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分析性测试

增加 7,350 位元組, 1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分析性测试'''是中国的一个科技术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展台上一颗无可取代、熠熠闪光的明珠<ref>[https://w…”


'''分析性测试'''是中国的一个科技术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展台上一颗无可取代、熠熠闪光的明珠<ref>[https://www.sohu.com/a/316633117_161835 中国汉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搜狐,2019-05-26</ref>。汉字之美,美在庄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ref>[https://www.sohu.com/na/409127320_120712932 汉字演变简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汉字字形看五千年社会变迁],搜狐,2020-07-22</ref>。她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名词解释==

分析性测试,是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手段,是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科学评估审计重点的重要技术方法,也是总体评价审计发现、检查审计成果合理性的有效手段。

方法

分析性测试有许多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都需要遵循相关规则,审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了分析性测试的方法,方能实现审计目的。目前常用的分析性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比率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或非财务数据,计算一些通用比率,并将这些比率与人们普遍认为合理的一些标准进行比较的方法。比率分析法的特点是比率可来自财务报表,比率是相对数,财务比率计算简单,财务比率可比范围大等。在分析性复核中,会计师通常运用财务管理中的大量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计算出很多有意义的比率,这些比率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具体财务比率可能分为以下四类: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等基本财务比率。

第二,趋势分析法。它是指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的若干财务信息或非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性或发现异常变动的方法。趋势分析法的特点是比较直观,可以将本期指标同若干期指标比较,或同计划比较等,找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第三,时间序列分析法。是指观察或记录下来的一组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数字序列。

第四,回归分析法。是对有因果关系的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因果关系或回归方程,并以此模式来推算一类或多类变量发生变化时,其他变量的变化规律。

具体运用

首先,在审计准备阶段,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第一,充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管理、员工和劳动生产率,管理人员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基本财务会计政策,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情况,审计意见类型,另外还应充分了解执法部门,特别是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处罚等情况。如果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连续审计或定期审计,那么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这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构成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有必要利用分析性测试的技术和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审计准备阶段的有用信息。

第二,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审计人员经常运用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等分析性测试的重要方法,经过一系列的比较和分析,判断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中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例如我们对一磷化工企业进行审计时,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性测试,结果发现其递延资产占整个资产的20%,这引起了审计人员的充分关注,到实质性测试时查出,其递延资产账户中有500多万元是制造费用,不属递延资产的范围,虚增了利润。

第三,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后,对审计的重点领域和高风险领域有了一个总体轮廓,为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依据。和预期值有较大差异的项目,应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对那些差异不大或者基本没有差异的项目,减少审计资源的投入,这完全符合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方法。

其次,在审计实施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如果审计项目的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比较高,不宜适用分析性测试方法。

二是一些特别重要的项目如应收账款、货币资金等项目的审计,不应只依赖分析性测试的结果,还应采取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和方法。

三是审计人员要注意分析性测试结果与针对同一审计目标实施的其他审计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对同一审计目标,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但结果应该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进行细致核查,找出原因,或进一步实施其他替代程序。

四是一些审计项目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或估算困难,那就没必要进行分析性测试。

第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完成如下任务:

一是对审计汇总结果进行分析性测试,主要对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平衡表进行复核,分析调整的原因,调整后的合理性和总趋势是否符合一般性规律。

二是对审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总体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主要把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企业现状。在实际工作中,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存在多种错误,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阶段,利用分析性测试等方法发现了一些疑点,在审计实施阶段也在余额测试中对这些疑点进行了查证,但无法把所有的问题都查清楚,直到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复核审查后的财务报表时,才发现一些重要比率超出了常规,对此,审计报告阶段的分析性测试,就是一种很好的审计方法。

三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对审计调整后的会计报表复核,从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入手,检查和评价其持续经营能力。

核心内容

分析性测试的关键在于分析和比较,在于利用审计人员积累的经验和收集的合理标准,对照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会常理的趋势或比率。核心内容包括:

1、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即相关性,如果没有相关性,也就无法进行分析。

2、所收集信息资料必须具有可比性,可以建立的比较关系包括预期值和实际值相比较,同期与计划相比较,实际值与上年同期值相比较等等。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分析出差异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

3、可比性应当剔除有关因素,例如企业扩大规模、重组兼并等,也就是说可比性要建立在同一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247,2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