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换豆腐(乔玉璞)

增加 9,424 位元組, 9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换豆腐'''<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012362…”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换豆腐'''<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0123626/pexels-photo-2012362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换豆腐》'''是[[中国]]当代作家乔玉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换豆腐===

上[[世纪]]七十年代,吃豆腐可不是件容易事儿。那时候,有钱的人家少,有钱人家的钱也少,不舍得花钱买,而用豆子换。

我所在的赵店村地洼,十年九涝,豆子怕涝,很少种豆子。即使不涝,也不愿种豆子,豆子产量低。要种产量高的作物,不图吃好,只图吃饱。社员每年要吃多半年玉米、高粱面窝窝,窝窝难以下咽,掺少许豆面才能吃下;吃油难,有的吃咸菜也不放油;常年吃不起肉,过年过节吃豆腐就算是改善生活,平常来客或红白事的时候,豆腐也能排上大用场。队里想得周到,也不得已,每年拿出一些地来种豆子。

正常年份,我家八口人能分百多斤豆子,要撑到第二年新豆子下来。母亲视其为宝贝,藏得严严实实,绝不轻易抛撒一点点儿,要惦量着用。

农闲时节换豆腐的多起来。他们多骑自行车,货架上绑一方木框,木框上绑一小笸箩(近一拃深,敞口、圆角,柳条编),笸箩底面放一层笼布(蒸干粮时贴着篦子所铺的一层稀布,防粘篦子),笼布上放几卷儿干豆腐。天暖时,豆腐上面蒙一层白布,以防灰尘;天冷时,上盖一块小棉盖褆,可防冻。自行车大梁上跨着一车褡子(两侧各有一拃多深的兜),一侧放着豆腐梆子,一侧放着带小盘儿的木杆秤。只有车子停下,才可敲梆子。

也有不骑自行车的,背着一盛豆腐的小笸箩,会磨的肩疼,肯定比骑自行车累。一手拿着豆腐梆子,另一只手拿着一根木棍儿,边走边敲,敲起来也方便。

这豆腐梆子,似乎是卖豆腐的“专用”物件,一敲很响,一听里多地,只要听见“梆梆”声,换豆腐的人家就搲好豆子,等着。

换豆腐都不舍得多换,换一回,够炒一两个菜就行了。

那年春天,我家垫宅子,找几个邻居帮忙推土,白帮忙,得管饭,比人家在家吃的明显好,肯定有几个炒豆腐的菜。母亲每次换豆腐只换够管饭的,一点儿不多。豆子不够用,母亲心里很有数。

母亲把豆腐藏在一空盆里,盖上盖垫,盖垫上放一盛面的盆。这是为防我偷吃。这还是被我发现了。干豆腐不用炒,直接吃,浓浓的清香,很过瘾,我也抵不住这诱惑。我端面盆端不动,便小心翼翼、手直打颤,慢慢抹开面盆,再抹开盖垫,露出一个不大的一个圆弧,能伸进胳膊,快快地在豆腐卷上扯下一块,塞嘴里,腮帮子鼓鼓的,快快咽下,怕叫母亲逮着。这回,硬是没被母亲[[发现]],也没打破面盆,很侥幸;不过,我心里犯滴咕,已经留下“作案”痕迹。第二天,母亲炒豆腐,一看豆腐被扯得不规整了,自然就会怀疑到我,家里只有我有可能“偷”。幸好偷吃的不多,对做菜影响不大。她在我脸上狠狠地拧了一下,我答应下不为例,就放我一马。从此,我好长时间没敢“动手”。

宅子垫好了,下一年,盖屋子。管饭的方式与垫宅子相同。母亲为防止我偷吃,将换来的豆腐放到吊在房梁上的干粮篮子里,当着我的面放的,她以为放高了,我够不着。可我观察了多回,光靠身高够不着,可搬个杌子站上面总可以吧,仍够不着,我就在杌子腿下垫四块砖,就够到了,想摘下干粮篮子,取下最外层一页豆腐,可举了几次,身高不够,篮子系(xì,可供手提的弯曲的木棍)还是高不过挂篮子的钩儿,就差那么一点点儿。这时,吓得我两腿打颤,大汗直淌,只好将干粮篮子的口歪到一侧,将最外层的一整页子取下,又盖好笼布,拿到僻静地儿吃了,我接受了上回的“教训”,不能将豆腐页扯断。幸亏母亲换的豆腐多,一大卷儿,少一张她看不出来。我也[[明白]],偷一块,见好就收,若偷吃两块,很容易被母亲识破,非挨揍不可。

如此,直到屋子盖完,始终没被母亲发现。那年,我要比邻家小伙伴多吃了很多干豆腐。

我家断断续续垫宅子、盖屋子的时段里,换豆腐的一大早就对着我家大门敲梆子。有时,我家忙得没功夫搲豆子,就先赊着,他对我家还是信任的。到屋子盖完,我家的豆子肯定不够用,就借邻家的,一借好几家,先还给换豆腐的。到秋后分了新豆子,再还邻居,一年还不完,待来年,一定要还。我家讲信用,邻居们乐意借给我家。如此,我家的豆子透支了两年,这两年里,我家处于还债期,就极少吃豆腐,我也没有央求过[[母亲]]换豆腐,再馋,也能忍着。

换豆腐的很“狡猾”,“心眼”不少,来我村次数多了,能摸清谁家有小孩,就在谁家门前狠劲儿敲梆子,待一群小孩围上来,不敲了,给每个孩子撕下手指盖儿大的一块儿豆腐,再塞进他们的嘴里,脸几乎贴着小孩们耳朵,说:“快回家,给你大人说去,来换豆腐。”这法真管,不大会儿,几个中年妇女端着盛豆子的升纷纷前来,有的盛一满升,有的盛少半升,有的盛升底里的一点点儿。盛一升底儿的,所换豆腐大人不吃,纯是为不让孩子哭闹。

这农闲季节,换豆腐的几乎天天来,若来一回换一回,豆子很快换完。我本家二嫂架不住儿子小祥的哭闹——不换就在地上打滚,最终做出让步。一发不可收拾,没几回豆子换没了。期间,本家二哥给生产队拉氨水出差,回来见那半袋豆子没了,很生气,质问二嫂:“到年底下咋待客?”二嫂道:“早吃晚不吃,年底下再说”。一句话把二哥噎得说不出话。二哥是出了名的惧内,急归急,“火”归“火”,啥事儿还是二嫂说了算。至于他家过年没豆子换豆腐,如何待客,邻居没人[[知道]]。

换豆腐这事儿,我本家三婶[[表现]]得异常“坚决”,比二嫂强多了,不过,这是慑于我三叔的“高压”。三叔准备下一年将三间快塌的秫秸栅屋(房顶不是一圈薄薄的石头房沿),翻盖成有沿石的土垃屋,到时,那点儿豆子要留给帮忙的换豆腐吃。他曾严令三婶:“不经我批准,不能动豆子,小元(三叔的儿子)哭也不行”。可换豆腐的来了,邻居家的小孩哭闹,大人就给换,三婶也架不住小元哭闹,就妥协了,给他换了不到半斤豆腐。换的少,还被换豆腐的笑话一通:“你也忒湿闹(会过)呀,孩子闹,不能多换点儿?”三婶子沉默不应。这事儿三婶子嘱咐小元不往外说,可三叔从邻居那里[[知道]]了。当天,三叔揍了三婶两鞋底,骂了好几天。三婶自知“理亏”,不敢吱声。三叔的说辞是,三婶不配合他过日子,不落实他的'战略’构想(盖屋子)。不几天,换豆腐的又来了,这回小元无论怎么闹,三婶都不答应。小元哭得鼻涕耷拉老长,先在地上打滚,后拽住她的衣襟,扣子拽掉了,她仍无动于衷,任由小元使劲闹。闹得实在受不了,就往地里跑,一阵儿小跑,一阵儿快跑,想摆脱小元的纠缠。小元的鞋跑掉了,光着脚丫在她后面追。直到小元嗓子哭哑了,跑累了,站着不动了,不吱声了,最终,小元还是没别过三婶。从此,换豆腐的再给小元一小块儿豆腐当诱饵,他不接了,听见梆子响,就往家里钻,再也不闹着换豆腐了。小元心里委曲,三婶心里憋屈,她眼泪巴嗒嗒地掉,没办法呀。

此后,有一会三婶也犯傻、犯糊涂,也撒泼。有一换豆腐的老是对着她家门口“梆梆”地敲梆子,她怒气冲冲地飞奔大门口,上去就劈头盖脸地把换豆腐的数落一顿:“敲、敲,敲啥敲,一天一天地对着俺的门敲,成天惹的俺孩子哭,滚。”这话着实噎人,可这换豆腐的也知趣,没任何发作,哭笑不得地离开。从那以后,这个换豆腐的肯定不敢在她家门口敲梆子了,也不敢在她胡同口敲了。

在那个食物短缺的[[年代]],吃豆腐成了高不攀的“理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信,可那是真的。现在,物阜年丰,[[生活]]富足,吃豆腐还是事吗?吃的更好一点是事吗?都不是。这却能从人们饮食之变化,窥见社会发展之全豹。<ref>[http:///http://www.360doc.com/userhome/963138 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乔玉璞,[[山东]]省阳谷县作家协会会员,公开发表教育专业论文30余篇。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7,48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