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平和县第三中学

增加 56 位元組, 1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平和县第三中学'''平和三中创办于1925年,初名为“平和县县立龙文中学”,沿续已有八十周年 [[ 历史 ]] ,是平和县创办较早,历史较长的普通中等学校。
平和三中建校八十年来,为 [[ 社会 ]] 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在不辍的耕耘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受国家教委表彰一人,受省教委表彰四人,受市教委、教育工会表彰四人,受县、镇一级 [[ 表彰 ]] 的有一百多人次。
==学校发展==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乡亲校友群策群力捐资助学,先后建成一座1380平方米的实验楼,一座616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一座五层1600平方米的学生 [[ 公寓 ]] 和一座81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在七十周年校庆前夕建成占地四十八亩的运动场,较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教职员工迅速增加到140人,学生2100多人,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完全中学。
八十年来,平和三中从一所私立初中发展成为农村完中。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有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健全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 [[ 制度 ]] 。优化育人环境,树立良好校风<ref>[http://zenghuino1.blog.sohu.com/145981535.html 校风建设主要是靠自我约束],搜狐博客,2010-03-13</ref>。学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发扬“勤勉、崇实、严谨、敬业”的龙文精神,继续开拓进取,为把平和三中办成三级达标学校而努力 [[ 奋斗 ]]
平和第三中学将会更加辉煌!
==发展历程==
平和三中地处平和县西北部 [[ 霞寨镇 ]] ,民国时期列为平和县第二区,因辖霞寨、大坪、小坪、岩岭等四个乡民聚居点,俗称“四乡”。
1925年,初等教育在霞寨已初具规模,一批批小学生毕业了。毕业即失业,升学无门。因此,创办中学,势在必行。而当时政府规定,每县只能开办一所县立中学。平和县的县立中学,设在旧县城的 [[ 九峰镇 ]] 。周道南先生认为霞寨是平和县的中心地带,又有优良的兴学传统,再办一所县立中学,既有利于国家,又能造福于民众。于是他便不辞劳苦,亲自赴省建议,向省教育厅申请创办平和县立龙文中学,最后获准在案,名为“平和县县立龙文中学”并出任校长<ref>[http://www.rubber-label.com/ja/5694/ 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_学校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实施细则],爱扬教育网,2019-08-17</ref>。
1930年,全县各乡普遍创办了公立或私立小学,师资奇缺,为担负起培养小学师资的任务,该年秋,县决定将龙文中学与县城九和中学合并,组建平和县立乡村师范学校。龙文中学遂停办。至此龙文中学办学五年,共培养 [[ 初中 ]] 生百余名。周道南先生热爱家乡,兴教育人,造福桑梓,发扬了龙文优良传统,其功绩永不磨灭。
1942年春,周道南先生的胞弟周澄南先生为家乡的穷苦高小毕业生能就地继续升学,倡议复办龙文中学。此议得到四乡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尤其是霞寨点的乡绅和群众,更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由公项捐献田租二百石,做为长年办学广告金。澄南先生被公推为学校董事长,聘大坪乡留学日本的黄贯扬先生任校长。平年秋,向霞寨、芦溪、崎岭、坂仔、国强、安厚等各乡镇,招生120名,暂借龙文中学两间 [[ 教室 ]] 上课。
2002年, [[ 高考 ]] 上线数177人,本一16人,本二38人,专科123人;12月,经过镇、校努力,投资20多万、长30.4米的连接校区与运动场的“连心桥”建成。
2003年,高考上线256人,本一7人,本二48人,专科201人,获市“一般完中高考专科以上上线数第三名”。并被市局授予“漳州市初中 [[ 教育教学 ]] 管理先进校”光荣称号。
2004年9月,全校总生数2100人,有班级34班,教职工140人,教室34间,实验室3间,图书室1间。教师宿舍5座、学生宿舍1座,学生公寓楼一座,并拥有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学校办学规模达到了建校以来的最高峰。同年, [[ 高考 ]] 上线210人,其中本科线49人。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福建第一批省级 [[ 平安 ]] 校园”。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717,1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