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赐 (衡山王)

移除 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otheruses|subject=衡山王刘赐|other=其他刘赐|刘赐 (消歧义)}}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刘赐
|其他親屬 =祖父: 汉高祖[[刘邦]]<br>祖母:[[赵姬 (刘邦)|赵姬]]<br>堂兄:汉景帝刘启<br>堂侄:汉武帝刘彻
}}
'''劉赐'''(?–前122年),[[西汉]]时期诸侯王,淮南厉王[[刘长 (淮南王)|刘长]]第三子。[[汉文帝]]时先被封为'''阳周侯''',后来被封为[[庐江王]],[[汉景帝]]时改封为[[衡山王]]。[[汉武帝]]时,刘赐与[[淮南王]][[刘安]]约定谋反,因为家族内部不和事发后自杀。
'''劉赐'''(前177–前122年),[[西汉]]时期诸侯王,淮南厉王[[刘长 (淮南王)|刘长]]第三子。[[汉文帝]]时先被封为'''阳周侯''',后来被封为[[庐江王]],[[汉景帝]]时改封为[[衡山王]]。[[汉武帝]]时,刘赐与[[淮南王]][[刘安]]约定谋反,因为家族内部不和事发后自杀。 == 生平 == === 早年 === 
刘赐是淮南厉王刘长第三子,前174年,刘长因为谋反失败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汉文帝怜惜弟弟之死,于是在前172年分封刘长的四个儿子为[[侯爵]]:长子刘安被封为阜陵侯;次子[[刘勃 (济北王)|刘勃]]被封为安阳侯;三子刘赐被封为阳周侯;四子[[刘良 (东成侯)|刘良]]被封为东成侯。<ref name="史记">《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ref>前165年,汉文帝将刘长的封地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继承刘长的爵位,为淮南王;次子刘勃被封为衡山王;三子刘赐被封为庐江王;四子刘良因为早去世而且没有男嗣,没有受封。<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孝文十六年,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东城侯良前薨,无後也。</ref>
=== 改封 === 
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派使者到[[庐江国]]邀请刘赐一同参与,刘赐没有响应,但是却派遣使者与[[闽越国]]加强联络。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因为庐江国与闽越国交界,两者有使者往来为由,撤销庐江国改为[[庐江郡]],改封刘赐为衡山王,原衡山王刘勃被改封为[[济北王]]。<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弗应,而往来使越…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褒之…庐江王边越,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ref><ref>《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庐江王)十二年,徙衡山,国除为郡。</ref>前147年,刘赐前往朝见汉景帝。<ref>《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衡山王刘赐)七年,来朝。</ref>
=== 结怨 === 
前129年,刘赐入京朝见汉武帝,他的[[谒者]][[卫庆]]懂得方术,想要上书直接侍奉天子。刘赐十分恼怒,告发卫庆犯下死罪,然后严刑拷打逼他认罪。衡山国的[[內史 (官制)|内史]]认为这是冤案,将案宗退回,不肯审理。刘赐派人上书控告内史,内史受到调查时举报刘赐所言不实。刘赐又多次侵夺他人田产,毁坏他人坟墓辟为自己的田地。有司请求逮捕刘赐惩治,但汉武帝不允许,只是将衡山国国内俸禄二百石以上的官员的任免权收回中央。刘赐因此怀恨在心,和[[奚慈]]、[[张广昌]]谋划,寻找会行兵布阵、懂得占星望气之术的人,这些人日夜怂恿刘赐行密谋反叛之事。<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元光六年,衡山王入朝,其谒者卫庆有方术,欲上书事天子,王怒,故劾庆死罪,彊榜服之。衡山内史以为非是,卻其狱。王使人上书告内史,内史治,言王不直。王又数侵夺人田,坏人冢以为田。有司请逮治衡山王。天子不许,为置吏二百石以上。衡山王以此恚,与奚慈、张广昌谋,求能为兵法候星气者,日夜从容王密谋反事。</ref>
淮南王刘安是刘赐的兄长,但是两兄弟在礼节问题上产生摩擦,相互责怪埋怨,导致关系疏远、不相和睦。刘赐得知刘安准备谋反,于是结交宾客防范刘安,担心被他吞并。<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衡山王、淮南王兄弟相责望礼节,间不相能。衡山王闻淮南王作为畔逆反具,亦心结宾客以应之,恐为所并。</ref>
=== 家庭不和 === 
刘赐的王后名[[乘舒]],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刘爽 (刘赐子)|刘爽]]被立为太子,次子名[[刘孝]],女儿名[[刘无采]]。[[姬妾]][[徐来 (刘赐妾)|徐来]]育有子女四人,另外[[美人 (位号)|美人]][[厥姬]]生子二人。<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衡山王赐,王后乘舒生子三人,长男爽为太子,次男孝,次女无采。又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美人厥姬生子二人。</ref>乘舒早死后,徐来被立为王后,厥姬嫉妒徐来得宠,于是向刘爽进言说是徐来派婢女用巫蛊之术咒死了刘爽的母亲,刘爽因此事怨恨徐来。作为报复,刘爽在与徐来兄长的宴会中用利刃刺伤了他,二人于是结怨。刘爽的妹妹刘无采出嫁之后被遗弃回衡山国,行为放荡,与奴仆和宾客私通,刘爽屡次责备刘无采,刘无采因此怨恨兄长。刘无采和二哥刘孝因年少时母亲亡故,依附于徐来。徐来用计对二人加以抚慰,一同在刘赐面前诽谤太子,刘赐因此屡次痛打刘爽。<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王后乘舒死,立徐来为王后。厥姬俱幸。两人相妒,厥姬乃恶王后徐来於太子曰:“徐来使婢蛊道杀太子母。”太子心怨徐来。徐来兄至衡山,太子与饮,以刃刺伤王后兄。王后怨怒,数毁恶太子於王。太子女弟无采,嫁弃归,与奴奸,又与客奸。太子数让无采,无采怒,不与太子通。王后闻之,即善遇无采。无采及中兄孝少失母,附王后,王后以计爱之,与共毁太子,王以故数击笞太子。</ref>
前125年,有刺客行刺了徐来的继母,刘赐怀疑是太子所为,于是又责打刘爽。后来刘赐患病,刘爽怨恨父亲,假称自己生病不去侍候。徐来便联合刘孝、刘无采在刘赐面前进谗言说刘爽并没有生病,而是见刘赐生病后面有喜色。刘赐大怒,决定废掉太子,另立刘孝为太子。徐来得知刘赐决意废掉刘爽,就想连同刘孝一起废掉,另立自己的儿子[[刘广 (刘赐子)|刘广]]为太子。于是她设计让自己已受到刘赐宠幸的贴身侍女勾引刘孝,使其发生乱伦关系。刘爽得知后,更加怨恨徐来,就想与她发生奸情来封住她的口。一次徐来饮酒,刘爽以上前敬酒祝寿为名,趁势坐在了徐来的大腿上,要求与她同宿。徐来很生气,把此事告诉了刘赐。于是刘赐召刘爽前来,打算把他捆起来毒打。刘爽得知刘赐想要废掉自己而立弟弟刘孝后,准备进京告发刘孝乱伦、刘无采淫乱的罪行。刘赐派人阻止,但没有成功,便亲自驾车追捕太子。他害怕刘爽胡言乱语祸及自身,就用镣铐把他囚禁在宫中。刘爽被囚禁后,刘孝得到了刘赐的赏识,他受封终弋侯并且佩戴王印,号称将军,居住在宫外的府第中,刘赐赏赐给他很多钱财,用来招揽宾客。<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元朔四年中,人有贼伤王后假母者,王疑太子使人伤之,笞太子。後王病,太子时称病不侍。孝、王后、无采恶太子:“太子实不病,自言病,有喜色。”王大怒,欲废太子,立其弟孝。王后知王决废太子,又欲并废孝。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欲令侍者与孝乱以汙之,欲并废兄弟而立其子广代太子。太子爽知之,念后数恶己无已时,欲与乱以止其口。王后饮,太子前为寿,因据王后股,求与王后卧。王后怒,以告王。王乃召,欲缚而笞之。太子知王常欲废己立其弟孝,乃谓王曰:“孝与王御者奸,无采与奴奸,王彊食,请上书。”即倍王去。王使人止之,莫能禁,乃自驾追捕太子。太子妄恶言,王械系太子宫中。孝日益亲幸。王奇孝材能,乃佩之王印,号曰将军,令居外宅,多给金钱,招致宾客。</ref><ref>《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表》:终弋侯广置,衡山赐王子。</ref>
=== 策划谋反 === 
在宾客的撺掇怂恿下,刘赐指派刘孝的宾客[[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西南)人[[枚赫]]、[[陈喜]]秘密制造战车和箭支,私刻天子印玺和将相军吏的官印。他还日夜访求像[[周丘]]一样的壮士,多次参考七国之乱时的战略战术部署谋反。刘赐不敢奢望像刘安那样夺取天子之位,他只是担心刘安起兵后自己的封国被夺取。他希望趁刘安起兵西进之时,趁机吞并江淮一带作为自己的领地。<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宾客来者,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计,日夜从容劝之。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陈喜作輣车镞矢,刻天子玺,将相军吏印。王日夜求壮士如周丘等,数称引吴楚反时计画,以约束。衡山王非敢效淮南王求即天子位,畏淮南起并其国,以为淮南已西,发兵定江淮之间而有之,望如是。《史记索隐·淮南衡山王列传》:救,《汉书》作“枚”。</ref>
前124年秋,刘赐入朝觐见汉武帝。路经[[淮南国]]时,刘安和他亲密交谈,二人除却前嫌,约定一同谋反。刘赐于是向汉武帝上书称病不能觐见,汉武帝赐书让他不必入朝。<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元朔五年秋,衡山王当朝,过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语,除前卻,约束反具。衡山王即上书谢病,上赐书不朝。</ref>
=== 闹剧收场 === 
刘赐于前123年年中派人上书请求汉武帝废去太子刘爽,另立刘孝为太子。刘爽听说后就派亲信[[白嬴]]入京上书,告发弟弟刘孝乱伦和谋反的罪证。白嬴来到[[汉长安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还没来得及上书,官吏就逮捕了他,因为他与淮南王谋反一事有牵连。刘赐听说刘爽派白嬴去上书,害怕他揭发自己,于是上书反告刘爽不孝,罪当[[弃市]]。汉武帝将此事交予沛郡府审理。
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未遂后自杀。同年冬,有司公卿命沛郡府搜捕与刘安谋反有关联之人,没有捕到,却在刘孝家抓获了陈喜,法吏控告刘孝窝藏陈喜。刘孝认为陈喜平素多次与父亲策划反叛,怕他暴露此事,又听闻西汉律令规定先行自首者可免罪,他还怀疑刘爽派白嬴上书告发了谋反之事,于是先行自首,告发了参与谋反的枚赫、陈喜等人。[[廷尉]]审讯验证后证据属实,公卿请求逮捕刘赐惩处,汉武帝没有答应,而是派[[中尉 (古代官制)|中尉]][[司马安]]、[[大行令]][[李息]]赴衡山国就地查问刘赐,刘赐对此供认不讳。官吏于是派兵将王宫都包围起来严加看守,由司马安和李息回朝上奏。公卿大臣请求派[[宗正]]、大行令和沛郡府共同惩治刘赐,刘赐闻讯后刎颈自杀。刘孝因主动自首谋反之事,免罪,但他与刘赐所宠幸的婢女乱伦,被处死后弃市。王后徐来用巫蛊之术诅咒前王后乘舒,太子刘爽因不孝,都被处死后弃市。所有参与衡山王刘赐谋反的人都遭灭族,[[衡山国]]也被废除,改为[[衡山郡]]。<ref>《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元朔六年中,衡山王使人上书请废太子爽,立孝为太子。爽闻,即使所善白嬴之长安上书,言孝作輣车镞矢,与王御者奸,欲以败孝。白嬴至长安,未及上书,吏捕嬴,以淮南事系。王闻爽使白嬴上书,恐言国阴事,即上书反告太子爽所为不道弃市罪事。事下沛郡治。元年冬,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与淮南谋反者未得,得陈喜於衡山王子孝家。吏劾孝首匿喜。孝以为陈喜雅数与王计谋反,恐其发之,闻律先自告除其罪,又疑太子使白嬴上书发其事,即先自告,告所与谋反者救赫、陈喜等。廷尉治验,公卿请逮捕衡山王治之。天子曰:“勿捕。”遣中尉安、大行息即问王,王具以情实对。吏皆围王宫而守之。中尉大行还,以闻,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沛郡杂治王。王闻,即自刭杀。孝先自告反,除其罪;坐与王御婢奸,弃市。王后徐来亦坐蛊杀前王后乘舒,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诸与衡山王谋反者皆族。国除为衡山郡。</ref>
== 史籍记载==  《[[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 评价 == 
[[司马迁]]在《[[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中评价刘赐: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ref>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王列传》。</ref>
== 参考资料 == 
{{reflist|2}}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