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5
次編輯
變更
王大閎
,維護清理
[[File:王大閎.jpg|无框|右|設計國父紀念館的台灣知名建築師王大閎28日晚間於睡夢中辭世。(圖片取自於準建築人手札)[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1846]原圖連結]]
==生平==
王大閎1917年7月6日生於 [[ 北京 ]] ,於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知名法學家[[王寵惠]]。蘇州景海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 [[ 南京 ]] 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1936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原先主修機械,後來改為建築。1940年因歐洲局勢不穩,在父親安排下赴美。
1941年進入美國 [[ 哈佛大學 ]] 建築研究所攻讀。1942年哈佛畢業,受駐美大使魏道明邀請,擔任華盛頓中國駐美大使館隨員。1944年10月,美國雜誌《室內》邀約發表作品,1945年1月,作品《城市中庭住宅》(The Atrium Town House)發表。1947年,在上海與[[陳佔祥]]、[[黃作燊]]、[[鄭觀萱]]、[[陳謙受]]共同成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1949年王大閎前去 [[ 香港 ]] ,1952年春天遷居臺北。1953年,在父親支持下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英國 [[ 劍橋大學 ]] 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所就學時,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之前擔任包浩斯校長)與[[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密斯·凡·德羅]],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是同班同學。
1961年完成 [[國立 臺 灣 大 學|臺灣大學]] 活動中心暨週邊禮堂規畫案,1969年二期工程完工。1967年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設計案。4月,王大閎因臺大活動中心建築獲得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同屆獲獎的還有[[陳仁和]]、[[陳其寬]]、[[修澤蘭]]、[[沈祖海]]、[[楊卓成]]、[[張紹戴]]。
2009年,王大閎因引領台灣現代建築運動,建築設計中融入傳統人文思想,帶有文化性及藝術性,以及其整體作品對台灣現代建築發展史的標竿性,獲頒第十三屆 [[ 國家文藝獎 ]] 。2013年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晚年因中風臥病在床,2018年5月28日於睡夢中辭世。
追思會裡國內建築界的大老、學者亦齊聚一堂,可以說滿室皆是建築師,加上眾多曾與王大閎合作、欽仰他的企業家,例如「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等,「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等多位文化界人士,以及前總統[[馬英九]],在此名單中可見到王大閎深遠的影響力。 一生不忮不求,家風嚴謹,從四位子女待人接物的溫潤,就可見到王大閎立德、立功、立言的縮影。「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華昌宜]]在追思會致詞時說:「王先生是華人中最後一位貴族。這不是指他顯赫家世,而是指他獨立的品味和人格。他是我們建築師中的建築師。」
在追思會上,馬前總統致詞時說,自己不學建築,但對王家非常景仰,一定要向大家介紹王家,尤其,他是王大閎的父親王寵惠先生的鐵粉。從王寵惠的言傳身教,就能見到他對王大閎的深刻影響。馬英九說,王寵惠是清朝時期第一位拿到國內大學文憑的學生;王寵惠到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1907年,他翻譯的(1896年版)德國民法在倫敦出版,為英文譯本之首,而且風行50年!1953年,當時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訪台,還特別拜訪王寵惠。因為尼克森在 [[ 杜克大學 ]] 法學院求學時,念的德國民法,用得就是王寵惠的譯本。此外,王寵惠也是參與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協定」的幕後重要關鍵者。 王寵惠,是見證民國大時代的智者。而顯赫的家世也影響著王大閎,從英國劍橋到美國哈佛大學的頂尖學歷與才氣,他絕對是一位能在國際上揚名,與同學貝聿銘並駕其驅之人。
但王大閎,選擇了在台灣,一座一座,一棟一棟,設計了百餘棟建築,為這片土地的現代中國建築美學傳播種子。他低調沉潛於台灣這片土地,為這片土地上的建築,一次又一次的貢獻自己的所學。 在追思會上,王大閎長子[[王守正]]表示,王大閎曾著一本有著些許自傳色彩的科幻小說《幻城》,如今王大閎已經化身為小說中的角色迪諾王子,到他方完成心願。王守正說:「父親每天下班回家,總是優雅、幽默,從不談工作上的瑣事,直到自己成為執業建築師,才聽到了原來他在這一行曾經遭遇到的很多挫折。父親化身為迪諾王子走了,我們不要帶著憂傷的心情。感謝文化部、台北市文化局、文心藝術基金會、典藏藝術家庭、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的協助,一起完成這次的追思會。」
[[ 郭肇立]]教授主編,王大閎等十八位建築學者合著的《世紀王大閎》一書,由「國巨文教基金會」、「凱美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贊助,在近期出版,裡頭有著多位學者對王大閎從其文學到建築的評價,亦完整揭露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的過程與美學、空間理念。而在王守正撰寫的序文裡,我們得以一窺王大閎的睿智: 「從小父親就不會強迫我們讀書,初中時學校成績單都要家長簽名,有一次我成績單上歷史及地理出現紅字(不及格的意思),緊張的拿給父親簽名,父親問我:『歷史考些什麼?為什麼不會?』我心虛地回答:『考中國歷代皇帝名字。』父親笑說:『認識這些古人有甚麼用?他們將來也幫不了你忙,你不如多認識一些現在的人,說不定更有用。』父親接著問:『地理考些什麼?』我回答:『考中國各省地形、氣候及物產。』父親說:『我去過這些省份也不見得知道,何況你根本沒去過。』看似像一段安慰我的話,但話裡卻是父親高深的人生哲理。父親從不談建築理論,他認為建築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與生活無關的學理都是空洞的!」 王大閎,就像「德簡書院」主持人[[王鎮華]]所說,他的人跟他的建築同樣硬朗質樸。他一輩子少說話,但卻讓大家說這麼多話。王大閎,為世人樹立了一個人生在世,大丈夫該如是也的另一種典範<ref> {{cite web | url =https://artouch.com/news/content-2748.html | title =緬懷王大閎,華人中最後一位貴族 | publisher =典藏藝術家庭 | accessdate =2019-06-23}}</ref>。
==參考資料==
{{reflist}}