒。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曾提到[[邓之诚]]谓[[钱谦益]]“牵连淄川谢升桉”之“谢升”,乃谢陛之误。时讹传德王起义,把[[谢陛]]当成谢陞。可见得谢陞与谢陛在当时是指两人。
 
==参考资料==
 
*《[[清史列传]]》,79卷,2-4
 
{{-}}
{{start box}}
15,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